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小品     
《今日南国》2007,(1):78-79
请律师伍夫被控偷窃了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他找来了一位律师,要他替自己辩护。“可以,”律师说,“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个条件:一是你要保证你没偷过;二是要付我100元酬金。”“第一条我完全可以保证,”伍夫说,“至于第二条由于我手头现金不多,所以只能付50元,再加上一副网球拍、两个排球和三双滑冰鞋。您看怎样?”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中“饿走半九州”深情描述的是杜甫在穷愁潦倒中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程,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则是从杜甫流离路线的角度高度评价杜甫诗歌的“图经”地理价值。安史乱起,杜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段生命历程。他艰难地跋涉于关陇道上,历尽坎坷,受尽磨难,一路上留下了堪称不朽的诗篇。也正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杜甫的“关陇”诗歌创作,自然地禀赋了其诗歌的主体内涵,也就自然地具有了“图经”和“诗史”两个维度的架构,沿此寻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杜甫颠簸跋涉的“关陇”道不单是一条战乱中的流离之路,更是一条充满着诗人深情关注社稷安危、苍生安乐,流淌着儒家仁义血泪的崎岖“诗路”。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守儒持重的文人 ,但亦有极为狂放的一面 ,只是他的“狂”和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异。李杜二人“狂”的共同之处在于狂得真挚 ,共有着“清狂”与“痴狂” ,而李白的狂态中少有杜甫那种蕴含着巨大痛苦的“迷狂”  相似文献   

4.
郭老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京赴奉先县咏怀》)显然是脱胎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并且说:“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那,—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见《李白与杜  相似文献   

5.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笑话与幽默     
父与子 一位父亲正跟他7岁的儿子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做结论说:“记住,鸟儿只有起得早,才能捉到虫子。” 儿子不服气:“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  相似文献   

7.
在杜甫传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本来没有一首专门反映农民起义,然而有些同志对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极为重视。在批判杜甫思想局限时,有人说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在评价杜甫思想成就时,又有人说他同情起义的农民,有官逼民反的思想。这些意见虽互相矛盾,但却都认为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很“密切”,态度很明朗。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一、《喜雨》不是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广德元年(763),杜甫在四川写了一首《喜雨》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原注:“时闻浙右多盗贼。”有人认为这首诗说明,对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扫荡了”,认为杜甫“积极主张对起义的农民进行毫不手软的镇压”,因此要对杜甫及其作品“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未免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于抒情诗中诗人的“自我”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值得重视的意见。不过我总是认为,如果只是抽象地讨论诗究竟应当表现的是“大我”还是“小我”这样的问题,恐怕一时是不容易得出一个公认的标准结论来的。因为每一个诗人都在走着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道路和艺术道路,任何人也无法规范出一种亘古不变的诗歌创作模式。与其进行马拉松式的争论,不如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来加以研究,从中探讨诗人的“自我”是怎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的?怎样地影响着和决定着他创作的基调的?它是一种凝固不变的存在吗?作这样的研究和分析,就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使  相似文献   

9.
城市幽默     
子言 《社区》2002,(14):59-59
不见五指 一次语文老师和我们讨论怎样描述天冷,他本意想说:天冷得伸不出手,可是话一出嘴就变成:“天冷得伸手……” 大家一齐接着说:“……不见五指!” 爆炸 我们高中化学老师问男同学:“氨气遇到火会不会爆炸?”他怯答“会”,老师大喝一声:“那你还敢在厕所抽烟!”  相似文献   

10.
<正>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呢?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要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他,要“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这里所说的两个“观点”和两个“描写”,实际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我们总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歌德的论述(据笔者统计,他们在一百四十多篇[部]著作和书信中论及歌德),他们正是按照上述的标准、原则、方法,来评论歌德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拉奥孔的讨论过多地放在了对其所遭受的巨大的肉体痛苦或他的雕塑的外部表情所体现出来的痛苦形象等外在表征上,从而将“拉奥孔”作为痛苦或者承担痛苦的代名词。但对他内心世界的探索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不禁要问:拉奥孔的内心世界是否一如其肉体一般同样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外部表情所体现出来的痛苦是否就代表了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他在巨蟒缠身,行将死亡之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文章运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说剖析了拉奥孔当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在评析杜诗《鹦鹉》旧注中的得失。“伤离说”得其感伤情味 ,失在偏重“离乡” ;“不遇说”得其感慨奥旨 ,失在偏重“受制”。就诗论诗 ,虽起于“伤离” ,实归结于“怜复损”。知人论世 ,严武何曾要杀杜甫 ,杜诗可以证明《新唐书》采传闻之辞入史 ,构成疑案 ,实属不当。从杜诗的创作特色考察 ,“即所见以寄意” ,是创作不是括 ;从杜诗的思想高度考察 ,“托以自况”不如“泛咏鹦鹉”的典型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传世名篇,但其中“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却历来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讲得不清楚,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迷乱,影响他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更是因此对这首诗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说:“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孩子都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们比他穷困百倍。”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教学参考书中,虽然没有采取这样的观点,只说了一句“杜甫对顽童的不满是显然的”,但仍然缺乏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谁是“不懂礼数”的傻书记?他就是安徽省利辛县的县委书记夏一松。此人到这一国家级贫困县任县委书记后,在不到180天之内,居然拒收、上缴礼金60万元。你说他傻不傻?这60万元都是利辛县各级干部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孝敬”夏书记的,这是人家的一片心啊?他为什么要拒收?他为什么要上缴?倘若放在家里,60万元够他吃喝一辈子了,要是换个人,说不定要唱要跳,能激动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呢,可他却好,“不懂礼数”的“坏”名声,霎时便在全县传开了。 就是这样一个“不懂礼数”的傻书记,居然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  相似文献   

15.
唐代“国教”和唐诗“集大成”者杜甫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杜甫道教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且论述了道学意象在杜诗中的具体表现及杜甫对神仙丹药的态度。从而说明了道教文化对杜甫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最近法国《费加罗文学报》上有三篇文章讨论了新小说派的问题,很能说明法国公众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现将这些文章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费加罗文学报》第917期(1963年11月14日)上刊登了多米尼克·日阿迈题为《1963年小说家玩的什么把戏?》一篇文章。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到远在他服兵役时,就有人教导他连最小的事也要问问“在哪里?”,“在何时?”,“什么?”,“怎样?”等问题。可是,对于这些无疑是太简单的疑问,1963年的作家也不能予以答复。不是缺少“在哪里?”,便是没有“什么?”,不是“怎样?”没有说清楚,便是“在何时?”没有讲明白。更不用问“是  相似文献   

17.
得失之间     
朋友家里悬挂着一副楹联: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每次我都要驻足细品,虽次次都有不同感受,却从未有清晰的了悟。直到有一天,我问他:我很喜欢这幅字,能不能送给我研究一下?他当然不答应,而是讲了字画的来历以及对他有多重要等等。其实,我并非真要夺人所爱,只想探探他“舍不舍得”而已。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职业女性同样肩挑着工作与家庭两副重担,既要为“四化”建设奔忙,又要主持家务、为丈夫为子女付出自己的心血,那么她们的时间表是怎样安排的?与80年代相比又有哪些新特点?最近由城市调查队完成了一项对200名不同职业女性职工的生活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呈现出喜忧参半。 一、工作时间大为缩短  相似文献   

19.
诗人的雅称     
周立德  胡文光 《新少年》2023,(11):26-27
<正>很多古人都有“名”和“字”,部分人还有雅称。尤其是唐朝的诗人,他们那些别具一格的雅称,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本期我们来探讨一下。诗圣杜甫“诗圣”原指诗写得好的人,后来才特指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领域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正式称杜甫为“诗圣”的,大家通常认为是明朝人王嗣奭,他曾在《梦杜少陵作》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20.
你为什么要娶她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又因数学屡教不会,被他个性急躁的妈妈痛骂。爸爸在书房外,听到儿子被骂得很惨,心想儿子出来后要安慰一下他。儿子被骂完,垮着一张脸出了书房,为了了解他被痛骂后的感受,爸爸问儿子“被妈妈骂,你有什么感觉?”儿子用哀怨的眼神说:“你为什么要娶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