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21,(1):89-9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老年人口与子女社会经济地位对同住安排的影响,能够在微观层次上探究代际支持的作用,寻找中国家庭制度变迁的脉络.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通过建立包含父辈特征、子女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分析模型解释老年居住安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存在与子女同住偏好样本的进一步分析中,父辈健康、 子女受教育水平对农村老年人口实际居住安排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对城镇老年人口实际居住安排却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有明显影响。通过对不同居住安排影响子女赡养行为的可能性研究 ,作者发现 ,居住安排对子女在三方面提供赡养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 ,即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 ,在婚后继续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体贴。其中 ,在同住的居住安排下 ,子女提供这三方面赡养的可能性最大 ;其次是住在父母附近的子女 ;可能性最小的是离父母较远的子女。(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 ,《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企业家精神机遇、创新与发展。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中 ,对企业家的定义的侧重…  相似文献   

4.
“空巢家庭”成主流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也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在二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  相似文献   

5.
美英两国社区养老服务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 美国于1944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目前有近3亿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占总人口的12%。到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0%。美国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很少,子女在成家立业后便会和父母分开居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承担。  相似文献   

6.
“养儿防老”,这条千百年留下的古训,却悄悄地被上海人改变了。在最近的一项关于养老方式的意愿调查中,中年人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在家由配偶照顾”。抽样调查中,在回答“选择什么养老方式”的问题时, “在家由配偶照顾”占43%,“进护理院或到养老院”的占19.67%,而“在家由子女照顾”仅占15.29%,其中,依靠子女的比例是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上海是一个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230万,约占总人口的17.4%,估计到2030年,老年人数将达到483万,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个“银发人”。  相似文献   

7.
谢桂华 《社会》2009,29(5):149-167
本文使用2006年全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抽样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和儿女数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老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并不明显影响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但会影响子女在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给予的支持。有同住子女的父母可以得到子女更频繁的关心和照顾,而空巢家庭的父母从子女处获得的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则较少;子女居住得离父母越近,则越经常给予父母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研究也发现,子女给予父母各方面照料的频繁程度不受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更频繁地照顾父母。  相似文献   

8.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社会》2022,42(6):214-240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张帆  吴愈晓 《社会》2005,40(3):212-240
通过分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初中学生样本数据,本研究考察了影响当前中国家庭三代共同居住的决定因素、三代居住安排与青少年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首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母亲在职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可能与祖辈同住。其次,代际居住安排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学业表现,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三代共同居住(与祖辈同住)家庭的学生的学业表现要优于两代核心家庭的学生。第三,与祖辈同住的效应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结构的调节,来自较低阶层或非双亲家庭的学生从与祖辈同住中获益更多。最后,与祖辈同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强亲子间的家庭社会资本这一机制作用于学生的学业表现。本文表明,在现代社会,家庭亲属网络仍然对个体的地位获得或社会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琪 《社会》2013,33(3):111-130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分担家务和帮助照料小孩。所以,除了父母的养老需求,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选择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城市家庭有核心化的趋势,但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大家庭在未来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韦璞 《社会工作》2012,(10):71-74
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不同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差异状况,考察了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老年人孤独感差异方面,有配偶与无配偶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乡之间及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男女性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强,社会关系变量其次,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失能老人的配偶照料者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家庭的老年人.回归分析证实,被照料者的失能程度作为照料活动的主要压力源,对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个人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调节,该影响对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状况较差以及没有其他人帮助照料老伴、不与子女同住、不参与社交活动的照料者更为明显.因此,倡议关注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在社区开展照料者支持服务,以期失能老人家庭照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州市流动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支持的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流动老人都不同程度得到同住子女和分住子女的经济支持,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老人流动多是照料者的角色,主要以照看孙辈、帮子女照料家务来安排日常活动;部分流动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困扰流动老人最多的是生病“有子女而无人照顾”问题,部分流动老人虽想继续留下来养老,但对今后的养老表现出很大的担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6年CGSS数据从老人的角度出发研究老人的居住模式与养老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同时来验证谢桂华利用同样的数据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居住模式与子女赡养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本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对于老人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上的影响基本与谢桂华的研究一致,但是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对于老人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精神慰藉的影响不同。本文中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对于老人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精神慰藉没有显著影响。另外,本文认为女儿在养老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过儿子,这也与谢桂华的研究有所不同。而在子女数量对于老人养老资源获取的影响上验证了谢桂华的研究,即子女数量对于老人养老资源获取没有显著影响。可见,从老人的角度出发所得出的居住模式与养老资源获取的结论与从子女角度出发的分析结论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以老年人服务体系信息化为出发点,梳理北京市老年人服务与网络介入方式的现状,从介入工具、介入形式、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营形式三个维度提出北京市老年人服务体系的网络介入模式,并提出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省三乡镇的210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农村老年人丧偶后开始正式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丧偶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但获得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很少;在失去配偶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同时,丧偶老年人的家庭角色逐渐边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丧偶老年人养老的承载能力止于物质层面,丧偶老年人生活、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亟待多元化养老主体的供给。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项目城市部分的数据,描述了北京市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主观自评及其与客观实际的差异,并从参照群体和相对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老年人经济状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许琪 《社会》2015,35(4):199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家庭内部比较,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对儿子和女儿的赡养行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儿子在赡养父母时的总效应依然显著大于女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可能与父母同住。一旦控制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儿子的直接效应就仅在经济支持方面大于女儿。在生活照料方面,女儿的直接效应已经显著超过儿子。从城乡对比来看,这种“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主要出现在农村。在城市,女儿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的直接效应都超过儿子。所以,中国传统的以儿子为核心的赡养方式虽然没有彻底瓦解,但已发生明显变化,快速的人口转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子女移居国外的老年人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子女移居国外而其老年父母留守国内居住的新移民家庭代际情感支持的影响因素。这些老年父母认为女儿、已婚且育有孩子、提供日常照料、收入越高、越孝顺的子女,与自己的关系越亲近。同时,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越好、非独自居住的老人,越趋向认为其与子女的情感更亲密。移居国外的子女与国内居住的子女在对父母情感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老年父母与移居海外的成年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并没有由于空间距离拉大而疏远。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北京市开始尝试凭单制购买养老服务这一方式,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同时对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进行鼓励和扶助。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养老服务券贬值、违规兑换现金等问题。原因在于政府、企业、老年人之间不能有效互动,以及老年人主导地位的缺失。政府在这一政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角色应该由服务的"指挥员"转变为"服务员"或"裁判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