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速度日益加快,老龄化趋势明显。其中,失独家庭的数量、规模、增速等均快速提高;较之其他老年群体,失独老人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丧失,养老问题更加严峻。本文通过对中国失独家庭的经济供给、养老就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困境的分析,结合对相关制度、政策、体系等问题的研究,着重提出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增加失独家庭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将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用于失独老人的养老救助以及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失独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微观层面个别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省J市201个失独家庭的实证研究,发现失独家庭主要面临年龄普遍偏大、家庭关系趋于紧张、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经济窘迫、享受来自政府和社区的帮扶缺失较严重等问题。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提出应建立以多元化手段为主的以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家庭等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失独家庭重新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其继续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9):71-76
失独老人普遍面临亲子关系缺失、家庭养老功能失效、社会支持体系脆弱等问题,成为老年人中养老风险最大、政策敏感度最强、养老成本最高的群体。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已对失独老人失去作用的现实,应以"社区照顾"为基本理念,构建"关怀的社区",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照顾、心理慰藉、医疗康复、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服务,破解失独老人的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4.
姚金丹 《社会工作》2012,(10):24-27
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新视角。失独家庭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缺失致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极低,处于一种消权状态。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介入。在微观上,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帮助失独家庭摆脱精神困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宏观上,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大社会行政力度提升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利用增能理论介入失独家庭,可以帮助失独家庭恢复基本权能,提高其生存质量,保证其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全国最早形成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失独者在心理变化应激期、过渡期、恢复期的三个阶段中,失独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经历了萎缩到重建的变化。失独者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并通过自组织重构的社会支持网成为失独者获得精神性支持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失独者的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6.
近日,江西省宜春市率先出台了做好“失独”家庭工作的几项措施,确保每一个“失独”家庭都能沐浴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一是建立翔实的动态的“失独”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2年"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和2006年"北京城市独生子女和双独家庭生育意愿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重点分析了在"独生子女政策"、"双独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下,进入始育阶段的独生子女特别是双独家庭在生育数量、性别偏好和生育时间方面的意愿选择,探讨独生子女生育观念的变化、可能的行为选择对未来北京市人口变动产生的影响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增多,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必将长期存在,对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越来越重要。而由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社会规范把家庭照料的责任更多的赋予给了女性,现代女性面临强烈的角色冲突和巨大压力。必须加强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缓解她们的照料压力。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7):84-89
基于中国现有公共政策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社会福利政策在家庭价值取向上摇摆不定,研究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提高家庭生存发展能力、福利保障能力、平等和谐能力三个层次,以及显性家庭政策、家庭公共政策两个维度,进行与家庭建设相关的人口生育政策、公用事业政策、住宅购房政策、就业保障政策、个人所得税制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并提出设立社会医疗保险家庭账户、有效落实随迁老人政策配套、注重家庭养老的全社会支持、女职工职业中断的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11.
在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中引入家庭社会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内部的经济、互动、关系以及能力状况,更能有效地促进家庭外在社会支持,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康复与重建。具体来说,家庭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家庭复原力理论对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发展出具体而有效的介入理念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6):75-79
所谓"丧偶式家庭"抚养模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成员死亡产生的抚养模式,是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等社会问题出现以后,国家人口调整政策,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家庭人口需求,父母在高成本压力下的自弃行为;其类型繁琐,危害巨大。规制这种模式应当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强化法律抚养,履行法律抚养义务,综合建立检察监督和预防制度,强化行政执法,配合社区建设,实行联动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结构模式与家庭保障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在人均收入和保障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保障功能随家庭体系的拓展不断得到强化,随家庭体系的解体不断趋于弱化。当今中国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方式的多元化、家庭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的淡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动摇着中国传统的以家为中心的保障体系,迫切要求我们建立起与家庭结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以社会为主体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家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家庭是儿童异常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也是寻求早期干预的核心力量。而调查表明,当前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存在总体水平偏低,家庭内部支持严重不足,支持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早期家庭干预、家庭公共政策倡导、社区人文关怀开发、亲朋网络建设等措施构建一个由家庭内部支持网、家庭亲朋支持网、家庭社区支持网、家庭社会支持网构成的自闭症家庭支持网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5.
许琪 《社会》2015,35(4):199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家庭内部比较,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对儿子和女儿的赡养行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儿子在赡养父母时的总效应依然显著大于女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可能与父母同住。一旦控制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儿子的直接效应就仅在经济支持方面大于女儿。在生活照料方面,女儿的直接效应已经显著超过儿子。从城乡对比来看,这种“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主要出现在农村。在城市,女儿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的直接效应都超过儿子。所以,中国传统的以儿子为核心的赡养方式虽然没有彻底瓦解,但已发生明显变化,快速的人口转变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章程  董才生 《学术交流》2015,(4):160-164
社会关系构成了残疾人自身人际层面与组织层面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及其相关人员、社区和社会组织等。通过社会支持的结构主义、互构主义和主观评估三种研究取向,对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支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构建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应立足于专业化的家庭危机干预、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保障和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为例,以中国和德国为观察视角,分析和思考"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立法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基础."社会教育学"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是应对儿童青少年自身的"教育"、"成长与发展"、"社会化"问题以及支持和辅助其核心成长环境(家庭)的重要专业领域."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领域的立法首先需要建立社会教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维维 《社科纵横》2008,23(9):116-118
家庭的核心功能已经由传统社会的劳动生产功能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情感满足功能,家庭由生产的单位转变为了情感的避风港.现代社会中家庭的不稳定性以及离婚率的升高与家庭核心功能的这种转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重建适合于现代家庭的家庭伦理对于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以及维持家庭的稳定性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失独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失独父母手术签字难问题开始凸显.失独父母手术签字难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不完善、医疗法规规定病人手术需要亲属签字、医疗机构不愿承担手术签字责任以及失独父母的自身变故四个方面.为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分责的责任机制,采取设立特别监护人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使医疗机构愿意承担手术签字责任、发挥失独自组织的作用以及重构失独父母社会关系网络等措施,增进失独父母的健康与福祉.  相似文献   

20.
长间隔生育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化和家庭功能的异化,具体表现为:生育家庭内部头胎子女与父母之间代际关系和头胎子女与小二胎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大龄父母小二胎抚育压力、 小二胎教育断层和代际支持不足等.为使长间隔生育家庭维持正常的家庭功能和良好的家庭关系,避免长间隔生育的风险转化为"社会问题",基层卫生健康部门应对长间隔生育家庭给予高度关注,从育前引导、 育中服务和育后政策支持等角度妥善解决长间隔生育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