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进党自成立就形成派系联盟式的权力结构,派系竞争公开化,制度化,在该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党内派系结合的基础在各个时期,各个派系都有差异,总体以利益结合为基本点和共同点;派系存在方式由多元向单一发展,仍有特殊状况出现;多年来派系多元化及共治的运作方式对该党的发展具有正确意义;现阶段党内形成了三大派系联合主导的格局,正义连线和新潮流系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2.
李宜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54-158
新政学系与黄埔系、CC系并称为蒋介石最倚重的三大嫡系派系.新政学系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是资深官僚、高级军人、实业金融巨子、名流学者的松散结合体,其政治立场相对而言较为温和,不固执于国民党一党专政.新政学系在国民党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派系竞争是当下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其本身浸润于政治文化中。文章从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双向互动的视角 ,通过派系竞争透视政治文化的意义 ,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派系竞争中折射出来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村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派系和派系竞争日益成为嵌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构成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隐秘机制。派系是农村社会成员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派系具有派系利益的表达与保护、公共参与的动员与组织、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重要功能。派系和派系竞争促使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建构起一种以派系为核心,主要按利益关系的大小和紧密程度向外扩展的新型差序格局,村庄公共权力基于派系关系进行配置,村民自治的运作发生了多方面的形变。  相似文献   

5.
民进党新潮流系成立已经二十四年,比民进党还早两年,擅长以小博大,以蚕食鲸吞、匍匐前进方式,扩张在党内势力版图。在扁执政期间,俨然成为“御前铁卫部队”,入“阁”人数远远超越其他派系,但与扁切割、批判扁也最为厉害,屡遭其他派系围剿,因此在民进党下野后,决定改弦更张,撤下“新潮流系”招牌,正式改名为“台湾新社会智库”,洗刷污名化,与民进党迈向另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愈演愈烈,这已成为村民自治中的突出问题。贿选是在法律制度、村级集体资源、村庄派系组织、文化网络和选民素质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产生的。其中村级集体资源、村庄派系、文化网络和低位的选民素质是支持要素,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共同形成贿选的支持体系;而选举法律、村级管理制度和高位的选民素质是抑制要素,共同形成贿选的抑制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减弱或消除贿选支持要素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或消除贿选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民党是"派系联合体",其各级组织实际上是为各派系服务的。自民党的派系之争公开进行且异常激烈,这使自民党充满了朝气与活力而得以长期执政之同时,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和削弱了自民党的政治权力以至影响政局的稳定性。然而,自民党的派系之争将持续下去并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8.
“派系竞争“是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派系竞争凸显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派系竞争的民主效应.认为派系竞争对民主型政治权威的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民主型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朴正熙的长期执政使庆尚道地区霸权主义到处肆虐,全罗道地区受到严重的排挤。在抵抗国家暴力的过程中,光州民众付出了巨大牺牲。光州民众的抗争主要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地区派系主义扩散;另一方面又为1987年的民主化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地区派系主义问题上,负主要罪责的应是过去助长、利用地区派系主义的岭南地缘权力集团。没有光州和湖南的全力支持,难以想象韩国民主化的发展,这是光州民众抗争最主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派系是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独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等主要特点 ,是一种有别于宗族等传统农村组织的特殊功能组织。派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如下主要功能 :1 .利益的表达和保护 ;2 .公共参与的动员和组织 ;3.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派系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凸现是农村调控模式转换的产物 ,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表现 ,农村组织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国 《理论界》2012,(6):95-97
进入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以消极的作用为主。同时也应当看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全民族的抗战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共和末期罗马政局动荡不安,派系斗争频发,身处这场政治漩涡中的庞培无疑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这一时期的庞培不难看出,他始终游离于平民派与贵族派之间.最终,得到平民派支持的恺撒通过征服高卢实力大增,严重威胁到庞培的地位.庞培与贵族派结成同盟,成为罗马共和末期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宣称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重构宪政时期的立法院是其"行宪"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涉及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各派系的话语权息息相关,各派系都将其视为必争之地。在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中,各派系围绕立法院地位与权力的配置、立法委员、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等职位的选举以至于日常的议事活动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这些争斗与倾轧不仅影响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本身,也加剧了国民党组织机体的败坏,削弱了蒋介石的个人权威。蒋欲在立法院内成立党团以消弭争斗,加强控制,国民党中央也有一些体制内的自省,但都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在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种文化被应用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政府中的派系。在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中 ,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后 ,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加强了对立法院的人事控制 ,从而也使自己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交通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政治派别。这个派别人数不多,但它的作用很大,不论哪个派系军阀当权,都不能不把它放在交通、财政、外交等重要岗位上。对它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现在仅就它的政治活动作一些解剖,以便于了解帝国主义是怎样通过这个政治派别支配北洋军阀的。  相似文献   

16.
群山格局:社会分化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成员发生了分化。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横向上分化为多个并列的派系,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一种以派系为核心,主要按利益关系的大小和紧密程度向外扩展的新型差序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性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纵向上分化为若干地位不等的阶层,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上下有别的等级秩序,形成了山峰状的阶层结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是分派结构与分层结构的有机结合。受分派和派系竞争的影响,分层结构将不同程度地"扁平化";受分层和阶层博弈的影响,分派结构将不同程度地"等级化"。在分层与分派两者结合的视野下,中国农村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群山格局。其主要特征是:(一)上层精英因派系因素的影响而分裂为若干利益集团,展开竞争;(二)下层群众因受分层和分派双重因素的影响,处在若即若离、聚散不定的状态;(三)阶层博弈因受派系竞争影响而弱化。  相似文献   

17.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1,28(9):113-119
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地方派系意识包括"革命正统"观念、"革命策源地"思想和"均权共治"主张.它是拥有辉煌历史和地位的广东人士在革命和权力的中心地位双重跌落后形成,并因派系斗争而强化.它既包含广东人对革命正统和某种政治理念的维护,又常成为派系斗争的政治资源,对广东及全国局势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总长是北洋政府时期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其学识、能力等对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和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教育总长产生过程和任职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教育总长的选任基本上秉承了"学问"和"道德"并重原则;政治派系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了教育总长的去留;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军阀割据和混战则是教育总长频频易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大众的主权观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终于在“五四”时期得到了确认。在这一过程中,铁路路权作为国家主权的具体象征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前夕,北洋政府中的旧交通系、新交通系、研究系三大政治派系围绕着是否要统一铁路权益、实行五国共管进行了一场论争。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由政府内部党争引发、国外势力纷纷粉墨登场、国内有识之士踊跃参与的国是讨论。这场论争与山东问题紧密关联,使人们外争主权、内争民权的意识愈发强烈,对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成为中国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1929年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怂恿之下与苏联因中东铁路问题发生武装冲突,东北军惨败,被迫同苏联签订《伯力协定》。东北军与苏俄军队的战斗中暴露了实际战斗水平低下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南京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化,地方实力派和中央政府直接关系不协调。在东北地区拥有特殊利益的日本,利用中东路事件和南京政府内部斗争这两种因素互相交织最终导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