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外来语是现代汉语词汇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针对汉语里大量涌入的外来语的现状,回顾外来语进入汉语的历史,对它们的来源及在汉语中存在的形式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汉语外来语中存在的问题,对外来语的借用方法、原因以及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作以分析与思考,并指出汉语的独特性及悠久历史是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日语和汉语外来语在概念、历史、吸收方式等方面的异同,阐述日语和汉语在外来语利用方面的利弊,以及日语和汉语外来语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分析总结日、汉外来语的特征,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外来语。文章还指出汉语在外来语的引用过程中应借鉴日语吸收外来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汉语外来语研究的前瞻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语在语言变化、词汇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外来语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硕的成果。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的传统外来语研究日益显现出其不足和缺憾。本文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前瞻性地探求外来语研究的新思路,指出未来的汉语外来语研究应建立大型汉语外来语语料库,加强对汉语外来语的一般理论研究,改变外来语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外来语音系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音系学分支,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该研究因重视程度不够而缺乏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围绕“控制外来语的调整过程的语言学机制是什么”这一中心议题,西方学界最近涌现出三大理论观点:感知论、音系论和综合模式论。其中,“综合模式论”可作为大陆研究外来语音系的新模式,由此对复杂的外来语调整过程提供了更为合理和全面的解释。同时应该强调,在吸纳外国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外来语音系理论,从而对外语习得、汉语音系理论和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 ,社会发展是语言的直接动力。外来语进入汉语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佛教用语的传入 ;第二阶段是 1 9世纪、2 0世纪初欧美外来语的传入 ;第三阶段是二次大战后资讯爆炸期世界性外来语的传入。本文以当代外来词语为主 ,对当代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对汉语的影响情况作以调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语历史都很悠久,而吸收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彼此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外来语有其优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吸收、接受外来语的同时,要保持母语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7.
英语外来语是英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英语外来语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其成因,即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然后主要介绍了来自欧亚两洲的外来语,其中包括来自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及欧洲其他语言;来自亚洲的阿拉伯语、汉语、日语和亚洲其他语言。外来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联系,丰富了英语词汇,使英语更加国际化。了解英语外来语的发展过程、成因和来源地,有利于加强对英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日汉外来语的来源、特点、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汉外来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大多来自英语;词义通常缩小;多为名词。不同之处是日语吸收外来语是采用音译,汉语多采用意译;另外日本人和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心理因素也不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自古以来,日语和汉语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外来语,互相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外来语与汉语言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语是当代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外来语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借词同音化、新词趋同化、信息密集化、语言经济化等特点。汉语外来语的发展应注重音译拼写外来语的途径,解决音译外来语技术瓶颈,探索双音节的外来语缩略语字母词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为汉语和日语提供了大量外来语。在分别考察汉语和日语中的英源外来语的基础上,通过汉日对比分析,从发音、词义、词性以及复合方式等角度描述了汉日两语中英源外来语在对源词忠实度方面的差异,认为此差异植根于中日民族性格差异和语言借用经验差异,并且为汉语和日语今后的英语词汇借用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和汉化方式 --兼论外来词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是其他语言符号的借入,作为一种符号的借入,是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入,即外来词是以语音一语义方式借入,加入文字的因素,则是以字形一语音、语义的方式借入。根据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可以把外来词分为借音词、借形词、借音借形词三大类。外来词借外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的同时,又融入了汉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外来词中的汉语形、音、义结合方式便是汉语对外语词语的汉化改造。经过汉化,外语词语才成为进入汉语系统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12.
跨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英语等世界通用语在中国的普遍运用,汉语的使用受到冲击,一些文人学者开始倡导"保卫汉语".然而,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保卫"只会使汉语更加封闭.只有不断借鉴外来文化,才能促进汉语自身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The issu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foreign literature in essence refers to subject awareness and position betwee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Openness and tolerance, dialectical comparison and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three dimensions by which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stablishes. Openness and tolerance means avoiding self-closure and worship of the west only. Dialectical comparisonneeds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mparative vision in the subject category, course setting and students’ receptio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the criticism first and then borrowing and finally innovation way when faced with foreign cultures.  相似文献   

14.
守住梦想——我的学术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进 《东方论坛》2008,(6):73-81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思考,面对现实,不意味着取消理论;对域外理论不反对"拿来",但"拿来"要有所分辨,不能以所谓理论的"一般性的价值"而忽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及可能存在的不适性;反对狭隘的民族自尊,要求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应是民族身份丧失的文化盲从,崛起的中国需要人文学者的在场,理论建设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要从中国文化身份出发,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并为世界贡献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外来词的范围及定义方面久存争论。本文试从怎样看待意译词及日语借词两个问题出发,分析外来词的范围,并对外来词的定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篇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与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是王钟陵教授2005年出版的两本创作集。大气、诗性、隽永深邃,是王钟陵教授文学创作的明显特点。古今中西文学的营养交融于王先生的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西方意象派及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诗词韵味的糅合,对报告文学、散文、新诗三种文体应如何突破的清楚认识,以及将此种认识在创作中予以成功实践。这些都与作者那学者而兼作家的睿智与才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诗人金波的儿童诗歌创作凝聚融汇着自然美、童心美和诗歌艺术美。金波儿童诗作情感的含蓄表达、意境的营造、哲理的意蕴及对韵律乐感的追求,都反映出其儿童诗歌艺术更多建立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通过对国外诗歌格式与手法的吸取,金波的儿童诗作有了多样的形式和更为丰富的审美内容及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