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司显柱教授建构出了基于功能语言学和语篇类型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文章对其模式进行了详细述评,并提出修正模式用于广告汉英翻译的质量评估。该模式明确提出用体裁来代替司显柱模式中的文本类型,体裁分析作为对译文评估的必要步骤。增加了译文质量的等级标准,使译文评估更客观、更具科学性。该研究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并能为建构其他文本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翻译批评以翻译标准为指导,应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然而,由于翻译标准并不统一,翻译批评原则的确立和选择往往带有批评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翻译批评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译文要帮助实现这一过程,译者在译文中就应隐身幕后,避免干扰、影响读者与原作者的交流。译者隐形这一指标比较具体,便于从功能性、分析性和对比性批评等角度对译文作分析、评价。译者隐形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从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尺度衡量,译者隐形这一指标可使翻译批评标准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3.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种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译文修改类型与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针对黄友义提出时政翻译所需要的“三种意识”,即语言意识、政治意识、国际意识对译文修改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度反思。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修改是出于目标语读者之间差异等因素的考虑,而多数修改旨在纠正原译本理解偏差、表达不合理等问题,以提高文本整体翻译质量。与此同时,最新译本中,时政翻译的“三种意识”更为凸显。但要想进一步提升这“三种意识”,应大力培养译者的查证能力,保证政治概念翻译的准确性;采取分众化翻译策略,强化传播的针对性;优化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形式翻译、意象翻译和文化翻译三个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朱生豪、郭沫若及顾子欣三位大家的译文--<冬之歌>的异同.旨在论证翻译选择、翻译态度及翻译观对译文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本文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EugeneA、Niqa)认为最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听起来不象是翻译过来的作品。他说:“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这种以读音的客观反应为衡量标准的语言交际式翻译法,把翻译的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  相似文献   

8.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对《枫桥夜泊》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语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学角度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参照指针。  相似文献   

10.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与其英译文,源语篇和目的语篇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语篇关系显示,可修正Leuven—Zwart的翻译素模式,以识别微观和宏观结构中的主要翻译转换。一般说来,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翻译是基于读者导向的原则。微观层面的转换包括显性化的转换、表现力削弱和句子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就宏观层面的转换过程而言,小说世界在译文中被呈现得更详尽,目的语篇的心理风格整体上更具体,而主观程度要低一些,译文中的叙述者是外在的叙述者,比源语篇中的叙述者卷入程度要低,所知要少一些。翻译小说中,叙述者、读者和小说世界文化距离也很大,在句序方面,从时序切分向呈现切分转换,译文提供的信息更多,句型更复杂,在语篇结构方面不如原文那么衔接。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国有投资公司在发展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久事公司为例,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对称信息向非对称信息转化,风险由政府逐渐向投资公司转移.通过模型分析,对委托-代理关系在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比较"和"对比"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语言学术语,然而在英汉译学著述和翻译教学的科目设置中混淆通用."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中的"比较"与"对比",形式与内涵完全相同,性质和目的也没有区别."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课程设置受到专家的质疑,与其名目不无关系,故建议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目统一术语,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现阶段国内外对视角转换、主述位、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成果入手,指出目前汉英翻译尤其是汉英散文语篇翻译中主语选择与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模式转换研究基本空白,文章选择《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例子,阐述主语选择的三种情况:保留原文主语、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重点讨论了汉英散文翻译主语选择中的视角转换,也就是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经对比分析发现:当保留原文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不变;当需要重新确定主语、增补主语时,主位推进模式发生转换,主要有四种模式:平行型、延续型、派生型、集中型。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立翻译单位。文章试图借助语篇语言学探讨这个问题。从功能角度将翻译单位定义为语篇单位而非语言单位。这个语篇单位通过执行句法载体、信息载体和风格标记者三个功能而保持语篇完整性。这样语篇翻译归根结底就是:不是从句法形式而从功能保持每个翻译单位的语篇完整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伴有必要的层级转换,关键的功能翻译单位可以确定在句子层面。  相似文献   

16.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解构主义和比较文学双重语境的观照之下,文学翻译已突破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的传统视阈而演化成为中国文学形态。其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垄断态势,使文学翻译不再单纯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忠实的阐释媒介,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建设中去。当前文学翻译所面临的“政治”任务是,既要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也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和积极转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没有后者,中国的民族文学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而文学翻译学也不会真正发展成为人们所期待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英语"to be"与汉语"是"的比较研究,表明正是英语极为普遍地将"to be"当作"to exist"使用的这一语言事实,决定了西方哲学围绕着"to be"或"Being/being"盘旋的状态(ontology由此而来),而汉语中没有以"是"落尾(即其后什么也没有)且又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使用,所以从汉语中盘旋不出以"是"为本的哲学范畴来。"是"与"to be"的关系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词对词的翻译问题,而变成了中西方哲学互诠互释的一条通道,由此开启了一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路。此外,对照"to be"式的言语构造与汉语中的存在表达式,还提出了汉语中"存在性动词束"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强而又注重"以内容为中心"的翻译文体,其体裁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Newmark)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它具有该类型文本的所有功能特性.翻译实践表明,应用翻译中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诺德(Nord)与组马克(Newmark)的翻译研究对应用翻译有着"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各自的文本功能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与文学翻译不尽一致,因而应用翻译中以文本功能来确定翻译策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