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利体制的分析框架下,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在儿童照顾领域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福利态度.利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 2012年的数据,对东亚国家社会成员儿童照顾的福利态度进行判断,从国家与个人特征两个层面分析福利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到有限的儿童照顾政策影响,东亚福利体制国家中儿童照顾的福利态度总体倾向于家庭化,由韩国、日本到中国家庭化程度逐步加深.儿童照顾福利态度更多受到个人特征影响.性别、城乡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是影响中国、日本与韩国儿童照顾福利态度的主要差异点.日本与韩国女性的不利地位使得处于育儿阶段的女性期待在家庭之外获得更多儿童照顾支持,快速城市化使中国的大城市居民对儿童照顾支持有着更高的期待,隔代育儿的传统则使中国的就业者与育儿阶段的女性能够从家庭获得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2.
孙凯 《社会福利》2006,(11):11-13
近年来,我国福利院中孤残儿童照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单一的集中供养向多元化供养模式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些孤残儿童向家庭的回归。家庭照顾模式,使福利院的儿童得到了更宽广的生活环境,获得了更多的开发和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受到了更多的生理和情感上的照顾,寄养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成海军 《社会福利》2003,(10):57-59
导 言 院舍照顾(亦称为机构照顾),是儿童福利的一种替代性服务。指儿童离开自己的亲身家庭,24小时地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接受机构为他们提供的衣、食、住、行、医的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儿童院舍照顾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封闭型转向了开放型,从救济型转向了福利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福利机构是以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的,对妥善安置孤儿、弃婴及困境儿童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由于院舍照顾提供淡化的亲职情感关系,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有较多的替代亲职角色,儿童可以选择  相似文献   

5.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抑或是其他各种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庭寄养是一种通过社会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定的手续使失依儿童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方式。在家庭寄养中,失依儿童可得到寄养父母的关爱,以及多位家人的照看,从而享受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生活氛围。因而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家庭寄养这一新的养育孤儿方式,需要专门机构和新制度。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了家庭寄养这种养育失依儿童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寄养儿童的观察以及与寄养儿童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家庭寄养,就是将部分生活在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送入到一个完整的家庭之中。大家知道,福利机构的居住、医疗、教育等综合条件比家庭相对要好得多,那么将这些儿童送入寄养的意义何在呢?显然家庭能够提供福利院无法满足的情感依恋和家的温暖,因此,掌握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情感交流是重要的。对寄养儿童的观察1.精神:新生儿醒觉时间短,对周围反应少,但不舒服就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逐渐减少,只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8.
朱静君 《社会工作》2011,(13):24-25
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家庭结构弱化、家庭照顾弱化,西方国家通过举办大型的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将孤儿、贫困儿童、精神病人、老年人集中到各个福利院实施照顾,推行高福利政策。各种类型的福利院与被照顾者生活的社区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被照顾者要进入福利机构接受照顾,就必须离开自己生活的社区。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2,(4):25-26
近年来,浙江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民政部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确立了以家庭养育为基础、机构服务为骨干、社区照顾为依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保障制度化的适度普惠的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框架,有效地保障了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权益,使儿童福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突出打造庭养育、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三大特色、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更多病残儿童。首先,建好模拟家庭,打造特色养育模式。家庭是儿童最好的福利场所。近年来,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不断探索尝试,打造特色养育模式,让孤残儿童既能够享受到机构内优越的医疗、康复及教育资源,又能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家庭亲情和温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地都有非政府的儿童福利机构在自发地利用非政府资源来养护失去父母照顾的孤儿。根据现行政策,绝大多数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不能合法注册登记。同时,由于国家无力养护这么多的孤儿,各地政府都不可能关闭这些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对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很难行使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支持,非政府儿童福利机构也很难生存或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最好的生活环境是家庭,然而很多孤残儿童尤其是脑瘫儿童却无法享受到"家庭"这个对他们而言的最好福利.出于安全和孩子的利益考虑,部分国内机构不太主张将脑瘫儿童放入家庭中寄养.  相似文献   

13.
金洁 《社会福利》2016,(4):46-47
据《世界儿童白书2015》的人口统计,2013年日本的人口约127144万,未满18岁的人口2019.5万。接受社会养育的儿童约有46000人,其中83.5%的儿童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16.5%的儿童生活在寄养家庭(截至2015年3月末)。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需要社会养育的儿童偏重于福利机构养育。大部分受虐待的儿童没有进入家庭寄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或不  相似文献   

14.
袁奇 《社会工作》2011,(9):52-54
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创办于2007年,坐落于江西省都昌县。这是江南地区惟一一家无偿救助困难儿童的慈善福利机构。目前已收养来自全国各地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孤残儿童、特困儿童、流浪儿童、家庭困难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等各类对象146人。  相似文献   

15.
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好福利,家庭收养相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是永久性的、最佳的安置。通过收养,孤残儿童进入家庭获得父母亲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是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最好体现。儿童福利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为孤残儿童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但为了保证收养人及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收养必须依法办理。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13,(6):63-63
在浙江省、重庆市,以及"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2010~2015)"开展的四川凉山州、云南德宏州、河南洛宁县,困境儿童生活津贴制度和儿童身边的儿童福利服务正在助力当地困境儿童实现自己的梦想。5月31日的"中国儿童福利周(2013)"启动仪式上,来自项目区的村儿童福利主任回顾了当地儿童福利津贴与服务的进展,并和项目区的儿童一起分享该项目对儿童家庭产生的影响;12个示范县项目办主任介绍了地方民政部门在为困境儿童搭建梦想平台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工作成果。活动中,孩子们和大人们一起呼吁"津贴和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民政部门作为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努力作为,在指导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方面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儿童福利院作为直接当事人,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机构的转型发展。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儿童福利制度。201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适度普惠的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就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志着浙江省儿童福利事业真正由单纯的孤儿福利向惠及更多儿童群体的  相似文献   

18.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社会工作视角来看则更加注重自闭症儿童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是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桥梁”,本文正是从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入手来研究其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和积极融入社会的重要意义、面临的困境和相应对策。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不仅存在经济压力和专业护理知识匮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系统不足。本文从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家庭照顾者的互助系统以克服无助悲观的心态,加快恢复家庭的社会功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和家庭融人日常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孤残儿童情感需求的重视,在满足了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亲情化的家庭寄养逐渐成为全国各地儿童福利机构的养育模式之一。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并针对孤残儿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儿童院护服务概况 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和爱护是其他人士或服务机构不能替代的。因此香港不少的福利服务,例如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家务指导服务、儿童暂托、日托服务等,都是帮助家庭解决困难、支持及巩固家庭的功能。 但如果家庭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照顾时,政府会为此类家庭提供“儿童院护照顾服务”。在香港,儿童住宿照顾服务早已发展为一个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