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章利用2016年厦门、苏州、东莞三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数据,分析就业质量、社会公平感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市民化意愿被分解为城市定居意愿和城市落户意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民工不足一半,就业质量和社会公平感是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务工单位成立工会、每周工作时间、工作满意度和社会公平感对两类市民化意愿都有正向影响,拖欠工资经历则不利于两类市民化意愿的产生;城市入户意愿的形成对就业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受教育程度、工作满意度等对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的变量,对入户意愿不再具有促进作用。据此文章提出,在开放户籍制度之外,还应该从提升就业质量和社会公平度方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若以年龄为标准.目前农民工群体可以粗略分为中老年农民工和青少年农民工两个亚群体.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两者表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中老年农民工倾向于兼业型就业与回流,呈现出"去城市化",进而"去市民化"的倾向,而青少年农民工则大多采取"完全离农型"的劳动力转移方式,非农就业和"市民化"特征突出.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该是个代际实现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是青少年农民工.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约束,当前的青少年农民工只能被称作"准市民",青少年农民工完全市民化的实现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和多维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尴尬处境.城市农民工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真正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不仅关系到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关系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刘丽等人撰写的力作<河北省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层层剖析了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过程面临的种种制约性因素,并进而提出了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农民工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些作品真实而深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大部分属于社会学领域的著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为数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农民工与市民的群体性特征差异角度出发,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与内涵,指出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中国人口城市化政策必然选择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工有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力,二是政府有公平、公正地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并从有效破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福利政策、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制度、农民工群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现实障碍角度出发,提出户籍制度及社会政策协同创新政策体系:包括住房保障政策的二步实施路径、推进城市教育公平、实施降低农民工市民化个人成本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政策;建立统一、公平、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长效机制和有效构建引导性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农民工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些作品真实而深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大部分属于社会学领域的著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为数不多,而且研究中大多直接套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用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理论"解释农民工的形成和发展,这显然不能揭示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在任何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大规模农业劳动力向雇佣工人转变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这一转变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式,农民工作为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于英国的流民、美国的移民和解放了的黑奴,也不同于拉美的城市贫民,他们身上带有中国特殊国情和文化的烙印,用外国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和推断中国农民工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捧读<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1](简称<流动>),我迅速感受到其当下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农民问题深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洞察,他有一句话很经典: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其意简朴却深远.尽管"中国革命"的提法已变成了今天的"中国发展",但农民问题依然是根本.近几年热议的转型期"三农"话题,被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只不过是问题切入点不在土地,而在就业出路,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年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就业质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城市青年相比,青年农民工在工作特征上表现出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就业稳定性差的特点;在工作保障上,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小等特点;在职业发展上,表现为技能培训比例低和发展空间小等特点。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障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青年农民工创业。  相似文献   

10.
以前曾读过刘永佶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资本论>的逻辑》、《历史的经济大思路》等著作,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我想他是决不会停留在方法论和思想史研究上的。果然,他的《中国经济矛盾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于1993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刘教授把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理论的成果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经济矛盾的一部专著。纵观全书,有  相似文献   

11.
如何化解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漆向东、徐永新、刘利仄等在其新著<中国农民非农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精神为支撑,揭示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部分农民走向非农化的深层次矛盾,为现阶段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保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信息技术产业、航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新型能源技术产业、海洋开发技术产业、纳米技术产业、激光技术产业和环保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信息化、知识化、技术化”三大特征。从发展模式看,科学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催生、快速成长、健康发展的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是单世联先生的一本煌煌巨著,上下三卷,一百多万字。全书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整,均为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性探究中少有的上乘之作。所谓上乘,并非仅仅指史料的丰富、论述的有力,而更在作者的问题意识非常切中时代的要求,诚如黑格尔所言,其论说显示出一种把时代把握在思想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62-263
<正>由贾立学撰写的《现代创意新思维:造型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把剪影、淡彩、装饰速写、粉画、剪纸、水墨速写等基础造型方法系统研究,讲授速写知识、培养手绘能力、传授速写技法,将传统意义上的解剖、透视、构图、速写知识有机地融合,提出了新的造型基础理念,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观察方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雷国珍同志的新著《中国潮: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上展开了一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在50年代,曾有90多个亚非国家刚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脱胎出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它们都比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落后多了。但到了80年代,这些国家的人均产值一般都超过了中国。特别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走上高速度发展的道路。“老四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均继续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读了史念海教授的《中国的运河》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深为他的论述所折服、吸引。史先生的著作在探索历史面貌的过程中,总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新著《中国的运河》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独特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非生产性的生活领域。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消费水准,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之过去已经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审美心理的这一主动状态,意味着审美教育的有利形势逐渐形成:从施教者方面看,它为审美教育实现其最为大胆的文化目标蓄积了充足的力量,也使美育工作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从受教育方面看,怎样使美学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全面地指导生活,也成了时代对美育工作者的一大期望。《美育基础》(吴亦文、李永荣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应和着这一要求,在美学的普及教育工作方面,作出了一项有现实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了中国农民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土性:“靠种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相似文献   

19.
正《对联艺术》是徐超教授"转岗"后的第二部专著。2010年,徐超教授告别了执教生涯,但他退而不休:先是撰著、出版了《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后修订再版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书法教程》,继之撰著、出版了《对联艺术》。对联源远流长,有关对联的出版物更是层出不穷、纷繁多样,或汇集,或注释,或鉴赏,或书写,或理论探讨,亦或兼及其中二三个方面,多达二三百种。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执一端",见仁见智。在前人  相似文献   

20.
林乃焱木先生是我国较早涉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在1957年,他就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的角度,去透视中国古代的食料、食器生产、文化风尚和社会生活,引起了国内外文化学者的关注。1989年他出版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台湾再版了他的著作。接着内地又出版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又出版了该简本的繁体字版,日本也即将印行日文版。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了40多年的林先生已是硕果累累,但他并没有止步,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