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是巨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命题,一个论断。但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稿看,他们并没有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样的话。马克思只是讲过,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或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科学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以及科学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产力问题和使用生产力概念,都不是从马克思才开始的。在他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及其增长的原因,就已经试图揭示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并且相应地使用了“劳动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资本的生产力”等概念。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使用的生产力概念,无疑是从对这些概念的批判研究和改造充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握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马克思在生产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对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讨论生产力究竟是几个要素问题上。这种探讨,只是从静态上对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性进行考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就生产力的要素人和物两方面来讲,他(它)们本身并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只是技术科学或工艺学的、生物学或医学的研究对象。在静态上考察的人与物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正象不进入生产过程的人和机器一样并不能承认其对生产本身的作用。马克思说:“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象拖犁的犍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因为“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4.
一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最适合充当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的,是时间节约的规律①。时间节约的规律是由马克思首先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③的理论,是对社会生产力本质的合理的抽象,是至今为止的最高成果。孙冶方同志在《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一文中说,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是‘时间节约’意义上的那个价值规律”③。尽管他把“时间节约”规律等同价值规律值得商榷,但他坚持了马克思“时间节约”规律为千万规律之第一条的思想。研究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臧玉英,马志生马克思曾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实践,越来越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都使人们对世界...  相似文献   

6.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技术理论的重要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一重要原理的理解和实践,尚有许多不全面、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因此,全面、准确、正确地阐述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空间,只是作为劳动场所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等才在经济学上论及。这在从劳动出发论述如何生产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而对重视全部生产因素阐明怎样生产财富或使用价值的生产力经济学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反之,“空间是水平分布的时间。”②我曾提出过生产力空间(简称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其是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③下面来系统地探讨一下生产力空间这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刘守和一、生产力的两种形态及其中的社会科学随着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转入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因素。因此,科学技术的存中呈现两种基本形态,即知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知识形...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关系到生产力经济学的基础。“二因素论”与“三因素论”从五十年代争论至今未有结论;“多因素论”、“系统论”又先后出现。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先从生产的科学定义出发。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由于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关系的同时,对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力,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分工、机器大工业等劳动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生产力形式”的思想。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生产力概念都很多种,其中“生产力”是一个总体概念、一般概念,“劳动生产力”则是生产力的本质形态,它规定着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而其它许多关于生产力的概念,诸如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科学生产力等,都只是劳动生产力的转化形态或具体形态。因此,只有弄清劳动生产力这一范畴,才能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根本涵义、构成因素,运动规律等,并把它作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展开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劳动是考察生产力的出发点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财、富生产的一般社会形式,即研究各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获取的普遍形式及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 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我们观察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界限。从历史上看,唯心史观一种是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归结为人们之间的政治、精神关系,这是人们都能认识到的“直接了当”的唯心史观,另一种是从理论上承认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又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生产力经济学对生产力因素和结构研究的颇多。而生产力因素和结构都是生产力的实体。生产力除了实体以外还有属性,在和不同事物发生联系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属性.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巾,生产力具有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经济属性。在生产力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巾,生产力是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技术属性;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中,生产力具有适合社会需要的性质,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即是我们所要讲的生产力性能。 一、生产力性能的基本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里包含着二层含义:其一,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其二,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其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内在尺度,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其自身更需要有精确的规定性。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低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研究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问题。生产力标准的尺度可分为“要素尺度”和“结构尺度”两个方面。对于前一方面已有文章论及,本文仅就生产力的内部结构问题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魏巍(一)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  相似文献   

18.
一、生产力的三层次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组成的系统。从生产力发展史看,是先有生产,再有技术,最后有科学。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产品的过程。从静态看,生产力是由实体要素组成的结构,从动态看,生产力就是生产活动过程。不进行生产活动就不成其为生产力,故生产力与生产活动同时产生。最初人类全凭体力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逐渐积累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能与技术都是一种生产知识及相应的操作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在载体上。技能的唯一载体是人。由于技术不规范化,因人而异,没有从人身上分离出来。技术的载体除了人以外,还有两个独立的载体,一是信息,包括图纸、技术文件等;二是实物,就是物化了的技术装备。技能的唯一载体是人,人死亡后技能也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在理论上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依据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考察社会主义阶段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由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使  相似文献   

20.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