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颖 《求是学刊》2002,29(3):38-43
在原始精神和原始思维中 ,非理性先于理性、非逻辑思维先于逻辑思维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它们浑沌地统一在一起 ,这其中非理性在人类早期精神和思维的进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为理性及逻辑思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原始社会后期及文明社会初期 ,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和工具的使用 ,原始思维中的逻辑思维逐渐产生并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使人类的认识和思维的发展有了本质的飞跃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理性的消亡 ,相反它标志着非理性从人的本能意识发展成为一种非逻辑的认识的表现形式 ,即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而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具有了本能与理性的双重结构 ,同时也说明人的非理性的作用领域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非理性不再独立地存在 ,它作为理性的补充形式 ,在理性及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挥着作用 ,这表明理性与非理性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3.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其三是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重新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卫东 《社科纵横》2009,24(2):33-34,59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而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由于人们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现代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范式转型。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必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到道德行为、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到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转型。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贺培育研究员撰写的《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一书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专著中把“制度”这一社会现象抽象出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初步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制度是要求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具有强制性和导向性双重作用的社会运行机制。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依赖的不断加强,为了保持其生产生活的稳定和有序,制度就随之伴生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类制度变迁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其制度建设的水平也会越高,制度的民主…  相似文献   

6.
朱富强 《探求》2002,2(5):38-41
人们之间的合作及互动形成习惯,合作伦理的扩展就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初意义上说,文明就是要求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存在分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从多次博弈中探寻合作的结果。但是,西方的崇尚个人征服主义的“浮士德”文明却简单地将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法则从自然界搬到人类社会,依靠武力为此发展开路。这种文明与人类的最终发展相背离,并已经为此付出了越来越高的代价。相反,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强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的东方文明,却越来越凸显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试论社科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钟学志期刊是人类知识传播的媒介,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越是发达国家,期刊业越兴旺,甚至不会被政局的动荡、经济的萧条而失去其生存的价值,相反,往往会从一个低谷,走向一个高潮。特别是我国的社科期刊,时代赋予了...  相似文献   

8.
●改革本身就是一场积极而深远的社会违规运动。●违规是文明社会从未中止过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一直推动着人类从蒙昧到文明、从野性到理性的转化和发展。●积极的违规促进社会的进步,消极的违规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社会及其规范体系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性批判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南丽军一、科学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追求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狭隘局限性走向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作为一个正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0.
从笛卡尔说出“我思故我在”① 以来 ,人将自身从自然界和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并以理性为最高追求。此后的现代性也就成了理性对历史发展终极之境的无限承诺。待这一解放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性发展到黑格尔时代 ,更被黑格尔提升为整体主义、中心主义的自为状态 ,理性也渐由解放人类的工具转变为束缚人、奴役人的枷锁 ,在科学理性的名义下各种反动的专政横行天下 ,人类终于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正如鲁迅所言 ,对待西方的文明成果 ,应采取“去其偏颇 ,得其神明”② 的态度 ,正是站在这样一种立场 ,我们对现代性的合理内核的探讨才显得更加必要 ,…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思维的进化,逻辑学在两千多年的历程中,呈现出源于实际应用——深化理论研究——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并行不悖、殊途同归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去探寻逻辑学发展的这种正、反、合走向,用逻辑学这面思维的镜子,立体地折射出人类理性文明的足迹。 一、从思维实践的迫切需要中萌生逻辑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处于孕育、准备阶段的古希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论辩之风大兴,争论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伦理、法律、宗教和哲学等诸多领域。争论的各.方都逐渐认识到,论辩时仅仅停留…  相似文献   

12.
教科书体系的哲学模式是农业文明的依附性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的主体性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向“本真”回归。随着“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文化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跨世纪走向的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13.
罗马早期文明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共乐 《求是学刊》2007,34(3):126-128
文明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所创成就的总和。人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改变着文明的主体———人类自身,推动着人类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演进。每个民族在进入文明的过程中,次序不一,时间不定,有共性,但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世界上各主要文明进行具体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明本身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文明的特性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本文拟从共和政体、公民划等和成文立法等三个方面对罗马早期文明的特征作一剖析,以求教于学者同仁。一政治体制显然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  相似文献   

14.
徐志国 《社会》2019,39(5):80-105
休谟的国家理论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规范意义上的,即认为政治制度有野蛮与文明之分,只有文明的政府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由与繁荣,其理想形式是经过科学设计的共和制政府;另一个是经验意义上的,即认为政府权威建立在人们公共意见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有着自然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之上,休谟一方面探讨了商业、风俗及理性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公共信念的变化,进而推动人类政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休谟指出,鉴于社会大众易受迷信的影响,社会的明智之士应当采取“审慎的社会变革观”,在尊重传统和保持权威的条件下推动正义和自由的实现,并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李存山 《求是学刊》2002,29(1):21-25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 ,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沈琪芳 《浙江学刊》2007,(6):123-127
童话蕴含着人类早期特有的童年精神气质,保存了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逐渐失去的纯真、浪漫和遐想。在童话中,假、恶、丑虽然常常与真、善、美并存于世,并互相发生冲突,但最终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从整体上来看,童话展示的正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从局部的冲突导向整体的和谐,是童话最为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文明社会进程中,人类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实现了人类教育第一次跨越;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产生了教育的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众面扩大,义务教育迈向全球,文化下移加速,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二次跨越;信息时代学校教育从单一的封闭的课堂迈向开放的跨越时空的信息世界,产生了教育的网络形态--虚拟教育,人类教育从实体走向虚拟,推动全球教育一体化,促进跨文化融合,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三次跨越.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物质进步和技术变革为人类教育跨越提供了支撑平台.三次教育跨越保证了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加速了人类探索自然、改造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逻辑思维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地位曾一度被人们所夸大,被视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通道。当代人们已开始认识到逻辑思维的局限性。然而,有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对逻辑思维的认知偏误,认为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单一性的前提;认为逻辑思维线索是机械化的程序;认为逻辑思维的步骤是封闭式的推导;认为逻辑思维的结果是蕴含性的知识,等等。实际上,逻辑思维在现代认知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通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渗透于人类获取新知识、新理论以及解决新问题的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一是批判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反思功能;四是创造功能;五是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轨迹。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其中积淀着人类创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观念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按文化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  相似文献   

20.
启蒙现代性智识所指引下的世界秩序强调自由、民主、人权,成为既有国际事务裁决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的或经济的衡量,仅能够反映个体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利益却无法反映个体对于公序良俗、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思了这种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人类的文明实践指明人类需要兼具理性与德性的伦理基础,全球政治实践需要理性思维,亦需要崇高的道德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了人类构建公序良俗的“公正世界”的蓝图,有效地克服了启蒙现代性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给予现代人的人文危机,勾勒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