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以社交为基础的“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网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主体.网络成为社会民声民意集散地,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会通过自媒体进行意见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形成一些在网络上受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本文试图从自媒体的角度探究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的基础,探索网络热点事件产生和传播的因素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热点事件是指公众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和强烈反响的事件。网络评议是公众基于网络对热点事件进行转发、评判,表达自我认知、认同和情绪的现象。意识形态风险是公众观念集合受到影响和干预的极端表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重中之重,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变量。当下,许多热点事件借助新型网络引起大规模传播,通过无限溯源、无限放大、线索演绎等途径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存在着诱发不良舆情乃至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可能。相关意识形态风险的成因源自群体理性、社会心理、不良操纵、朴素正义和道德伪善等若干方面,需要通过心理愤怒的有效疏导、责任意识的系统教育、演化路径的技术防控、不良操纵的有效消解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角度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生产和意义重构的过程,由热点事件引起网民关注后,网民自主解读报道,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而后赋予语言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博一出现,就以它的公开性、互动性、开放性、平民性和整合性为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公共空间、公共话语权三要素提供了发展空间,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平台。文章所列举的三大网络热点事件,均表现出公民在微博上强大的话语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李天一事件中,微博成为网民理性与非理性表达的博弈平台;老人摔倒事件中,微博成为公民表达话语权,以及政府促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平台;小悦悦事件中,微博成为公民反思社会道德和自身良知,推进社会进步的平台。公民社会构建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扩大公民交往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日益频繁的网络热点事件,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社会行为等产生着双重影响.这种双重影响表现在:既可能端正社会认知,也可能扭曲社会认知;既可能促进积极社会态度的形成,也可能形成消极社会态度;既可能激发正向社会情绪,也可能引发负向社会情绪;既可能促使与社会主流价值吻合的社会行为的遵从,也可能导致社会行为失范.这种双重影响要求我们必须从法律规制、道德约束、技术完善等多个层面进行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6.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发布、传播以及推动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微博中评论的内容尤为关键,它们可以推动热点事件的发展。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是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本文选取"玉林狗肉节"的微博评论作为案例,运用ROSTCM软件和文本分析法,采用"词—句—内容—策略"的研究脉络,梳理出情感冲突的内容和策略,发现了基于共识解决情感冲突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近三年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发现,社会危机及负面事件是网民关注度最高的事件类型。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秩序、效率及可控性的追求易与个人价值形成冲突;另一方面,互联网突破了大众传媒中心控制边缘的传播结构,促使民间话语系统与官方话语系统之间形成张力。网络文化思潮在此基础上形成,它深植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之中,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主义思潮或后现代主义思潮,它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批判以取得民族复兴与实现个人价值之间的平衡,并以推崇创新、追逐娱乐作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舆情异化的热点公共事件群体极化,具有蔓延负面情绪、筑设思维壁垒、滋生集体暴力等系列表征,呈现模糊核心议题、消解协商机制、扭曲良性意识、诱发公共危机等负面效应。究其因由,可溯源至信息泛滥作祟、公众心理失衡、社会撕裂激发、政民关系滑坡等不同维度。防范和化解热点公共事件群体极化,须从国家、社会、公民三重视域着手,多管齐下、规制导引,以净化舆论生态、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与日俱增。网络热点事件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折射的社会问题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其社会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分析能力;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净化网络舆论空间,为大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巨大平台,同时也为虚假科学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热点事件中虚假的科学信息容易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并造成恶劣影响.我国目前有关媒体传播科学信息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各大部门法之中,规制范围主要集中在网络传播领域,监管手段主要是事前的资格准入审批和事后法律责任的追究,忽视了对科学信息传播过程的规制.因此,在科学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对媒体施以必要的法律原则,予以规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社会热点事件反映了社会深层次矛盾与公众关注焦点,因此具有强大的扩散效应,且该过程与信息受众的科普水平密切相关。科学普及的工作领域和渠道不但需要借助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传播来推广扩大,而且效应传播也有赖科普工作进行规范与疏导。由于我国发展不均衡,科普工作对社会热点事件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2007—2010年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热点事件的特征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在网民数量持续攀升、权利意识不断提高、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围绕热点事件的发帖数量有较大增长,呈波浪状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跨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城市越发达越受网络舆论关注,并向级别更低县级转移的趋势;互联网成为网络舆情独立源头,微博客等新兴网络平台发展迅猛,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推动放大舆论。在传播过程中,互联网从舆情事件的发端,到推波助澜,再到最后舆论主题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心理咨询因其迅猛以及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规范、理论取向、技术特征及咨询效果等方面。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将不得不继续考虑怎样在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局限性的过程中加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信息网络社会中,科学普及与社会热点事件效应扩散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科学普及需要社会热点事件来拓展其渠道和领域,并获取科普素材与契机;另一方面,科学普及在嵌入社会热点事件全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并规范社会热点事件效应扩散。  相似文献   

15.
社会热点事件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网络民间文学作品的生成。这类网络民间文学通常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演绎发挥,形成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极速传播促成了相应社会舆论和舆论导向的形成,对事件的还原和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推进或阻碍的作用。整体考察这一过程,可见社会舆论、舆论导向与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及其相关媒体之间关联紧密,相互促成,互为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中伴随热点事件广为流传的“梗”具有解蔽与遮蔽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梗”解蔽着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感性认知,从“人寓于梗”的具象化存在,到“人追寻梗”的趣缘结构,最终形成“人输出梗”的感性意识形态,充分彰显了公众对于热点事件的感性认知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过度抢占公众视野的“梗”使人们陷入人云亦云式的共在关系与巴赫金式的狂欢中,遮蔽了公众对热点事件的理性之思,引发理智缺失、盲目跟从的舆论乱象。克服热点事件中“梗”的遮蔽问题,需要发挥“梗”的“技术调节”作用,形塑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正确认知,这也为新媒体时代处置热点事件舆情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7.
以舆情热点事件的主体、根源、内容、结果与应对为维度,在将影响舆情热度的因子分为地位差异、多元冲突、不可预测、危害巨大和应对失当的基础上,以人民网“舆情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榜”数据为材料,分析热源因子在具体事件中的呈现。结果表明,热源因子是导致事件演变成舆情热点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每个事件都具备所有热源;事件舆情热度和热源因子数量并无直接相关性,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与其所含热源因子的强度有关;且不同类型事件热源因子有所差异。对热源因子的认知和分析,可为政府干预、引导舆情热点事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教师评价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高校管理实践中教师评价工作在观念和技术上都存在着急需改进的地方.本文试从阐述教师评价功能入手,进而结合当前的教师评价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这些功能实现的几个主要因素,以期对当前教师评价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划分舆情风险等级,构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情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情风险等级为“二级(比较严重)”,与此前专家对这次舆情的评定相吻合.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现实困境,从卫生体制、网民、政府、媒介四个评价指标提出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