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欧盟的碳捕获与封存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碳捕获和封存立法的先行者,欧盟制定了完善的碳捕获和封存立法。从欧盟碳捕获和封存立法经验来看,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方式确认碳捕获和封存的地位,从而表明国家支持碳捕获和封存的立场。此外,为了有效地控制碳捕获和封存风险,推动碳捕获和封存的发展,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监管制度,并形成能够激励其发展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长期成本最低的碳减排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将成为我国煤电行业碳减排的重要技术选择.然而,我国在推广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还存在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等困难.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正确认清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方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碳捕获与封存是减排二氧化碳的有效策略,我国尚无专门规制碳捕获与封存的法律。通过鄂尔多斯碳捕获与封存项目的实证调研,对碳捕获与封存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由于碳捕获与封存项目存在市场准入与监管准则缺失、利益相关者知情权未得到保障、法律责任规定缺失、市场融资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建议我国制定"碳捕获与封存法"全面规制碳捕获与封存活动,根据碳捕获与封存项目的环节设计立法框架,准入与监管制度、利益相关者知情权保障制度、法律责任制度和投融资市场催化制度为该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天平进行水合石灰脱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水合石灰作为吸收剂,石灰中杂质虽然能提高吸收剂活性,但其中氧化钙的含量对于脱硫率起决定作用;吸收剂对于CO2的吸收规律与SO2的不同,吸收剂中水固比越大,吸收剂吸收CO2的量先增加然后不变甚至降低;而对于SO2水固比越大,吸收剂吸收SO2的量越大,所以水固比对于脱硫率有一定的影响;当烟气中含有CO2时,吸收剂转化率提高,脱硫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剖析碳中和的具体含义以及与之相关且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归纳达成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从理论层面梳理碳中和的经济和就业影响。研究指出,能源转型、碳税、碳抵消、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实现碳中和目标取决于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自愿碳抵消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实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能源转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基于此,探讨目前碳中和问题存在的争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一种新型雷达吸收材料─—电路模拟吸收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材料仅在文献中作为简讯报道过而无其工作特性和设计方法的细节。应用电路模型对电路屏反射特性的效应作了描述,并得出电路屏必须是感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层和双层材料的简单设计方法,并给出了采用国产吸收剂的两个设计例,设计得出的吸收特性明显高于普通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7.
宽带电磁波吸波涂料及电磁兼容材料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电磁波吸收剂已系列化,并具有小批量生产能力。利用吸收剂研制的涂料具有吸收频带宽、吸收率大、涂层薄、环境温度性好等特点,在信息安全、电磁兼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主研人员 饶克谨 赵伯琳 高正平 金航 刘强 本成果包括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对填充吸收剂的蜂窝结构材料,根据介质波导理论,导出了蜂窝结构特征方程,分析了模式特性,给出了设计公式,并设计出预测其等效电磁参数的计算机软件。 2.蜂窝夹层结构型吸收材料的CAD技术。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Ku波段六角晶系铁氧体吸收剂的设计思想及制备技术;给出其物理特性及电磁参数的测试结果;最后介绍了初步应用结果:在2cm波段內的吸收率均大于12dB。如果进一步调整吸收涂层的配方,可望在2~3cm波段(8~18cm GHz)范国內的吸收率均大于10dB。  相似文献   

10.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人类减缓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可能造成新的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因此它的应用不仅提出了国内法上新的课题,也成为国际法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国际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及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领域.目前已有部分国际法文件对此作出了针对性的修改.研究现行国际法体系如何适用于CCS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和环境状态出发,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状况,阐述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通过建立测算碳排放和碳吸收公式和模型,在测算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基础上,重点对1996—2015年20年间我国东中西三区域和31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1996—2015年间,我国碳排放总量方面,东部>中部>西部;碳吸收的总量方面,中部>东部>西部。(2)1996—2015年间,碳排放量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南和河北,碳吸收量最大的省份为河南、其次为山东和广西,净碳汇量前三位的省份为河南、广西和山东。(3)农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吸收的主体,尤其是种植业。  相似文献   

12.
论碳捕获与封存及其国际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中有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的初步思路,但没有明确规定CCS是否可视为缔约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CCS技术对传统国际法的多个领域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当对《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部分条款作宽泛解释或加以修改,同时在各国协商的基础之上,将碳捕获与封存的有关法律问题纳入后京都时代的气候变化立法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对Na2O2作为CO2的吸收剂和供氧剂的可行性及发生条件进行研究,认为只有在不断提供水的前提下,Na2O2才能作为供氧剂和CO2的吸收剂。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由于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加速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措施,其中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因具有减排能力强、成本低廉等优势而备受青睐。但该技术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必须对该技术依法进行规制,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项目,世界各国在法律规制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安全方面、管辖权方面、责任归属和诉讼管辖权方面的法律规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宽段吸波涂层研究主研人员:赵伯琳饶克谨高正平户剑宽频段吸波涂层研究以实现宽频吸收材料为目标,以包括新型吸收剂在内的混合涂覆材料和结构材料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电磁波与吸收材料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在复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预测方面,采用湿颗粒媒质的强扰动理论...  相似文献   

16.
固体硝酸酸压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酸化技术,借鉴水力压裂微胶囊延迟破胶技术,先将固体硝酸微胶囊化,再用水基液携带固体酸颗粒带入地层裂缝,在裂缝中释放出H+,对地层实现深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将高压静电法用于制备蛋白药的可能性,选用牛血清白蛋白为芯材,海藻酸钙-壳聚糖为壁材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并对芯材/壁材的比例、壳聚糖浓度及微胶囊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微胶囊不但形状圆整、粒径分布均匀,而且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是一种很好的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实现碳中和,需要对碳中和的实际要义把握准确。本文就碳中和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从环境、技术、经济、安全、国际合作等多个视角探析表明:碳中和需要聚焦,关键和重点必须锁定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具有短期的“压舱石”地位,但其属性表明不可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其有序退出具有必然性,颠覆性的零碳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性技术创新正在提速市场挤出化石能源的进程;零碳能源导向的碳中和进程正在化解市场阻力,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碳捕获和碳汇不可或缺,但不能寄予厚望;碳中和需要资金,但资金流巨大,零碳产业产品已然具有并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投资高碳,不仅高碳锁定增加碳中和的难度,而且加剧能源安全风险,难以避免市场挤出的风险,造成巨额资产闲置;去碳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不仅是国际道义站位的竞争和话语权重的标志,也是市场竞争力的焦点所在;迈向碳中和,中国的目标年是2060年前,不是一蹴而就,勿需急、不必急,行稳才能致远;但也不能等、不可慢,需要目标精准、布局有序、只争朝夕、全面转型;碳中和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发展范式的革命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碳捕获与封存(CCS)活动首先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减排技术方案而被引入到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之中,国际社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对CCS活动做出合理明确的国际法律制度安排,是破除其发展路上障碍性因素的核心所在。但是,上述问题的全面解决,不仅仅是要关注到CCS活动的技术运行环节(捕获、运输、封存)对现行国际环境法的冲突与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应当从纵向维度的:前端评估机制、末端监测与管理机制,以及全过程的:国际开发利用合作平台、统一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公众参与机制,对CCS活动的完整过程链所牵涉的国际法问题,进行通盘的架构检讨。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薄雷达吸收材料(RAM)涂层中的能量准确分布,阐明必须采用磁损耗材料的原因。对宽频带工作提出了两个新的优化介电常数的方法,两方法给出接近相同的结果.利用国产磁性吸收剂在几个设计中都得到所要求的良好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