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用服饰考古资料,总结两汉时期中原地区汉文化服饰的特点,通过分析两汉时期北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甄别其本民族的服饰特征和外来文化因素,探寻北方民族文化交流在服饰上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服饰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规律.其具体表现: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吸收外来因素并与本族服饰自然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服饰风尚;二是一个民族的服饰被另一个民族完全接受,或深刻影响了另一个民族的服饰,通常表现为民族服饰的完全或不完全汉化.  相似文献   

2.
陆云 《学术探索》2002,(6):97-100
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服饰 ,是一本活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教科书 ,是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活化石”。在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服饰资源宝库中 ,蕴藏着丰富、凝重的服饰文化价值 ,有着取之不尽的服饰文化资源。研究和开发云南少数民族妇女服饰文化资源 ,对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天 《南方论刊》2005,(10):65-6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加强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继承。民间习俗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和民间生活的总结概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不绝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近年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对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民间习俗意识谈薄,情感生疏,以致一些好的民间习俗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存在着彻底消失的危险。不利于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世界的潮流,如何在此浪潮中坚守本民族文化,实现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成为世界各国面临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议题.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当前我国的民族文化自信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的挑战,国内多元文化的激荡,多元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传入,使得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怀疑.我们应正确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观,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丰富我国文化,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促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也能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是最具民族特性也是最具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品类,正是这种民族性和差异性最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一味主张文化“绝对性”“原汁原味”地对外传播,对“国家公关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是不现实的.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时要有所取舍、提升和创新,注重对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这种文化调试应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在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转型中如何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端正文化心态和正视本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民族文化与民族习俗的关系、增强文化自觉和端正文化心态以及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民族文化入手,对促进民族传统习俗移风易俗的步伐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民族服饰符号与民族认同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立 《殷都学刊》2013,34(2):110-114
民族服饰是民族的“徽记”,记述着民族的历史、阐释着民族的故事,被誉为承载民族文化、传递民族信息的“动态化石、鲜活历史”.辨族别异的区分功能、恪守礼仪的规范功能、凝聚情感的整合功能,是服饰符号典型的文化功能.民族服饰潜在价值的极大彰显,有助于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共识,有助于增强民族成员对群体的依附感、归属感,有助于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继而对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景宁畲族民间工艺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的民间工艺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刺绣、彩带、竹编、服饰等为表象的工艺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对这些工艺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区苗族的物化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苗族人民的传播观与信息观,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化传播方式穿越了时空限制、书写了苗族浓重文明史、体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态和生存环境的传播手段和表征符码,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隐蕴在其丧葬婚嫁、歌舞、服饰等传统民族文化中,传递了苗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需要,以及他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1.
青海当代少数民族创作中包含着本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作为民族文化上的承袭,表达并强化了各民族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作为青海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和土族诗人对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因子和族源传说按照各种情景进行了调整与重构,进而在当代文学中留下了别有特色与风格、极具感染力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传统服饰体现着白马人的民族文化特征并承担了符号象征、信息承载、伦理教化等社会文化功能.在这些功能的作用下,白马人的身份等级、族徽标识、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类型、伦理心态等被其传统服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服饰以其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人类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审美情趣、精神理念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现象与事件的忠实记录和表述者,记载着服饰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每一次变革和每一个瞬间的精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独特,与其特色服饰的描写有着一定的关联。"三言"作为冯梦龙的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大量采用了服饰描写手法,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服饰特征和审美情趣,也为各朝代(尤其是明代)的服饰研究和社会现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服饰包括人们穿戴的衣服和饰物,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同时服饰文化存在着历史的延续性和不同文化的共融性。与服饰文化相对应的服饰观念是思想、文化、历史、时代、心理、审美等诸要素的综合反映,在这些诸要素中思想又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它规定了服饰文化深层次的本质内涵,而宗教信仰是构成思想要素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们与服饰文化存在着必然而不可忽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鱼皮服饰是最具该民族特色的民俗事象,目前面临着制作工艺失传的窘境。本文以体验营销为研究视角,从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生活方式体验、氛围体验等方面提出了鱼皮服饰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旨在实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孙莉 《东岳论丛》2006,27(5):205-206
泰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朝气蓬勃的旭日活力;扶正压邪的敢当正气;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等等。泰山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唤醒民族灵魂,陶冶民族的集体意识,弘扬、坚持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檀香刑》侧重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所写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的素质。莫言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文体形式、宗教因素、时代特色、多民族文学因子等多方面的文学风貌,从而论证了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有中国古代操突厥语民族的文化遗传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特征,而且伴随着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民间文学也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我国宝贵文学财富,而且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及中国俗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集体行为和精神创造,这种创造是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知识汇集和总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表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淀,并渗透于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突出地体现在地名中。本文从文化表征的视野审视和分析了青海蒙古语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元 《学术探索》2002,(3):139-142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民族识别、社会交往中的非言语功能进行了阐述 ,探讨了民族服饰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 ,揭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