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亚斌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2-105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宗教文化为藏族汉语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藏族诗人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终极意义的追问,并且使之具有了形而上学的哲理品质和浪漫抒情的诗歌气质,构成了藏族汉语诗歌的精神标记. 相似文献
2.
高亚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汉语文学的直接促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以来,随着藏族汉语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对母语和母族文化的深刻依恋,从而在汉语创作与母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回归民族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徘徊、游荡的精神旅程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汉传佛教在甘南传播历史悠久,是甘南多元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汉传佛教深受当地藏传佛教的影响,吸收借鉴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因素,并得到当地藏族民众和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支持;同时,甘南汉传佛教的发展,也得到了内地佛教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汉藏佛教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甘南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地方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邹旭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83-87
第一代藏族汉语诗人和第二代藏族汉语诗人的作品中的共同审美属性是“隐喻”,也是藏族新诗在美学层面对藏族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隐喻,在两代诗人诗歌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两种形态,即“传统的客观的隐喻”和“现代的主观的隐喻”。隐喻审美属性形成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即心理层面,隐喻是审美生成的心理机制;其次,从特殊意义上即种族根源上看,隐喻是藏族人固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二者是对隐喻的审美方式(艺术构思和表达)的潜在规定。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考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鲁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56-360
中华民国建立的短短几十年中,甘南藏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有众多的学者在这里长期工作和从事考察活动,并留下许多藏学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在把这里的真实情况传播出去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边疆建设问题的注意。所以,研究各个阶段参与的人物、考察内容以及考察成果,简单地分析评价这些考察活动,并总结他们的共性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南藏区聚居着众多的番族,他们多次入京朝贡,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稳定,还加强了当地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促进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和甘南藏、汉文化的发展,因此朝贡对甘南藏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倪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审美意识产生于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建构,而建构审美关系是一种“心物交格”的运动过程。本文认为,由于“心物交格”运动的取向有归于心、归于物和归于心物两化的不同,因而心物之间的审美关系有相应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审美关系使审美意识丰富多样。中国美学在整体上是以平衡审美意识为核心,以心本审美意识为主导,以物本审美意识为基础的,是这三大形态的审美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游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85-87
近代以来,知识界废除汉字、汉语的主张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在信息时代,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明显的优势,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使汉字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汉语古典诗歌也是打不倒的,背离了古典诗歌的体统,新诗的发展危机将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55
思想工作者的审美意识就是自觉运用美学理论,对教育对象在具体的体验和感觉中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怡情和感动,从而使其接受或改变某种思想、观点和行为的心理状态,达到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创造出一种源于自然,极为朴实,友好协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原初审美意识是形成审美意识结构的经验基础,它对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会起到一个"经验元"的作用。原初审美意识是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中所积累起的生命体验和原初审美经验,是审美意识结构中形成的各种经验因素,它处于审美意识原初状态中,为审美意识结构的形成提供原初审美意识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巫汉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5-102
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侵入人们的生存领域,诱导和促使人们的生存状态、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发生变异.网络时代,平民大众活跃地介入从创作、传播到鉴赏和评论的全过程的审美活动.由此孕育和催生出来的审美意识,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经典的或正统的审美意识发生抵牾,并进而冲击、消解和颠覆社会中既有的以主流传媒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意识和标准,呈现出从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到创作实践、传播方式和鉴赏批评的全方位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严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8-71
白先勇的小说以深沉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内涵而见长,传统文化的内蕴进入他的小说后,呈现出极其炫目的审美色彩,而这一切都是其审美意识的外化,他追求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而小说亦因此而呈现出无法化约的感伤色彩,在美学载体上则表现为扑朔迷离的色调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14.
伊丹才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8,(3)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72-76
艺术语言中的审美意识与普通语言中的日常意识有很大区别,它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审美意识是艺术语言内部构成的要质,它让语言拥有了人格的魅力。它的不同层次决定了话语主体、话语本身和话语接收者的特点,研究审美意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本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5)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 ,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明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63-65
本文探讨了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的关系,认为暧昧的日本语正反映了日本人的和谐之美、不完全之美,暧昧朦胧余韵之美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朝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1-25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审美认识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艺术性在科技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质意义.结合科技编辑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分析了科技美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0.
李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从拉枯族审美意识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点出发,认为拉枯族的审美意识与宗教观念相揉合,进而分析了拉祜族审美意识中的民俗烙印,以期实现拉祜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