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闻公信力的几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公信力与各个关键词都存在部分共通或叠加,但又不能模糊或否定各自互为独立的特质。从技术与伦理两个层面逐次分解关键词构建新闻公信力的概念模型,即新闻公信力可以界定为传播可信度的技术参数、新闻客观性报道技巧与职业伦理、新闻专业主义道德自律三者的互补型综合体。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生态,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使新闻伦理问题生发机制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新闻伦理意识弱化、新闻伦理价值消解、新闻伦理失范严重"三个问题,这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复杂信息环境的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行为,在此背景下的新闻伦理研究处于哲学、法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区域,其中广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狭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本体。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的核心是技术的道德主体地位辨析,而对此问题的回答则呈现极化趋势。分布式道德模型区分了道德问责和道德责任,提供了解决这一哲学难题的新思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研究意在回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实践问题,信息茧房效应、后真相、算法偏见和被遗忘权引发学界广泛的讨论。问题的实质是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伦理期待的冲突。其后的研究需要更为细腻的技术问题逻辑描述,更具理论导向的新闻伦理本体研究和更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形成来自人文社科的话语合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中,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一度成为一种媒介现象。微博上出现的记者可分为使用媒体官方微博的记者和开通个人微博的记者两类。后者在记者的职业身份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并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困惑与争议。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存在三个新闻伦理争议。媒体要制定较为细化的工作手册,帮助记者在面对媒介伦理困境中的具体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行为,并加强记者对所属媒体机构的归属感,避免记者在其他传播平台上传播新闻信息时遭遇职业伦理困惑。  相似文献   

5.
娱乐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类型,是根据大众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与传统新闻相比,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大众性、娱乐化、商品性等特点。大众在选择娱乐新闻时,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传受共识,即期待通过"消费"娱乐新闻获得消遣并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现实层面,一些娱乐新闻呈现出信息失真、混淆视听、策划炒作、隐私起底等伦理失范问题。因此,立足于娱乐新闻自身传播特征的伦理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娱乐新闻的伦理构建应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平衡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并力争避免娱乐新闻伦理构建的法制化和功利主义,最终实现娱乐新闻伦理的普适性、实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当下,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等替代性传播渠道的大量出现,给传统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认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急迫感也相伴相生。通过案例研究和话语分析,从新闻事实的叙述活动、新闻记者的角色功能、新闻组织结构和新闻专业机构等四个维度,论证作为阐释社群的新闻从业者的话语合法性和文化权威重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对当前诸多新闻伦理乱象提出反思性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冲击和更新传媒发展的技术底层,导致新闻生产方式、传媒产业链、传媒价值链发生快速而巨大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传统新闻伦理规范无法提供支撑。本文以人工智能新闻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外伦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思想和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伦理和现实语境,借助技术伦理学的研究视角,从伦理基石、基本原则、政策框架、责任主体、道德规范、技术工具等方面提出中国人工智能新闻伦理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翻译是目前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新闻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释其中有关伦理缺失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公开地获得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不媚强梁"和"不媚世俗",自主地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民国以后新闻界对新闻职业伦理的积极探索,也表明当时新闻界一部分优秀的从业者,已经能够自觉地在新闻实践中遵循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11.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十分动荡又孕育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新闻业尤其民营报业空前繁荣,民营报人的思想异常活跃,这为他们探寻新闻伦理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基本成型。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道德品格是记者从业的首要资格;二是记者应当秉承独立自尊的核心价值理念;三是记者应当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这些思想为中国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遵循,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透视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马蒂亚·森不仅是一位全球知名的经济学者,而且有着对伦理学哲学问题的深层思考,在经济研究中沟通了经济学和伦理学。其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由发展观,他从分析人的权利问题入手提出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这一发展观对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人的交往伦理问题,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对交往关系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索。本文从和谐维度对中外一些思想家交往伦理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追寻,目的是能够使之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际交往关系的道德建设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权利伦理学和人权伦理学的价值谱系中,食品安全权因其与生命权、发展权以及健康权、怯弱权等的密切关系而有其既基础、本源又核心、根本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集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于一体的基本人权,食品安全权既是一种源自人最内在、最常见和最基本的人权,也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关怀。生而为人必然具有对生命的珍重、对健康的珍惜,此则构成人最为内在亦最为强烈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而生命本身和健康的脆弱性又使人产生了与生命权和健康权相契合的怯弱权。生命权、健康权、怯弱权内在地要求食品安全权。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食品安全权既是生命权的价值诉求,也是怯弱权和健康权的集中表现。食品安全权因其特有的基础性、本原性权利诉求和价值追求必然成为当代权利伦理学和人权伦理学以及人本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价值大厦的“拱心石”和“顶梁柱”。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伦理规范只有能够切实贯彻到新闻实践中才有价值,因此,实践精神是新闻伦理的价值指向。而具体情境、理性协商、实践反思则是建构新闻伦理实践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关系模式中的中国新闻伦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关系"作为考察研究中国新闻伦理问题的逻辑起点,新闻伦理即是以传媒为主体,在新闻的采访、编辑、发表(播出)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各种关系的理论。据此,文章认为新闻伦理失范实质是"关系"的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本文首先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罗列和评析,然后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传统资源、研究现状、争论以及主要观点等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匿名消息源:使用规范与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从业者对匿名消息源的运用一直是美国新闻界探讨新闻伦理问题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由于复杂的原因,匿名消息源有时扮演天使传播正义的声音,有时又是幕后“魔鬼”制造事端,他们的出现使媒体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诸多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上的问题。媒体从业者做出的选择是试图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以正确运用匿名消息源。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西北采访是否存在“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的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同意见。争论关系到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价问题。在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所形成的新闻文本中,有大量的对其新闻目的直接表述的文字,足证这一新闻目的的存在。否定论者提出的几个论据及其论证,都缺少推翻这一新闻目的存在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争议性话题因争议的多样性,主体的多元性,解析的多面性以及较高的传播势能和较持久的传播动能,而备受商业传播青睐,很多企业不仅参与网络争议话题的制造,还主动卷入并引导已有的争议性话题,最终形成舆论并引发自动传播。然而,由于网络场域的去中心化、边界的泛化、用户的多元化,往往导致网络争议性话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商业传播中的网络争议性话题犹如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为企业收获关注度,却可能降低企业的美誉度,而且它还可能引发系列道德伦理危机,如违反新闻伦理,引发舆论失控危机,制造社会紧张和冲突对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