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咏冰 《文史哲》2012,(3):54-62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鲁迅开启了乡土文学论述的源头,他的简短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乡土文学的各种歧见。乡土的文化蕴含应该指向故乡而非单纯的乡村,对比意义下的异质性文化因素才是乡土文学之核心,现代乡土文学中都市/现代文明则是相对于乡土的异质性文化因素,都市与乡土的互动激发了乡土想象的多义复杂性。这表现在:乡土文学作者在城、乡之间情感游离,他们的城市经验干扰着他们乡土叙事的纯粹性,而他们对土地的乡愁,削弱了他们作为现代文明启蒙者对乡土的批判力度。师陀的《果园城记》为乡土文学写作了一则寓言,他抹煞果园城的地域特性,象征化游子与故乡的复杂关系,由此寓言化了乡土文学的创作动机:游子们的"乡愁"不仅源于背井离乡,也源自时间流逝的"乡愁"。这可以看作是来自空间与时间的异质性因素。从现代到当代文学场域的变动来看,乡土并非一个静止的事实,它是各种力量角斗的场所,也是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持久不息的乡土文学一脉中,40年代以流亡怀乡为主要特征的乡土文学创作成为与20年代乡土文学文化批判和30年代乡土文学社会分析相区别的时代主题。为本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变动中的思想观念所影响,以鲁迅为代表的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身处两种文明的边缘,这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对中国乡村的理性批判和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情感依恋交织中,凸现着“五四”文明批判的时代精神。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的渐进,不仅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也暴露出“五四”时期思想界对于本土文化态度方面留下的问题。乡土文学的主题因此从…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打破了传统旧有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乡土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乡土文学的"乡土"含有乡村之意,但其内涵更多指向本乡、本土、本国.而当代,乡土文学在萌发初期时鲜明的民族复兴意味和启蒙精神逐渐弱化,转而关注现实中国的文化之根,乡土文学的定义越来越精准,意义范围也愈加狭窄.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农村改革为大背景,集中讨论了现代乡土纯粹性、乡土情感矛盾心理与乡下人角色的新变,并从重视与回归现实、深入生活、拓宽乡土内涵、引入“复杂性”概念四个方面,来阐明乡土文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玲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16-123
乡土文学的发生,源自经历了地理空间迁徙的知识分子在获得现代性体验和现代性视野后,对传统乡土经验的重新审视。最具代表性的是浙东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呈现出现代性转型下的乡土家庭结构、乡土权力结构和大众心理体验,折射了浙东乡土作家群的现代性体验、现代性视野和自我情感表征。正因为浙东乡土作家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生活状态上描绘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独特经验,浙东乡土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6.
以乡土社会为视角来探索中国法治进路,并强调国家法向民间法的妥协,这是对我国法治所承载的史命的误读,而且这种研究结论也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客观上,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中国的法治从一开始就不是“农村包围城市型”。相反,是“先城市、后农村型”。就法治探求而言,“乡土法治学派”的态度是比较消极与急功近利的,他们研究的视野主要是现实中的非法治化现象,这主要源于他们认为中国的法治是“爆发型”,而非“潜移默化型”。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福克纳对新时期中国作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表现人性、血缘、历史、文化、时间的神秘方面.贾平凹、郑万隆、苏童、莫言、吕新都从福克纳的作品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对突出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可贵努力.因此,他们就创作出了充满神秘感的乡土文学,这样的乡土文学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乡土文学了.  相似文献   

8.
源自乡土而又超越乡土、标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思索的某种高度与困境,是韩少功乡土文学世界的价值所在。韩少功的乡土文学世界描绘了现实存在的多种形态,重绘了精神活动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多样关联,剥离出既定语言逻辑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展现了主流之外的乡土文化存在。但在韩少功“临时公约数”的知识讨论机制中,此岸世界价值重建的终极允诺被取消,作为质疑现代理性话语与消费文化逻辑的重要价值支点,乡土文学世界被韩少功限定为价值重构的“暂定的支点”。  相似文献   

9.
姜峰 《阴山学刊》2005,18(3):36-39
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性视角有两个: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文化视角和地域文化视角。但二者各有其偏颇。在此意义上,民间,引发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民间理念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乡土文学从主体意识到文本形态都渗透着民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学术研究》2013,(1):151-154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不仅参与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整个发生、发展的建设过程,而且以其独特的乡土想象、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和言说方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提供了拓展乡土文学创作空间和叙事空间的新的可能性,显示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至三十年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题材、背景和性格刻划来看,中国现代小说的进展清楚地显示了从二十年代早期以城市为背景的自传体裁转变到三十年代以后描写农村范围的乡土文学”。描写乡村社会农人生活逐渐成为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以至于当时甚至有人惊呼“几乎所有的作家全写农村去了”。其中左联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12,32(2):253-25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急速转型的时代,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旧有的农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人们在欢呼着奔向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无惋惜地感叹自身所熟悉的乡村文化的遗失.许多从农村逃离出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在离开了家园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都市怀乡病",无论是以理性的态度批判农村的愚昧贫穷、农人的麻木冥顽,还是以浪漫的情怀追忆乡村的简单淳朴、诗情画意,乡村都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因之,乡土文学也成为20世纪文学中的"显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瞩目的事实.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无论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还是剧作家,大多都涉及到乡土题材创作.  相似文献   

13.
陈晨 《山东社会科学》2005,1(12):113-116
乡土文学起之于对落后滞重的传统乡土的文化批判,但是到了20年代中后期,处于启蒙落潮期的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背反性的变易和分化。在台静农、蹇先艾、许杰等人的乡土文学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消弱了文化批判的力度,他们的作品不再囿于对“启蒙”主题的单一表达,明显涵盖了更多的历史和生命文化的内容。他们对乡土文学在这一新的向度上的“人文内涵”的开掘,使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人文觉悟和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在不同时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五四”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30年代乡土文学以皈依乡土为指向,表现出返归自然的启蒙意识;40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意识。纵观三个时期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在不同时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五四"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30年代乡土文学以皈依乡土为指向,表现出返归自然的启蒙意识;40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意识.纵观三个时期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质疑与挑战的问题,但全球化和乡土文学并不处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关系。在全球视阈中,乡土小说要作现实的提升,必须探索对乡土真实的真诚追求、民族文化的全方位抒写和现代意义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有效融合;克服乡土小说内在底蕴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文学人类学价值的世界性、艺术表现的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矛盾;作家们要依凭全球性经验重新观照农村、农民、农业,同广大农民建立紧密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8.
"乡景"叙事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诉诸于读者视觉神经的直观意象,直接表达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不同看法。比如启蒙视域中的凋敝"乡景"、革命视域中的苦难"乡景"以及审美视域中的田园"乡景",都是中国现代作家以不同的切入视角,去力求真实再现乡土中国的一种努力。因此,不同类型的"乡景"叙事,便以不同色彩的艺术画面,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祝学剑 《学术探索》2007,(3):122-126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在不同时期,启蒙意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五四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以皈依乡土为指向,表现出返归自然的启蒙意识;四十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意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启蒙精神,纵观三个时期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干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四时期的乡土叙事,不仅是对农民自身的启蒙,也是对在"乡土中国"之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召唤.而抗战文学正是通过对"救亡"的叙述,最终完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重构和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