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与王安石的关系经历了由亲密到疏离的变化过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一是两人在新法的态度上有差异;二是变法派内部的矛盾斗争;三是沈括懦弱的性格。沈括性格上的懦弱是造成他仕途坎坷、家庭不幸的根源。王安石多次指责沈括为“壬人”,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2.
最近拜读了祖慧先生的大作<沈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评传>)之后,受益非浅.这部书突破了沈括研究的传统范围,视野开阔,研究深入,内容丰富,堪称沈括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郭桥 《晋阳学刊》2002,(3):63-67
沈括的谬误分析方法主要涉及名实辨正、理由分析、逻辑推演、辩证思维等。这些方法体现了他对秦汉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承接与发展,是其所以能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历史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沈括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希有的一位卓越的学者,他学识的广搏,观察的密致,推理的精到,以及广泛地联系到实践上,在中世纪几乎找不出任何足以比擬的人物。日人三上义夫在“中国算学之特色”中论到沈括,认为在世界的算学者中,很难找出有如他这样多艺多能的,他说:“?如沈括之人物,全世界算学史上多无之,惟中国产此人而已。”若从科学的其他事业方面来看,那也是这样的。沈括的科学论述,颇多保存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这是古典科学遗产中的一部瑰宝。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F  相似文献   

5.
沈括,号存中,是第十一世紀中期祖国的一位有多方面成就和貢献的科学家。他在各个方面的創造性见解和作为,分別討論的已不少,但是就其在农学上的成就和貢献来談的还不多,因此不揣浅妄,先作一个初步的探討,以为引玉之資。沈存中在农学方面的成就和貢献主要有三点:(一)他是一位农田水利的积极支持者、规划者和督工者。在年青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水利工程家,才二十四岁便在淮南路海州沈阳县任上疏导沭水,得上田七千頃。接着,在江南宣州斗胜了頑固的阻碍者,进行督办蕪湖万春圩的圩田工程,得以解除了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长江大水  相似文献   

6.
宋代刻石《禹迹图》现存两块,一刻于刘豫阜昌七年(1136),一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分藏于西安、镇江两地。1980年,曹婉如提出此图是沈括编制的,随后刘建国在《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一文中赞同这一观点。1984年,我写了《<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的短文,提出六条理由,否定了沈括编制《禹迹图》的说法。最近曹婉如又发表《再论<禹迹图>的作者》一文①,重申了原观点,补充了一些理由,对我提出的个别问题作了解释,但对我所说的其它理由则未涉及。拜读曹文以后,我更加确信沈括决非《禹迹图》的作者,兹再申论如下:一、图的名称:要确定《禹迹图》的作者,最直接的证据应当是图本身的说明,可惜这两件石刻都没有署作者的姓名。退而求其次,从文献中找到谁曾作过《禹迹图》的记载,也可以推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著名的革新派,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所领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陈规旧制进行了大胆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法》,是新法中成效卓著的一项.《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其实施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9.
<正> 苏轼,字子瞻,公元1037年生于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少有大志,博通经史;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乙科进士;累官知官告院;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疏;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军州事。两年之中,不仅政绩可观,而且在思想上、学术上都有很大进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正。据《诸城县志》记载,苏轼到任之时,密州连年大旱:“神宗熙宁七年……自秋至冬不雨……八年,春夏旱”(《总纪》)。苏轼到任后的第一年,全力以救灾安民:“受命之  相似文献   

10.
赵蓓 《船山学刊》2006,(4):196-197
沈括能够娴熟地运用“异中求同”与“同中见异”两种科学思维方式,他的许多科学贡献便是这两种科学方法的直接结果。沈括对“同中见异”的关注与识力均胜于“异中求同”,这不仅是其个人的兴趣与气质使然,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所著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当我们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审视这位科学巨星时,发现他也是一位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稀世通才".他的人文科学成就涉及到考古学、艺术、史学、文学等方面,纵横交错、文理兼容的气势和跨度令人赞叹不已,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光芒四射而又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文思想:尊"王道"的民本思想比孔子进步;"天即民也"--推崇并发展了孟子的民本论思想;"民以食为天"的义利观;"重农不抑末"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56,(2)
简短的结论北宋封建社会的经济,已有高度的发展,对於科学技术有了相应发展的要求。沈括生在北宋的中叶,继承了科技上各方面已有的成就,并且密切地和生产的群众、特别是技术工人联系,因此在综合科学上有了突出的建树。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进步,赞成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运动,力求缓和人民的痛苦,并谋增强国力以抵御外侮,使他的科技工作和政治军事的措施能够和赏时的要求结合起来。他的历法上的发明,能在熙宁年代中实行,正是得着新政助力的缘故,说明了唯有在进步的政治力量下面,科学才能有正确发展的机会。北宋末期科学不能有更多的进展,是和新政失败及封建剥削的更加残酷的施行有关的。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册一二卷六八六页八○一八沈括诗句“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尝茶》、《学林新编》卷八 )。按 :此非沈括诗句 ,而为范仲淹诗中之句。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九 :“范文正《采茶歌》为天下传诵 ,蔡君谟暇日与希文聚话 ,君谟谓公曰 :‘公《采茶歌》脍炙士人之口久矣 ,有少意未完 ,盖公方气豪俊 ,失于思虑耳。’希文曰 :‘何以言之 ?’君谟曰 :‘公之句云 :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之绝品 ,其色甚白 ,翠绿乃茶之下者耳。’希文笑谢曰 :‘君善知茶者也 ,此中吾诗病也 ,君意何如 ?’君谟曰 :‘欲革公诗…  相似文献   

14.
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对书画创作与欣赏的论述,他关于绘画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关于“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画意不画形”的审美原则的理解,关于“还观所画想见其人”观点的总结,关于发挥艺术想象构思方法的介绍,关于“以大观小”山水画透视规律的分析等,对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因散文创作上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五十三岁的曾巩由越州通判改知齐州(今济南),至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六月转知襄州为止,曾巩在齐州任职整整两年。两年中,曾巩在治理地方、兴利除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齐州百姓的爱戴。曾巩是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自求补外,到地方任职的。在他任职地方期间,北宋社会发生了曾引起巨大反响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而  相似文献   

16.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字存中,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在世六十五岁。《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客居京口梦溪时期撰写编定的。《笔谈》的最初刻本当是三十卷本,内容也比今本要多。这一点可从南宋初年江少虞编的《皇朝事实类苑》和明朝万历年间华亭陈继儒、秀水沈德先辑刻的汇秘笈本《补笔谈》加  相似文献   

17.
宋辽金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甘肃境设三路、二十四州(府、军)、五十一县。(监、尉司)路置转运使,总民兵之事,州的县官称某某知事(简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县除首都所治为赤县,首都之旁的县为畿县外,以户口多少和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志把县分为五等: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下。 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辖甘肃境的庆阳府、环州、宁州。庆阳府(宋徽宗宣和七年即公元一一一九年改庆州为府),统三县:安化(今庆阳县)、合水(宋神宗熙宁四年即一○七一年置,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今合水县)、彭原(原属宁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一○七○年划归庆阳府,今宁县)。环州,(宋太宗淳化五年即公元九九四年改通远军为州),领通远(今环县)一县。宁州,统三县:定安(今宁县)、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真宁(今正宁县)。  相似文献   

18.
清代天津商业城市的形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城市起源于军事,直到十七世纪以后的清王朝时才演变为商业都会。天津是如何由军事城堡发展为商业城市的呢?早在汉代就曾在天津附近开凿运河,隋朝也修建过运河,这对天津早期的航运起了促进作用。唐代海运军粮,对这一地区同样发生过积极影响。然而,海浸使天津地区在元代以前仍是滨海荒旷斥卤之地。天津作为战略要地和南北漕粮通道的事实,以及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当是天津城市形成、发展,以至最终成为全国著名大都会的契机。宋朝时,天津只不过是宋辽双方的前沿阵地,并无建置。金朝建立后,于贞祐二年(1214年)左右设置了直沽寨,派兵驻守,是为天津建置之始。到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元政府在直沽设置了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司,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海津镇不过是一个比前有所扩大的军事据点。它的出现却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号称八十三万),攻新野、占襄阳、克樊城,过江陵,顺江东下,企图一举灭掉刘备、孙权,称霸全国。在强大的曹军面前,孙刘为保各自利益,结成军事联盟,统军五万,溯江西上,与曹操初战于赤壁。曹军失利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境内)督练水师,与孙刘联  相似文献   

20.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