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周易》自身的理论以及运用《周易》进行占筮与预测的史籍记载来看,《周易》预测学已经有一个理论体系雏型。因此,它能在过去几千年中,成为指导人们预测吉凶祸福的“经典”,连焚书坑儒的秦始皇,都对它另眼看待。然而,它毕竟是产生于2000年前,在那时,生产还不发达,科学还在萌芽,周易受到时代的限制,它的预测依然是直观思维,带有很大的猜测性与或然性,并且受着天命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大作,从预测学的角度来看,几千年来,它一直被称为“卦书”—算卦之书,大至国家祭祀、军旅,小至过河、失牛、婚丧嫁娶、交朋友,它几乎是全面地为古代社会提供了预测的公理(axiom)、推理(预测)形式、推理的大前提以及寻觅大前提的方法。它继承殷商及其以前的占卜经验和知识,但也超越了殷商及其以前的占卜境界,突破了神学的一定束缚,为当时及后来的长期活动,提供了本质上是朴素唯物辩证的原理,预测的方式方法。在今天看来,尚有其合理内核,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学科学基础上的辩证预测学,有某些相通和一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刊载了余树声同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以下简称《失误》)的政论文章,向学术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也向广大青年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篇文章的实际效果如何?另当别论,它的思想倾向是很清楚的,理论观点也值得商榷。现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论点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拜读了俞敏先生的《六书献疑》一文(见《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俞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六书”本身和在大学中文系开“六书”专题课作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与“六书”相并列的“加笔”、“减笔”、“变笔”、“反文”、“倒文”等造字原则。俞先生的文章对启发人们认真地、科学地去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是有作用的。但是,有些观点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汉字造字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商讨的必要。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意见。(一) 首先,我们要指出一点,“六书”不是东汉许慎的发现,不能把对“六书”的研究和“宗仰许氏”等同起来。在“四人帮”横行时期,许慎的名声很不好,据说他是“反秦始皇”的“儒家”,是主张“复古倒退”的。许慎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思想如何,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我们不同意把研究六书和“宗仰许氏”等同起来,倒不是怕也成为“复古”  相似文献   

5.
《宋书·礼志五》:“奏曰:‘……正冬会不得铎舞、杯盘舞。长跷伎、透舒、丸剑、博山伎、缘大伎、升五案伎,自非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舞……’”(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521页,下同)《宋书·武三王传·江夏文献王义恭传》:“有司奏曰:‘……正冬会不得铎舞、杯盘舞。长跷、透狭、舒剑(中华书局校勘记据《礼志五》校为“舒丸剑”)、博山、缘大、升五案,自非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舞……’”(第1648页)按:两段记载所说同为一事。其中“长跷”、“透舒”、“丸剑”、“透狭”、“舒剑”、“博山”、“缘大”、“升五案”均为古杂技名。如…  相似文献   

6.
《周易》问世之后,便带给读者层出不穷的疑惑.书中八卦、六十四卦符号,隐奥难解的卦爻辞,无不充满了奇幻神秘的色彩.以至象孔子这样的哲人,也得费“韦编三绝”(把编系书简的韦带磨断了三遍)的气力来读《易》.魏晋人将它视为“三玄”(《易》、《老》、《庄》)之首,正见它“玄奥”之甚.南宋的朱熹,更喟然慨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7.
对《周易》文化智慧进行一种现代解读,通过筮法筮仪的文化原型和《周易》本经64卦爻符号言辞的文本分析,发现在迷信和科学等诸多躁动称谓评价下潜行的文化智慧特质,即一种日常性。主要表现为象数筮法上"孑立应多"的经验关联性日常思维,以及人事解筮上"观物取象"的自然顺应性日常伦理,正是这种日常性特质,是真理存有和发生的场,并促成了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持久张力。  相似文献   

8.
谭德贵 《东岳论丛》2005,26(3):98-101
所谓“终极价值”观,就是对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深层探讨,从根本上解决有限如何超越无限的人性最高需求。宗教文化主要是在非生和死亡的层面上研究超越,《周易》本质上是一种唯物论,它必然反对来世的追求。它认为,生死乃“精气”的运动所致,个体生命不存在轮回,生命的无限,是通过类的无限延续来实现的。因而,要“乐天知命”,坦然面对死亡,“赞天地之化育”,从“内圣”到“外王”,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有限对无限的超越。但是,由于《易传》的专制理论本性,虽然可以避免宗教的荒谬,却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伦理化、政治化,轻视个体生命,“讳生忌死”,形成了巨大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9.
10.
祁志祥 《殷都学刊》2010,31(3):125-130
《周易》的美学思想要言不烦,集中体现在《易传》中。《易传》提出"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的审美表达方法、"参伍错综"的文饰美规律、极饰返素的形式美理想、"美在其中"的心灵美追求、"刚健美利"的人生态度、"生生为美"的乐生传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变异,星星点点,琳琅满目。由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2.
13.
王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遍注群经。其中《周易大象解》代表了王船山《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孔盂思想多有继承发展,从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贵刊于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冯占海》一文,使广大读者对冯占海的一生,特别是他的抗日活动有所了解。不过,就我接触的材料所知,该文尚有遗误,现补订如下: 一、创建抗日军。据冯占海在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所写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不战进占吉林春实况》中说,“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后,熙洽在吉林很快就投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并接连三次劝降冯占海。但冯占海坚持民  相似文献   

15.
《晋阳学刊》创刊号(一九八○年七月)发表的刘先照同志的《巾帼英雄赞——且谈古代诗歌中的王昭君》,笔者有些不同看法,现不揣浅陋,说出来求正于刘先照及学术界诸同志。既是评论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刘文在讲这段历史时,有些失实和不准确之处。如:(1)“从公元前133年‘绝和亲’到这次昭君和亲刚好是整整一百年,曾经燃烧过百年之久的战火熄灭了……”其实战火并没有燃烧  相似文献   

16.
马有  敏春芳 《甘肃社会科学》2007,(2):104-105,111
我们通过对孟文进行研读,发现《孟子》通行注本(朱熹《四书集注》,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令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的注释似有商榷之处,现就其语意、词义、句读、虚词等问题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周易》研究的进展──评《周易通读》王新伟《周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举世公认。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之哲理,无不涵盖于其中,故“易”为古代之经曲,居《六经》之首,为历代学者必读之。无论治世、做人,无不从中得到启发。故自古以来对易解...  相似文献   

18.
《周易》,又称《易经》,其实叫《易》,因它是周代的著作,所以称为《周易》,又因后人奉之为经典,所以又叫《易经》。夏代有同类书,名叫《连山》,取其形象如同山中出纳云气、接地连天而得名;商代也有同类书,名叫《归藏》,以乾坤为首章,谓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至周文王姬昌时,把他演着的书取名叫《易》。《易》是含有修、治和形象变化的意思,就是借八卦的形象,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准则,在形态万千、变化不尽的复杂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不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数术学著作。然今本《周易》绝不是商周时期的作品,而是秦汉时代才出现的,因为商周时期的《易》中不是由阴阳符号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而是由一、五、六、七、八、九这六位奇偶数排列组合成数字卦画。 商周之前,早在原始社会淞泽文化中已出现数字卦。由一、二、三、X、∧这六位数排列组合成数字卦画。如骨器上刻有:  相似文献   

20.
《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卷第四百七十五《洪秀全传》,在提及湘军顺长江东下,安徽无为州,(无为)太平军将领马玉堂谋内应,未成“至是玉堂事泄,伪顶王朱王阴幽之”。如按此句意,可知太平天国封顶王者,乃朱王阴。但太平天国并无顶王朱王阴其人。据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在《贼酋名号谱》,见有顶王肖朝富者,衔系“殿前工部又副冬僚顶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