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无锡市2002~2004年孕产妇回顾性调查"数据,尝试使用三层贝努里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出生人口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包括个人、家庭经济类型和区域环境三层模型,将影响无锡市出生人口质量的各层因素纳入三层贝努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型数据的分层效应的确会对该市产妇生育结局产生显著影响;个人、家庭经济类型和社区区域环境的三层分层架构可以解释产妇生育结局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三层模型构架下,无锡市产妇出现出生人口质量问题的整体风险概率在(1.658134%,15.4497524%)间浮动;出生人口质量主要受家族遗传因素、污染源及危险因素接触和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庚常  彭彦  孙奎立 《西北人口》2008,29(1):65-67,71
借鉴西方典型社会分层指标体系,结合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身体特性,和我国社会实际状况,采用多种社会分层指标,既按收入财富分层。也按地位身份分层,还按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分层,将我国老年人口划分为:老干部阶层、老年知识分子阶层、老年工人阶层、老年农民阶层、老年妇女阶层和需长期照料老人阶层。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老年人口社会分层研究对于更好的关注老年人口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的特征。在围绕农业科技、土地流转、农业公共服务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方面就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体上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强烈的需求。在以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为特征的人口分层视角下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呈现出较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本文提出了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化服务机制、完善土地规模经营的机制、健全农村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在厦门老年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借用社会分层指标体系中的经济标准和主观评价标准,结合人口特征变量,探究性别、年龄、上学年数、经济分层和主观分层是否对老年人幸福度具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分层对老年人幸福度具有更大的影响。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老年人分层研究对于更好地关注老年人幸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西北人口》2007,28(4):119-1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中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本文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基础,对中产阶级的概念、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当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功能,阐明了大力发展中产阶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国际职业声望量表和每一职业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所占的百分比,估计了中国就业人口的阶层结构状况.结果发现,位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占各个阶层总人数的64%左右;"蓝领"工人占23.9%;"白领"阶层占12.2%,"白领"阶层中最上层的专业人员阶层和管理者阶层,仅占整个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1%.由此认为,中国阶层结构是一个底盘还很庞大的"烛台",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7.
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缔结婚姻时遵循的隐形规则,是稳定婚姻的基础之一,其实质是一种阶层内婚姻,所体现的是阶层问的封闭性特征。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判定社会地位的标准从政治中轴向经济收入中轴的转变.使在原分层体系下门当户对的婚姻变得“门不当户不对”.因而也使原本稳定的婚姻基础变得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危机,而在此背景下的离婚率上升,又再次印证了“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尤其是在较发达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充分。浙江省10个村庄的职业分层、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状况表明,农村社会的分化变迁与其非农化水平密切相关,由于非农化水平的差异,当前农村社会的分层呈现出多元化、非均衡性、非充分性等特征。从分层总体结构上看,浙江省农村社会的“橄榄型”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老年群体的社会分层及其结构——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龄化社会早已到来,但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准确把握膨胀的养老需求和有限的养老能力之间的矛盾。据此,从社会分层的视角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对庞大且复杂的城市老年群体进行层级划分,深入分析养老需求,为保障制度的建构提供依据。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政策调整、离岗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代社会城市老年群体内部由于对经济资源占有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战斗机型"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10.
王甫勤 《中国人口科学》2012,(5):95-103,112
上海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在上海社会分层研究中仍有争议,而对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更是缺乏关注。文章依据公共权力、产权和市场能力3个维度将上海城市居民划分为6个社会阶层,并根据2008年"上海市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上海城市居民的阶层结构仍然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型特征,距离"橄榄"型社会结构仍有较大差距。文章通过对不同年代代际流动表的分析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父辈阶层地位和子辈阶层地位之间的关联度逐渐增强,并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边界,非技术工人和农业劳动者阶层跨越边界实现上向社会流动的难度较大,这一现象可能会给上海城市居民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本质上是分层结构性质的,其中包括妇女个人数据和村级数据两个层次,比较适合采用分层模型分析。本文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这一原始数据,考察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计划生育氛围与微观的妇女个人特征如何共同影响二孩生育间隔。  相似文献   

12.
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志刚 《人口研究》2007,31(3):20-31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多的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这三类学校接收的流动儿童大体上对应于不同的流动人口阶层,依此为参照,分布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网络质量、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条件等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在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中,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家庭状况,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资料,以流动人口职业分类和收入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位于塔尖的人数极少,而处于底层的人数庞大,同时,流动人口各阶层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分化明显。分地区来看,流动人口阶层分化显示出地域的不平衡性,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简单;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社会阶层结构比较复杂,更接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其收入分配结构也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5.
《人口学刊》2019,(3):100-112
自2017年我国部分一、二线城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刺激人口、人才的流入,形成一轮城市的"抢人"大战。那么,如何才能够吸引人才、人口流入并长期居留下来呢?这需要准确了解人口、人才的城市长期居留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为此,本文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个人微观数据,并结合反映城市特征的中观数据,采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对人口、人才在城市长期居留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职业类型和个人具备的人力资本成为当前决定或影响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最大的因素;父代流动经历会弱化其城市居留意愿。从城市层面看,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的确有显著的影响。而由于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可获得性不足,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应该打破户籍及其隐含性制度壁垒,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教育公平性和可获得性,继续改善城市的环境因素,努力提高城市的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军 《人口学刊》2013,35(5):5-14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水平对人口职业分层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及相关资料的实证分析,认为教育水平对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层有明显的影响。分析发现,湖北省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目前仍处于“传统模式”,体力劳动者职业人口比重大,其主要原因是职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处在低级次职业的体力劳动者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验表明,全球范围内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按照干预实施的需要,运用文献回顾和数据资料从个体/社区、服务提供以及政策措施三个层面剖析我国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首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第二,在服务提供层面,管理人员对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认识有误或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当地知情选择的开展;第三,社区/家庭等个人密切接触的小环境容易被忽视,这一层次的因素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足够关注。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地位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村民的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地位分层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在这种总体一致性下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部关系:对于中间层次的村民来说,其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地位分层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减弱,呈现明显的“趋向中层”;而对于上层和下层的村民而言,其主观地位认同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分别呈现出“向下偏移”与“向上偏移”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这种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军 《南方人口》2013,28(4):1-7
我国不同生育政策类型地区二孩生育间隔的差异,既受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育政策的影响,又受到育龄妇女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分层模型结果表明,地区间生育间隔差异占我国二孩生育间隔总差异的30.54%。我国生育政策对不同政策类型地区二孩生育间隔差异的影响程度基本在20%以下,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状况是导致地区间二孩生育间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