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安排现状及居住意愿。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仅在城市大幅提高,农村的独居老人家庭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在老年人理想居住方式方面,能否自理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在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希望独居的比例较高;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城市老人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提高。此外,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生活费来源等对养老的居住安排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返于城乡之间,形成流动人口。受住房供给条件和需求能力的限制,流动人口比起城市户籍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和居住的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因此,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因之受到影响。为帮助流动人口群体向上社会流动,从而使社会不断地、稳定有序地实现进步和发展,政府应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上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3.
老有所养,追求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是人口老龄化诸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指出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探讨了老年人居住环境和家庭养老之间的密切关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从老年人居住环境“质”的提高来适应未来家庭养老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景晓芬 《西北人口》2014,(1):120-124,128
通过2010年和2000年普查数据分析了西安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西安市呈现中心区域外来人口的聚集度下降、外围区域聚集度上升的特点;而空间隔离程度变化不大;又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空间隔离的因素,发现对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隔离有影响的因素为个体的留城意愿、居住稳定性、所在社区的性质和所在区域。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与居住形态是体现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着重分析了闵行区流动人口居住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构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滞留模式,全面剖析了不同尺度下流动人口的流动机理,揭示了流动人口空间转换的状态与时空特征,提出实现居住分布空间优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往对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分析多是以某一时点的横断面数据(如普查)为基础进行的,本文则利用北京老年病医学研究中心1992~1994年进行的“北京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数据,对同一批北京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在两年之内的变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中发现,即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会出现很大变化,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以及相信“养儿防老”的比例正在增加。  相似文献   

7.
了解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和居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13年吉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及居住情况进行研究。吉林省流动人口主要从事职业为商业、服务业,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就业稳定性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本次流入原因等因素影响。主要居住方式为租住私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流动范围、流入时间和职业等。  相似文献   

8.
李珊 《西北人口》2011,(5):69-72
利用大连市432份针对60岁以上本地老年人和移居老年人的调查问卷,运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对我国移居老年人的居住意识进行假设检验。将居住意识详解为定居意向。移居意向和不确定意向。研究表明:①本地老年人的定居意向非常强。移居老年人容易产生返乡意向。②在移居老年人中,主观适应感强的老年人具有较强的定居意识。主观适应感较弱或不太适应社会的老年人容易产生不确定的居住意向和返乡意向。③移居老年人中.不孤独的老年人具有较强的定居意向。感觉孤独的老年人容易具有不确定的居住意向和返乡意向。④移居老年人中。地区归属感越强。则定居意向越强。无归属感的老年人更容易具有返乡意向和不确定意向。对移居老年人居住意识的探讨有利于把握人口流动过程中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况。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一)当前,上海有着众多的外来流入人口,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长期居住。他们的情况如何?有多大规模?是一个怎样的群体?等等,需要给以全面、详细的了解。这无论是对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各种供应需求,还是完善社会治安,都是十分必要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提供了全面掌握长期居住上海的外来人口情况的可能性。人口普查登记的第二款人,即“已在本县、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人可称之为常住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文章应用中国1982、1990和2000年的普查微观抽样数据分析了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2000年三代家庭户的比例比1982和1990年有所增加,两代核心家庭户的比例比1990年下降了17%。但这些变化并不能说明中国家庭正在向传统回归,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育率下降的滞后效应造成的。尽管大部分的老年父母仍旧与一个已婚子女同住(这一比例也在下降),但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之后的年轻人的兄弟姐妹数大大减少,因此当他们结婚成家时,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几率也相应减少。实际上,中国家庭正在向现代型转换。  相似文献   

11.
姜兰虹  徐荣崇 《南方人口》2001,16(3):6-15,5
本文针对悉尼和布里斯本两个都市之台湾移民的分布及居住迁徙作深入研究。主要透过深入访谈的方法 ,系统性的针对台湾移民选择居住地的因子及决策过程进行探讨 ,并尽量以社会地理学“局内人”的观点 ,架构居住地改变和选择的逻辑来思考整个迁徙过程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改变 ,作迁徙决策时所考量的因子也会改变。刚到澳洲时 ,选择居住地的因子主要会考量亲友意见 ;随着经验的累积及对周遭环境的熟悉 ,个别差异性开始凸显 ,每个人对居住地的选择会有不同的考量与分析。在迁居上 ,有向双拼式建筑或都市公寓型房子搬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与居住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层次与消费水平、住房状况等几方面,揭示当代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生活质量及其差异;老年人口经济生活质量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城市离退休老人原已较低的经济收入不致因较高通货膨胀率而贬值,使消费水平继续下降;农村如何尽快建立起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在实现小康目标进程中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越来越成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举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第一次在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中增加了住房项目,使我们能对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的住房状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从80年代以来,我国在逐步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房改”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低租金、福利性住房制度,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起要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随着房改目标的实现,一个家庭住房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队列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外来人口常住化的趋势,很多外来人口的子女会随之一起迁移入城,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外来人口愿意选择在其迁移地建立家庭、生育子女。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必然会带来外来人口生育、子女居住及子女教育等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上海市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其容纳的外来人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对外来人口生育、子女居住及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2~2008年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在倾向值加权的基础上,采用含有frailty因子的Cox回归分析法,考察居住安排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安排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存在影响,其中"与子女同住变为不同住"老人的死亡风险最高。研究结果还表明,考虑了脆弱性因子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没有考虑脆弱性因子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在本研究中,没有考虑脆弱性因子的"同住变为不同住"低估了其对死亡风险的作用,而"不同住变为同住"以及"一直同住"则高估了其对死亡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叶苏 《南方人口》2005,20(1):25-31
本文是对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实证研究 ,利用的是 2 0 0 3年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调查的数据资料。文章主要描述了厦门市流动家庭中夫妻的居住方式、与孩子的居住方式以及与双方父母的居住方式。尤其对影响流动人口夫妻居住方式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析 ,并建立了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最后笔者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和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我国,老年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聂荣臻同志说:“我们必须把老龄向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什么是老年人口的基本向题呢?它无外乎老人的经济状况、婚姻家庭、居住方式、生活能力、文化教育及健康情况,等等。本文仅就德惠县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做些粗浅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一点代表性问题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郭志刚 《人口研究》2002,26(1):37-42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 ,对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进行交互分析 ,发现各个交互类别中高龄老人与后代共同生活仍占居多数。对高龄老人是否与后代同住的多元logistic回归肯定了年龄、城乡、以前职业、婚姻状况均存在显著影响。模型还专门设立表达存活子女的数量和结构的两类自变量 ,结果发现 :子女数从无到有具有突出的门槛效应 ,但后续递增的影响并不显著 ,高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存在很强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20.
许涛 《南方人口》2012,27(3):49-56
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社区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经典的生态学解释,但是却把人类行为等同于生物活动,将人类降低到生物层次,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属性。本文通过广州地区非洲商人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说明了城市社区的形成是一个饱含经济、文化、宗教与情感因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对非洲商人聚集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非洲商人聚集区的形成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非洲人口的增长,二是空间的拓展。聚集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类聚和分化两种机制,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同的地方在于,聚集区商贸空间的拓展,先是同质化经营促使商贸空间的拓展,然后才出现商贸的专业化经营,换句话说,是资源的类聚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分化。与一般城市区域发展不同的地方在于,聚集区人口的类聚和分化不是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而是几乎同时出现的,呈现的形态是,类聚中有分化,分化中有类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