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玉环 《唐都学刊》2003,19(2):16-19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受幕府支持而繁荣发展 ,并形成了儒学各派。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点 ,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企业经营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夏春玉王杨一、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特征自1600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之后,日本社会便进入了一个长达268年的封建社会。江户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的长期而稳定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十分牢...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代的日本实行了锁国,但允许荷兰船和中国船驶入九州的长崎港。荷兰船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入港后的荷兰人被限制居住在出岛。中国船方面有来自江苏、浙江的“口船”,来自福建、台湾、广东的“中奥船”及来自越南、东南亚、泰国的“奥船”,其乘员均限于中国人。来日船只随中国国内及东亚国际局势变化而增减,其中最多的1688年达到一百九十三艘,来日的中国人超过了九千人,可想而知这给当时只有四万人的长崎带来的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为唯一率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江户时代的日本以西方为镜,其世界意识产生了新地理观、新科学观和新文化观三种转向,形成的"新三观"即近代文明观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观念基础。由此提出了集开放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于一身的"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合宜"的世界意识需要辨清和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以及历史与价值的关系。进而,从观念文化上总结日本现代化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致力于现代化事业的民族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读《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有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卞崇道早在3年前即1992年6月,我受聘作为王中田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人,有幸先睹为快,拜读了《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如今,获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重读此书...  相似文献   

6.
论江户时代日本教育中的近代因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江户时代日本教育中的近代因素及其研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杨孔炽一、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看江户时代教育研究之必要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发生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日本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此,日本社会的许多方...  相似文献   

7.
宋金文 《日本学刊》2004,(2):91-106
养老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要面临的普遍问题 ,也是关系到个人幸福乃至社会安定的问题。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 ,通过日本相关历史资料中个体 (个别事件 )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以及社会评价等社会感知及其变化的研究 ,可以分析、探讨历史上养老含义的多样性。日本不同历史阶段家庭 (包括亲属 )以及国家和地方社会在养老方面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 ,值得分析和关注。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 ,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觉地设计自身的养老方式 ,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江户时代武士道的平民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卿 《日本学刊》2004,(5):120-134
江户时代 ,在民众的主体性活动、通俗文艺形式和教育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下 ,武士道逐渐为平民所接受 ,成为全民的道德和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强化了日本人的一体意识和同质性 ,成为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这一现象的产生 ,跟武士与平民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相关 ,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李晓航 《学术交流》2012,(9):211-214
江户时代(1603—1867)既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又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处于中日文化交流发生方向逆转的准备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格局转化的重要时期。江户时代在两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仍然冲破藩篱,在多方面获得了突破。在这一阶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代文化交流的特点,而且在文化交流的内容方面也更加广泛,交流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狗张子》与唐传奇小说假名草子是江户时代初期出现的一种以短篇物语、小说为主,包括有说话、随笔等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行文或用日文字母(假名),或夹杂假名,是以妇女儿童庶民为对象,具有启蒙、教育、娱乐性质的普及读物。假名草子的代表著作之一,是元禄五年(1692)正月刊行的《狗张子》。书序称:“洛阳本性寺了意大德极博识强记,特富文思之才,生平著述甚丰,晚年笔力愈发老健,去年康午(元禄三年)春,拾昔日所编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废佛毁释风潮。对于在此之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寺院僧侣们来说,它带来的沉重打击是史无前例的。一时间,大批的佛教寺庙被毁或改作他用,无数的寺僧被强令还俗,取而代之的则是来自神道方面的神职官员。有关这场废佛毁释的...  相似文献   

12.
李守爱 《日本学刊》2007,(4):116-129
江户时代朱子学成为日本的官方学问。经过日本人的消化吸收,朱子学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经济、科学等实学相结合,对日本现代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思想中,忠君思想、国家本位主义与朱子学的尊王贱霸思想汇合,成为幕末王政复古、倒幕思潮的先锋;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成为日本人接受西洋自然科学的母胎;朱子学的尊王攘夷思想与日本神道精神相结合,成为王政复古及维新思想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国学和国学神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以后,江户幕府日渐为内忧所困扰。这种困扰是随着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而不断加深的,并波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武士阶级的贫困和农村的不稳,起因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流通和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的加重。在商品经济的袭击下,上自幕府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生活日益腐化、奢侈,以至收入失去平衡,仅靠俸禄难以维持生计;幕府和各藩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而一般武士更是负债累累。相反,商人、高利贷者中出现了"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①作为封建统治支柱之一的身份等级制,由于武士的穷困而动摇了。与城市中的武士阶…  相似文献   

14.
江户时代以藤原惺窝、林罗山和山崎暗斋为代表的日本朱子学者,在阐释朱子哲学时,对流传到日本的宋元明诸儒学说进行取舍,并在诸儒学说基础上进行理论重组,体现了日本朱子学者的哲学自觉,并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偏向。哲学自觉是推动日本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据《西日本新闻》报道:福冈县教育委员会在对系岛郡二丈町吉井的广田遗迹进行发掘调查的过程中,发掘出江户时期的“一字一石经”经塚。一字一石经是在一个隆起的高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江户经济遗产对明治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维汉 《日本学刊》2001,5(3):106-119
日本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是前后相连接的两个不同质的社会。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从此步入了近代经济增长的轨道。明治维新是日本经济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倾向 ,即人们在高度评价明治维新的同时 ,却把 1 7世纪末期以后的江户时代的日本看成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封建国家”1 。农民身负的年贡苛重 ,“几乎无剩余可言”2 。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相比 ,日本人口增长停滞、技术水平低、储蓄倾向小 ,已完全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直至明治维新才挣脱之。总之 ,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其实 ,上述…  相似文献   

17.
从17世纪初延续到17世纪80年代的明清鼎革导致的剧烈动荡平息后,东亚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地区秩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清)、朝鲜、日本及琉球之间漂流民的互相无偿遣返制度才得以在东亚地区成立并推行。与此同时,漂流民遣返的制度化也有助于东亚地区的秩序稳定和沟通交流。但由于日朝两国存在语言障碍及配置翻译的地区有限,加之双方汉文水平的差异。因此,在到达配置外语翻译的地点之前,特别是在漂着地,双方要进行顺畅的交流也并非易事。因此漂流民和漂着地的人们的互相关系大多仅限于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而当双方都具备汉文运用能力时,可以进行笔谈及诗文赠答等直接的交流,这比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更深一步。此外,翻译不仅可以自己比较自由地进行交流,还充当着日朝双方相互交流的媒介。但由于其能力存在个人差异,且在具体场景的应对方面,交流的质量也会产生差异。特别是据朝鲜通信使使行录的记叙,笔谈比翻译更能详细沟通。由此可见笔谈不仅是在诗文赠答时,在政治谈判和事务联络的场合也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卢坦 《日本研究》2011,(1):123-128
旗袍因旗人之袍而得名,旗袍的样式在不断发生着小变化,体现在长度,开衩等方面。作为日本平民阶层的智慧结晶,小袖在平安时代被当作贴身衣物使用,到了江户时代成为全社会的中心服装。清朝的朝服包括朝袍、朝褂和朝裙,江户时代的礼服分为冬装打褂和夏装腰卷。旗袍和小袖在类型、准则、阶级性、材料、发展过程、文化融合等方面有相似点,在领、带、下摆、花纹、袖、宽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人口》杂志的专家测算: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99年2月20日就已越过10%的标准线,到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到2040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上升到4.09亿,比重达到26.53%,人口老龄化趋势达到顶峰.我国老年人在人口各年龄组中是"穷人"居多的群体.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问题日趋突出,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 《日本学刊》2004,(3):98-109
日本作为东方国家 ,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 ,“家”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 ,家庭是老年人援助系统的核心。日本老年人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和援助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来保障的 ,战后的相关法律也鼓励人们进行家庭养老。但是随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的进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