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尧 《日本研究》2014,(1):51-57
本文以幕府末期日本思想界的皇权思想为研究线索,探讨幕末时期的皇权思想在明治维新前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对明治政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龚娜 《社科纵横》2013,(3):116-118
在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下,皇权的重要基础就是天皇可以集中垄断高度的政治、军事情报。天皇通过"内奏"与"御下问"的形式,实现天皇与内阁意志的统一;通过大本营和御前会议,实现统帅权一元化,协调陆海军,指导战争;通过发布战争诏敕、表扬有功军人,使政府和统帅部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得到天皇的承认而合法化,并带有权威性,迫使国民无条件地支持,并从精神上推进战争进程。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初德川幕府建立幕藩封建统治之后,在长达200余年的时期中,儒学在前近代的文化范畴中占据统治地位,这是研究日本封建时代和近代初期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儒学  相似文献   

4.
“扶翼”亦即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封建军国主义思想 ,把学生训练成服务于军国主义的忠实工具。“扶翼”二字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诸法律规章中被反复使用。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以后 ,以西南藩伐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 ,进行了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并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 ,在此体制之下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天皇统治之”,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变成“扶翼”天皇之工具。 1 890年的《教育敕语》把天皇规定为最完美的道德化身 ,把“扶翼皇运之无穷 ,继承皇祖之遗训”规定为教育内容。实际上 ,日本军国主义正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相继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基于"自由主义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使"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日本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解读安丸良夫的《近代天皇观的形成》,从民众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近代天皇观的内涵及其伪造性,并通过阐析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所具有的象征性、权威性、统合性、禁忌性以及回避战争责任意识,揭示天皇观与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结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根据日本宪法第二条及皇室典范第四条规定,裕仁的长子明仁皇太子于同一天正式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第125代天皇。 裕仁天皇是日本历代天皇中在世最长(87岁)、在位最久(62年)的一位天皇。裕仁天皇在位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及战后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天皇制也发生了从具有  相似文献   

7.
日本进入近世以后 ,德川幕府把朱子学作为官学 ,从而使朱子学走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对日本的近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 ,统治权虽然掌握在幕府手中 ,但天皇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朱子学所宣扬的君臣上下秩序和大义名分思想 ,使日本的朱子学者逐渐背弃了幕府的立场 ,转而拥护天皇统治 ,并最终导致幕府统治的瓦解。近世朱子学者的汤武放伐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在中国历史上 ,儒学思想家对汤武革命论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孟子从儒家的道德理性出发 ,赞成汤武放伐 ,认为这是对无德之君的惩罚。朱子则认为 ,汤武放伐是不得…  相似文献   

8.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政策调整成为决定维新成败的关键。甲午战争前,光绪朝的中国官绅精英多对明治维新不以为然;马关缔约后,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明治维新转而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于2019年4月30日退位,平成时代即将落幕,日本国民将在暌违200多年后再次迎来天皇与上皇同时存在。日本历史上,孱弱的皇室在各种势力的干预下,天皇退位曾经是常态化的存在。近代以后,为了维护国家最高核心的皇室的稳定,通过制定《皇室典范》确定了天皇的终身制,战后新《皇室典范》继承了这一基本原则,由此构成明仁天皇退位的法律障碍。在安倍晋三主持下,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天皇退位等皇室典范特例法》,使明仁天皇退位愿望得以实现。探究日本古代诸多天皇退位的原因和近代以来否定天皇退位机制的建立,以及当今实现天皇退位的现实过程,有助于认识天皇制的历史与现状及当今日本政治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只能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从事宪法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这种天皇没有任何实权、仅具象征意义的天皇制,史家一般称之为“象征天皇制”,以区别于战前那种天皇拥有极大权力的专制主义的近代天皇制。  相似文献   

12.
幕府末期,日本与近代国际法的先占原则有过早期接触,但未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明治维新后,日本出于吞并琉球的需要,促使其搜寻近代国际法中有关先占原则的知识,并以台湾"番地"无主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通过该役,日本掌握了以近代国际法的先占原则侵略他国的精髓,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窃占我国钓鱼岛列岛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近代化变革,是内外因素相激相荡的结果。在朽坏的封建制度与近代的外部价值遭遇于江户后期的非常历史阶段,幕藩旧制下进行的全部自我改革,不过呈显为希望与失望频相交替的起伏曲线,并最终在体制的困顿中步入绝境。仿佛是一个剖宫产儿,明治日本是在西力的冲击下突破"牢限",走上西方式近代化道路的。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个精明的设计者事先就为日本的选择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完美的方案。在感觉和理性交替上演、理想与现实相互缠斗中,日本庶几完成了近代转型工程,其中有经验,也不乏教训。  相似文献   

14.
一 日本新首相细川护熙出身于豪门世家,其祖先可一直追溯到约10个世纪之前的清和天皇。中世纪,细川家是当时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家的一个分支,其家主们作为著名战将为足利家建立和维持幕府政权立下了显赫战功。此后,细川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史研究者曾指出,近代日本民族在国际关系变化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外族挟迫面前,有极强的危机感与应变能力。本文拟就日本开国前后的民族危机意识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作尝试性的探讨。一、开国前后的民族危机意识日本民族危机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早在1613年颁布的“禁教令”中就明确指出:天主教和殖民侵略者是相互结合的。针对西班牙、葡  相似文献   

16.
“锁国政策”的功与过———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祁颖近代日本腾飞的重要事件是明治维新。导致明治维新的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而研究这个问题就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锁国政策”在当时对外关...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明仁天皇以《日本国宪法》赋予的"日本国的象征"这一特殊地位,长期倡导和平,维护日本宪法和平主义原则,珍重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史的中日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真诚期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友好,从而在中日外交中起到了独特作用。明仁作为科学家从事鱼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树立了作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日本国家象征的天皇形象。明仁天皇积极同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交往,显示了日本皇室作为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皇室在保持其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具备了与时俱进、追求现代科学、发挥独特"皇室外交"作用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自7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设历程。其间,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在利用儒学、佛教思想的同时,极力推动原始神道向民族宗教转化,通过整顿中央、地方神社,建立和健全祭祀制度以及树立“天皇是神”、“皇权神授”思想,最终皇室神道确立,使其成为中央集权天皇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一、近代法学日本于明治维新初期,先引进英国法学,接着又引进法国法学。因而形成了英国法学派和法国法学派两个学派对立的局面。先是英国法学派占优势,到民法典制定之后,又以大陆法系为基础形成了日本近代法学体系。分述如下: (一)日本近代法学与英国法学的关系(1)英国法学的影响明治初期,日本研究德国法学,还是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当时日本法学界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