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下来的西夏文献,犹如凤毛麟角,十分稀少。明代《嘉靖宁夏新志》(简称《嘉志》),转录了两篇西夏佚文,《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简称《承碑》);《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简称《碣铭》),甚为难得。这两篇西夏文献,是研究承天专(在宁夏银川市)营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研究西夏的宗教、文化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固原州志》,现存两种版本:嘉靖十一年刻本(以下简称《嘉志》)和万历四十四年刻本(以下简称《万志》)。这珂种志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对宁夏地方吏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嘉志》分一、二两卷,线装二册,连时面共一一八页,是现存固原最早的志书。篡修者杨经,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是宁夏人,嘉靖五年进士,曾任大名府推官(正  相似文献   

3.
管律是明代宁夏一代名儒,撰有《嘉靖宁夏新志》8卷传世。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文献史料对管律生平事迹进行了订补,同时对其戍边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管律提出的“守在德不在险”以及对“今摆边之谋,一举而五弊存焉”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刻本,普遍认为是成书于阴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当时宁夏巡抚王珣主修,宁夏乡儒进士胡汝砺编纂。对此,历代各家史志目录书籍以及现存的《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志书多有著录和记载,明弘治十四年确曾编修过《宁夏新志》。问题在于,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是否成书于弘治年间,关于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早有论述:  相似文献   

5.
3、万历《朔方新志》五卷 杨寿篆修 本书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最先发起纂修本书的是宁夏巡抚崔振,时在万历四十二年。第二年书定稿,同时怀远(今陕西横山)人杨应聘接任巡抚,他作序付印,定名为《朔方新志》。本书最初的纂修者杨寿,宁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曾任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相似文献   

6.
传世的1925年朱恩昭修纂6卷本《豫旺县志》一直被学界当做宁夏同心县重要的地方文献在利用.实际上,这部旧志是撮抄之作.编纂者直接把(民国)《朔方道志》中与同心县前身镇戎县有关的内容撮抄出来,参考《朔方道志》的体例,再杂以(光绪)《平远县志》的部分内容,汇集为一编,取名《豫旺县志》行世.《中国方志丛书》《宁夏地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等丛书都影印出版了这部志书,客观上扩大了它的影响.该志对于研究同心县史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8.
(一) 宁夏方言的研究始于何时?今天我们在研究宁夏方言时有哪些可资参阅的历史资料? 同研究宁夏地方史一样,珍贵的历史资料当数宁夏地方志了。“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乱,宁夏没有能象祖国大多数省府州郡那样,在唐、宋时期就编纂出本地区的地方志来。”①现在一般认为,宁夏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初庆靖王朱梅(朱元璋第十六子)主持纂修的《宣德宁夏志》。此后,在明、清两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隋唐志传》与《唐书志传》成书年代的先后 ,可以确认《隋唐志传》“罗氏原本”的存在 ,从而为《隋唐志传》“书成远在正德之际”说提供有力的证据。《隋唐志传》在正式刊刻之前的正德、嘉靖年间 ,曾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这类“抄本小说”的存在 ,说明明代前期并非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期” ,明代前期实际上是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它为明代中后期长篇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嘉庆《泾县志》的由来 泾县(位于安徽东南部)修志始自南宋,宁宗嘉定年伺知县王栐首倡志事,撰成县志十三卷,其书早佚。明代凡三修:正德年间泾人左顺撰志八卷。成化丙申(1476),曹迁撰成增志十卷,赵昌为之校正。嘉靖辛亥(1551),王延幹受知县邱时庸礼聘,主持志事,越数月而志成。该志凡十一卷。明代三志,惟嘉靖《泾县志》尚见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入清,《泾县志》又经三修。顺治年间知县孙登第奉部院李日芃檄令,聘举人王云龙、赵时可等纂成县志一部。乾隆十八年(1753)郑相如私纂《泾县志》四十五卷本行世,人称《郑志》。《郑志》采用纲目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谷梁传》、表志列传则取法班马。  相似文献   

11.
宁夏旧志整理与研究述评——兼谈宁夏古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旧志最早创编于明代,传世者约36种,已点校或影印整理者28种左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旧志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国内特别是宁夏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宁夏旧志的整理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目录提要和论文两种形式。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宁夏旧志,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宁夏古文献研究尚有很多需要深入和加强之处。  相似文献   

12.
嘉靖《河州志》是河州历史上第一部方志,该志成书后曾被多次修订、增补,之后的嘉靖《河州志》内容比原文多出了一倍有余。因此,今日所见嘉靖《河州志》已非初修之版本。嘉靖《河州志》的特点在于:难能可贵的原创性;不可或缺的边镇特色,这其中包括嘉靖《河州志》对于屯田的关注,对于河州卫所规模、里甲、体制等特殊性的记载;鲜活的移民文化;不无遗憾的简约;等等。  相似文献   

13.
嘉靖《河州志》是河州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文献,此志对于研究明代河州社会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明代河州社会是一个以儒学教化为基础的,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社会。该社会由多民族构成,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手工业等,是西北地区典型的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和经济多样化社会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宁夏镇军事地理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宁夏镇军事地理位置薛正昌宁夏,历来是西北边陲重镇,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交带。由于这里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战争频繁的政治环境,使它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其政治、军事方面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明代,为西北三边一重镇。本文仅就明代九...  相似文献   

15.
《绿野仙踪》以明朝嘉靖时期为历史背景,在讲史这部分内容与历史的契合点较多。嘉靖皇帝是明代尊崇道教最为虔诚的皇帝,《绿野仙踪》对嘉靖皇帝的崇道奉玄有所描写,再现了明朝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宁夏地区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抵御蒙古鞑靼、瓦刺各部势力的第一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明代戍边宁夏的官员为主体的群体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宁夏地域文化特色,再现了明代宁夏的边塞风光和地域风情,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艰苦,抒发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在边塞建立功业的豪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巡视题材、奉和题材和告捷题材边塞诗,反映明代宁夏边防守备情况及边塞的各种现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地方志,曾经再三倡导整理旧方志和编修新方志。六十年代初,在全国编修新方志的热潮中,宁夏好几个县也编写出了新县志初稿;可惜后来这项工作却中断了。现在,全国各地又把这一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81年8月成立了中国地方志协会。胡乔木同志说:“新的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我们期望,近几年内我们宁夏也能出现一批较好的新县(市)志,以适应当前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为此,本刊特发表新编的《宁夏吴忠县志》(征求意见稿)中的部分摘录,借以引起大家对地方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宁夏是边防重镇之一。明初在此设立卫所进行管理,后感原设机构不足以应付边务,派都御史巡抚其地。又在宣德年间派内臣镇守之,逐渐形成“监一镇一抚”的管理体制,由内臣、总兵、巡抚共同管理宁夏的边防事务。在他们的敕书、奏疏中要求三方要协和共事,任何一方不得专擅。这种管理体制大约维持了百余年,随着嘉靖年间内臣的裁撤告以终结,对宁夏的管理体制再次发生变化。由历次对宁夏管理体制的演变可见整个明代时边卫的管理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9.
神泉障,是秦和西汉时期北地郡内设置的二障之一(另一为浑怀障),记载见于《水经注》卷三: “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水出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把它的位置标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西部的“兴武营”地方。兴武营,明代曾设守御千户所。《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本汉朔方郡河南地,旧有城,不详其何代,惟遗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这是一个历史比较长久的地方。把神泉障定在此处是有道理的。但考虑下述理由,笔者窃以为把神泉障定在盐池县境内,兴武营南部九十里处的“铁柱泉”更合理些。  相似文献   

20.
彝文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同化政策,彝文已濒于消亡的阶段。现存彝文文献,仅可上溯至明代的刻本和碑铭,如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贵州罗甸水西的铜钟(以下简称“成化钟”),钟面有彝汉铭文;石刻有云南禄劝县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镌字崖》,贵州罗甸水西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