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藏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正是如此,尽管在旧社会,藏族劳动人民处于三大领主的统治之下,使劳动人民处于痛苦的深渊。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想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爱情故事便是他们这种理想和愿望的自然流露,也是藏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营养之一。它深深植根于藏族劳动人民之中,生动地表现了过去藏族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虽然它表现的是藏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但也表达了广大藏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为广大藏族人民所深深喜爱和广为流传;它形象地启示人们,不知道藏族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苦难深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等地的苗族人民中,有一种吃牯臟的陋俗.所谓吃牯脏,就是杀害大批耕牛祭鬼祀祖,乞求鬼神"保佑".这显然是一种封建迷信陋俗,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来剥削农民和束缚农民的一根绳索,它给劳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谓"吃一年牯臟,背十年账",就是生动的说明.因此,这个不利于生产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封建迷信陋俗,  相似文献   

3.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4.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吕洞山地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水田河、葫芦、夯沙三乡镇苗族聚居地,这里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鼓文化。它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丰  相似文献   

6.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装饰,苗族银饰作为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苗族银饰的传统制作技艺也受到当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只有将苗族银饰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想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宏吉 《中国民族》2010,(11):56-57
鼓,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一说起鼓,总会让湘西苗族人民产生一种感奋,一种激情,一种让全身每一粒细胞都轰然炸开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世代生活在湘西自治州境内的240多万土家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特别是有极大相对稳定性的、由历史沿袭而来的、具体地体现在土家苗族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的、构成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传统道德文化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型。当代湘西土家苗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治穷脱贫的艰苦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超越旧传统,创造新道德文化,有力地推动着湘西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乌钦音乐的历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钦作为达斡尔民间说唱形式,历史悠久,深受达斡尔族人民所喜爱."乌钦",是吟诵体的叙事长诗.它比一般的民歌更讲究格律,衬词带有规律性,篇幅长达上千行,最长的超过万行.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达斡尔族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巡防守边、反抗斗争等 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韦慎 《民族论坛》2008,(9):46-47
黎族传统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它与黎族人民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黎族人民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本文从黎族男子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特征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黎族男子传统服饰。  相似文献   

13.
覃元  郑英杰 《民族论坛》2008,(11):22-23
在社会发展迅速、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很大程度仍用禁忌来调节人伦关系。以"风俗的统治"的形式,规范着苗族的生产、生活。在新时期苗族道德规范建设中,对苗族禁忌进行现代审视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4.
民歌,就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劳动与生活的需要,表现思想感情,而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曲形式。民歌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完善。蒙古族是个勇敢、英武、热爱...  相似文献   

15.
<正> 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人民从北面南,由东而西辗转流动,足迹遍于半个中国,他们每到一地,就以自己坚韧的劳动和罕见的吃苦精神,夺雾而出,戴月而归,披荆斩棘,开山辟土。在遭受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和扼制的艰难环境下,顽强斗争,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6.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17.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18.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议榔制是苗族先民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制度,民主管理是它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是苗族朴素的民主管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议榔(苗语),即议订公约之意。议榔有组织和制度之分。作为组织形式,在各个苗区称呼不同。湘西称“合款”;黔东南称“议榔”;广西融水称“埋岩会议”,云南金平称“里社会议”。议榔组织规模大小不一。有一个自然寨,也有几个或几十个自然寨。“议榔组织有大小榔头管理事务,也有称作‘硬手’和‘老虎汉’的军事首领;有‘巫师’(即祭司)作宗教领袖;也有‘行头’‘理老’主持司法,排解纠纷,裁判犯罪”。议榔组织的社会职能是,一方而抵御本民族以外其它民族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统治;另一方面从事苗族社会的内部管理,组织社会经济生活、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制定和执行习惯法等。它是  相似文献   

20.
海南苗族共有4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琼中,保亭、屯昌、乐东、白沙、万宁、琼海7县.建国前夕,苗族人民尚停留在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狩猎经济为辅的原始生产状态,过着"苦鸟无树桩苗家无地方"的流徙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苗族人民普遍学习了水田农耕技术,有的还学会了生产橡胶、甘蔗、益智、香茅等经济作物,从前那种仰赖大自然的原始攫取经济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上述背景下,苗族的婚姻家庭经过什么变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对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