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幕历史剧《王昭君》,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的作品.今天,在建国四十周年到来之际重读这部剧作,它依然葆有着艺术青春和诱人的魅力,舞台实践证明,这是一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好戏.剧本写的是公元前三十三年,汉朝皇帝对少数民族奉行和好政策,汉宫待召的王昭君为着和亲自愿请行嫁与呼韩邪单于的故事.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是我国诗、歌、赋、传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题材,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王昭  相似文献   

2.
塑造共产党员新形象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新的时代,共产党员形象要具有新的内涵。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形象主要表现为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能打胜仗等;在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年代,党员形象主要表现为老实听话,吃苦耐劳,安分守己,不出差错。而如今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彤势下,社会环境变了,党的中心任务变了。这就要求党舜形象不仅要继承优良的传统,而且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塑  相似文献   

3.
精思多年的历史剧《王昭君》,最近成功问世了。在曹禺同志的传神妙笔下,传说中那位怀抱琵琶、无限幽恨的汉明妃,忽然满面春风,以又新又美的意态登上了社会主义舞台,令人耳目一爽。曹禺同志的新作精彩生动地描绘了“昭君和亲”的故事,展示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动人场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艺术魅力。它不愧是  相似文献   

4.
读罢曹禺同志新作五幕历史剧《王昭君》,一个丰容光采,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新的昭君艺术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她那“淡淡装,天然样”,光明汉宫,辉耀龙庭的容姿;她那民族亲好的思想和为民族团结事业献身的精神,两千年来,如塞外青冢,独立苍穹,永照千秋。  相似文献   

5.
塑造现代化港城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塑造北仑城区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强调水体应成为北仑城区形象的亮点。为塑造滨海城区形象,我们应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作为杰出的戏剧家,他创作的剧本,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瑰宝。他一生写了十九个剧本(包括诗剧和未完成的剧作),除《甘愿作炮灰》是现代题材外,其余十八个都是取材于历史或神话的。这十八个历史剧在我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同志一九四四年,在延安给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给予极高的评价。郭沫若不仅对历史剧的创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发表了许多关于历史剧的主张和论述。学习、研究这些主张和论述,对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实践,分别从史与剧,历史与现实,史剧人物论,史剧结构、情节、冲突,史剧语言等方面探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观,指出:“失事求似”,以艺术为主,以科学为辅是郭沫若处理史与剧关系的原则;强调史剧家的责任在于发展历史的精神是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系统的创造性部分;史剧人物“合理的发展”论是郭沫若在史剧人物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完了老剧作家曹禺同志的新作——五幕历史剧《王昭君》。我认为:在王昭君这一艺术形象上,体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戏剧舞台上,恢复了历史上王昭君的本来面目,这个功绩是值得庆贺的。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已悄然而至,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的别开生面的新时代,新的知识不断猛增,新的专业领域不断扩大,教育只有进行与之匹配甚至是超前性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代合格的能够担负起跨世...  相似文献   

10.
张伯云 《金陵瞭望》2010,(17):54-54
延安精神是我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面对南京“三个发展”的新机遇.雨花台区适应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塑造雨花“三个发展”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残卷《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一直没有定论。对变文中提及的时间、地理概况、专有名词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等进行分析可知,变文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在公元7 8 0年至8 3 0年之间,或者更晚一些。  相似文献   

12.
袁世硕先生对历史剧创作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艺术形象的准确定位、历史真实的现实意义和谋篇布局的精细设计。这些创作观念,不仅揭示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的历史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为其创作理念所决定:以古喻今、借古鉴今,为抗战现实服务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发展历史精神","失事求似";悲剧可以激发人们"抗斗"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采用社会悲剧的形式;戏剧要有诗情、诗意的的理念使其史剧创作具有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田福红 《金陵瞭望》2011,(16):48-49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处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最直接最具体的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职责.涉及土地规划、耕地保护、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征收征用等方面,这就迫切需要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供坚强的政策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 ,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 ,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 ,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界定了历史剧的定义和历史剧的虚实范畴,从艺术创作的虚实关系切入,以《冬青树》、《如是观》、《精忠记》、《精忠旗》等为范例,具体分析、比较了写实与虚构两种创作倾向的得失。文章认为历史剧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肯綮不在主观表现与历史真实之辨,而在作家“过去视界”与“现在视界”的交融:坚持“过去视界”,才能创造出与历史相应的情境与人物;坚持“现在视界”,才能深刻把握历史,挖掘和表现出历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年——前33年),王昭君远离中原,来到匈奴地区,与呼韩邪单于成亲,从而加强了汉与匈奴间的关系,发展了两族人民间的友好团结,成为后人称颂的历史名人。王昭君其人其事,在我国早已成为一则妇孺皆知的佳话。不少地方戏剧、曲艺、民歌和民族器乐,都有“昭君出塞”一类题材的作品,就是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台刊《中国文化月刊@222期上发表文章指出,郭沫若的戏剧全是历史题材,这与他本人丰富的史学知识有关,但同时也是作者对戏剧功用的期望,希望籍由历史事件来反映社会现实,吸取历史教训D,因此在他的历史剧中,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心思想,即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戏剧为政治现实服务。本文试图从郭沫若所创作的历史题材戏剧尤其是以4O年代的6部史剧入手,探讨“历史剧”这一观念,希望能够在绝对真实与艺术想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共通点或平衡点。真实与艺术之间:试析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林淑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