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的发音有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音节是语言的最小自然发音单位,是重音、节奏和语调的基础。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单纯音素的正确发音并不意味着能发好英语音节。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音节发音错误,通过英汉音节结构对比,基于语言迁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学生音节发音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负迁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3.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音系统。英语和汉语在音节构成与组合、音位数量与性质等方面都存在异同。汉语音节通常是辅音加元音 ,英语音节的最大特点是有各种辅音群 ;英语单元音其音长可造成意义的区别 ,汉语单元音数量少 ,每个音要承担较多的功能 ;英语双元音两音相对独立 ,汉语双元音浑然一体 ;发英语三元音时气流为强-弱 -强 ,汉语为弱 -强 -弱 ;英语辅音清浊的对立为“区别性特征” ,汉语的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为“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苗语(以中部苗语为例)和汉语的音节结构特点,深入分析了这两种语言在音节层面上的共性与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介绍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特点;二是分析两种语言音节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汉语是一种音节结构突出的语言,音节对于汉语语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究音节对于汉语语法的影响,可以揭示汉语结构规则的本真面貌与深层驱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五四以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词语为例,分析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化主要的三种途径:单音节词扩充为双音节词,三音节或多音节调压缩为双音节调,调组凝固为双音节词。并从词汇规范和修辞运用两方面对音节选择提出要求,分析汉语构调音节规范中出现的问题,指出规范是发展的,规范讲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之-、以-"类双音节方位后置词结构的产生时期较早,先秦时期已经有这种用法;"-面、-边、-头"和"之-、以-"类双音节方位名词的出现时期较晚,从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以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成为汉语构词形态的基本形式。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一样,汉语的双音节词也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双音节词从少到多,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并且代表着词汇的发展趋势。双音节词萌芽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先秦时代,在殷商甲骨文及铜器铭文中便偶尔可见,如“上帝”、“今日”等,虽为数不多,但毕竟代表了双音节词发展的源头。历时八百载的两  相似文献   

9.
汉语、英语、日语音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期以来公认的汉语音节结构特点提出质疑 ,认为元音必不可少 ,音节开头和末尾都可出现辅音并不是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而是汉语、英语和日语等语言的音节共同的特点。和英语、日语比较 ,汉语音节的特点是具有意义 ,音节由 1至 4个音素组成 ,音节数量多于日语而少于英语 ,而开音节数量多于英语而少于日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且高低音差别大 ,发音响亮 ,且可拖长 ,具有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样,数千年来,汉语的三大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也经历了沦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语词汇的音节构成上,就是由单音节逐步发展为双音节。汉语词汇为什么会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汉语词汇又为什么绝大部分只能转变为双音节而不是多音节?这是汉语史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也是文字改革工作者饶有兴趣的课题。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这种倾向,早在甲骨文时代即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初露端倪。从殷墟甲骨卜辞和殷代铜器铭文来看,当时汉语词汇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单音节词,而复音节词则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屈指可数,如“上帝、刍正、乍册、今日、易日”等等。到了西周、春秋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在铜器铭文和《尚书》、《易经》、《诗经》、《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一批复音词。以西周铜器铭文为例,就有“甬甬、乔乔、臣妾、且考(祖考)、鳏寡、子孙、二三、对扬、丕显、夙夕、夙夜、出入、进退、小大、多寡、远迩、左右、甸车(田车)、善夫(膳夫)、学宫、既望、威义(威仪)、百生(百姓)、三事(三司)、册命、不吊、不廷(不庭)、师氏、者侯(诸侯)、  相似文献   

11.
音节作为一级语音单位 ,由下一级语音单位音位依据规则组合而成 ;音节作为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从语音单位的层次性角度 ,它包含若干下级语音单位 ,从自身结构系统的角度 ,它更含有质母、声母、韵母、韵头、韵身、韵腹、韵尾这些反映各个音位在音节中不同作用和彼此关系的结构成分 ;这些结构成分分四个层次依次组合 :一、质母与声调 ,二、声母与韵母 ,三、韵头与韵身 ,四、韵腹与韵尾  相似文献   

12.
疾缓读是自古存在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是促成古今语音分化的因素之一。CrV式音节的分化即是疾缓读的结果,此类音节的分化主要集中在唇牙喉声母的音节上,这与唇牙喉音同-r-介音发音部位的和谐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词的拆用将语素临时当作词来使用,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机制之一。构词语素在意义上的独立性是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拆用式对原式的正偏离满足了语义表达的现实需要,并列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由于语法和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最容易发生拆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双音节化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是重大的。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为汉语创造新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语素亦称词素,是个基本概念,其比较一致的定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许多语言有非音节语素。如:英语books中的s,俄语ученики中的и,维吾尔语giziti中的i,等等。现代汉语也有非音节语素吗? 许多人认为有。他们一致认为儿化音节(如:花儿huār,这儿zhèr,今儿jīnr(中的“-儿(-r)”是非音节语素。如赵元任先生说:“卷舌韵尾‘儿’r,或更确切地说从‘里’、‘日’和‘儿’派生出来的三个同音后缀,是官话中仅有的非音节语素。”其它诸如王力、任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的演变其主流是由单音节演变为双音节,但是双音节向单音节的演变亦为数不少。本文通过对汉语词汇形、音、义的关系之分析,说明了这种演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常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然不是说古代汉语中没有双音节词。实际上,先秦古汉语中就有了相当数量的双音节词。但是,从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双音词,两个音节之间总是存在着语音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或是双声,或是叠韵,或是双声兼叠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另有一种就是完全同形同音的所谓“叠音词”。联绵词中,双声的如:唐棣、蒹葭、蟋蟀、流离”等;叠韵的如:崔嵬、仓庚、蜉蝣、扶苏、苤  相似文献   

18.
从现存文献来看,上古汉语似乎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但是周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例如《诗经》、《楚辞》,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从文献观察,这些双音节词在当时,尤其是在后来的汉代,又以意义相同、语音相近的单音节词出现。本文分析了见于《离骚》中的这种双音节词现象,认为双音节词的单音节化是上古汉语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语构成的音节因素和节奏语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音节和构调、词语搭配存在相关性。语素的音节特点、双音节化倾向、四字格成语的大量存在和音节式的缩略词是音节和构词相关性的重要方面。汉语的音节特点也影响到单、双音节词语的相互搭配以及某些虚词的使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有不少是由不了解词语构成在音节和语音节律方面的制约因素而引起的。从语言交际技能的角度看,准确把握节奏规律的实质就是建立准确、健全的节奏语感,而加强诵读教学便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源流》2007,(9)
在我看来,对汉语而言,令人忧虑的,不是大量新语汇的产生,而是汉语文化能不能被传承。语言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的,新词语就是新陈代谢的产物,是语言活力的体现。有人说,汉字之美,在其恒久、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