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同书研究员的新著《郑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一本创见颇多、论述精彩的书。《郑燮评传》(下文简称《评传》)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寒儒家世 ,坎坷仕途” ;中篇为“奇想怪行 ,济世惠民” ;下篇为“诗文怪杰 ,书画奇峰”。《评传》对清初著名的书画家郑燮 (板桥 )的身世、思想和才艺 ,作了叙述和评论。首先 ,《评传》与众不同的是将郑板桥放在“思想家”的坐标系上 ,观照、阐述其“怒不同人”与“难得糊途”的人生信念 ,物物平等、物我平等的自然主义观念 ,“民吾同胞”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想萌芽 ;循天之道…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其实,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也称得上是一绝,尤其是关于治学论文的楹联,意蕴深远,至今传诵不衰。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副治学联,构思新巧,含蕴丰厚。借助“咬定”,上联形象地说明对人有益的书本知识,应锲而不舍地刻苦学习,毫不松懈;凭着“比喻”,下联告诫自己要加强品德修养,保持翠竹般的高风亮节,也希望儿孙像拔节而起的嫩竹正直、高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此联是郑板桥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常被后人用来说明创作理论问题“。三秋之树”叶落枝现,喻指…  相似文献   

3.
崔鹤同 《中华魂》2014,(6):24-24
正郑燮(1693—1765年)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曾出任山东范县知县,5年后调任潍县。郑板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出仕做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郑板桥对官僚的贪贿污浊之风深恶痛绝,他50岁时为范县令,刚到任便出一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很多洞。有人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员的恶气和俗气。他做官从不  相似文献   

4.
一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他以诗书画“三绝”名世,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生活于清朝前期。那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即所谓“康雍乾盛世”。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仍很尖锐,“盛世”之下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它的尽头,这“盛世”又可以说是一个回光反照时期。郑板桥的家乡兴化 (又名昭阳、阳山、楚阳),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北距扬州府  相似文献   

5.
故事斋     
郑板桥"一"字救贫一天,郑板桥上街剃头,来到"郭记剃头铺",他见到镜子两旁新贴了一副对联:"照人同照己;修面须修身。"郑板桥对这副含意深刻对  相似文献   

6.
竹影墙     
文谷 《山西老年》2013,(4):34-34
郑板桥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非常传神,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在墙壁上画幅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及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咏竹诗文富于生态精神,表现为有呈现心统万象的真气、映射理想人格的真意、洋溢世俗情味的真趣,折射出郑板桥为人的真性情。咏竹诗文重视对"生"态的描摹与表现。通过动态变化写自然轨迹,描绘生命的活跃神采,构筑"生"态意境,赋予"生"态人文精神,郑板桥鲜明的创作个性因此彰显。郑板桥仁人爱民,深具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怀,这使得他体察竹性竹情,向自然学习写竹之法,因而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刘鹏飞 《中华魂》2014,(2):30-30
正"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这是郑板桥的诗句。看似无所求,实则祈高雅,这是一般"寒家"难以达到的境界。咱虽然没有郑板桥的雅趣,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都要插上三两枝瓶花,给室内带来一丝生机,一点喜气。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就更不用说了,在这色彩无比单调的季节,插花更能给人带来暖意,带来温馨。冬天我插的最多的瓶花,就是蜡梅和南天竹,红色的果  相似文献   

9.
成功 《山西老年》2013,(3):34-34
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少年时代,是在江苏兴化县度过的。当时,兴化县有个米先生,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一次,他得了一块田黄石。田黄石是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素有"石帝"之称。这消息一传开,远近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0.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11.
清代张维屏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来评价郑板桥的诗,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求了板桥诗中之"真"真气"即指其诗中之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之内容而言,"真趣"是其诗之神态上的自然表现.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及耳闻目睹民生疾苦所致.  相似文献   

12.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可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逃避官场倾轧的消极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3,(5)
"天下竹子数不尽,井冈翠竹第一名。井冈竹是革命竹,枝枝叶叶为革命。"正如这首山歌唱的,井冈山的竹子名闻中外,誉满全国。一位作家深情地赞道:"竹是井冈魂。"我们到井冈竹乡采风,更感到井冈竹有独特的劲节和品格,有独特的美。这是个雨后初晴、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驱车沿着蜿蜒的林区公路行进。山风吹过,翠竹婆娑,林涛阵阵,使人恍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相似文献   

14.
正故乡的溪山水竹化作乡愁一夜梅雨滂沱,惦记着可去一趟瓯海泽雅山中。翌日清晨,雨过天霁,车过泽雅山间绿道,满目青山飞瀑,漫山翠竹迤逦,果然是王维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妙境。人行于"空翠湿人衣"的润朗中,似诗境,也似画境。泽雅又名纸山,这满山的翠竹是造纸的好素材。元末明初,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迁居泽雅。因泽雅水多竹茂,遂重操旧业造"南屏纸"。人们用水碓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制成屏纸。泽雅一带数千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苏州怡园园址,有一种说法是此乃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据说其旁侧小巷名尚书里也缘于吴宽,因中如今翠竹环绕的“玉延亭”就是“复因”中的旧景。实际上,这一说法和关于“玉延亭”的解读都有讹误——吴宽在今怡园附近没有宅园;其“玉延亭”也不在苏州而是在北京;“玉延”所指也不是“翠竹”而是“山药”。  相似文献   

16.
一庭春雨     
毕亮 《社区》2014,(8):59-59
一庭春雨,是郑板桥说的。他的原句是: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这是晚上临睡前翻近人小品,读到就记下了。郑板桥画好,书法好,诗句好,小品文章也好。  相似文献   

17.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遗首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吟竹诗被徐州一位很知名的书法家书写成条幅,端端正正地挂在徐州市鼓楼区委书记徐崇光的办公室里。一走进徐崇先的办公室,就被一种气氛所感染。整洁的空间,不俗的装点。一个假山盆景端置於荼几之上,几盆花草点缀出满屋盎然的生机。两把二胡充分地显示出他的喜好,水墨画《雄鸡图}}在另一揭上与郑板桥的诗对峙。我与这位教授出身的老友很自然地交谈起来。徐崇光1953年8月出生在徐州市睢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於在家排行老小,父母对他有偏…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03,(2)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题写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当年郑板桥到此专程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画家郑燮存留的作品中,有一些是他与满族人士交往的诗词画作。对于这部分作品,有人认为它们系郑燮北上燕京攀附满洲权贵之作。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因为《板桥诗钞》是这位性格倔强、不同凡俗的画家兼诗人所自选集,在《后刻诗序》中,他曾直率而毫不留情地表示:“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可见,集中诗篇均经过作者本人认真筛选,未曾收有无聊应酬的文字。更何况平日郑燮写诗慎之又慎,非常反感“市井流俗不堪之子”的诗集。他极为着重诗品所体现出的人品,不仅在人们熟知的诗作中寓于真意、至情至性,就是这些与满族人士唱和的作品,也洋溢一种高志逸情。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老先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博学多才,使读书人崇敬不已。"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名言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位"怪"先生为自己六十寿辰撰写的一副寿联,知之者不会很多。这副联很长,共104个字,笔者新近偶然获之,拜读之余,竟觉是一份养生修性杰作。在此抄录于后,供我们老年一族闲暇时赏阅,可能有所受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