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数量统计与分析,可以从籍贯、寓寺、宗派、存诗等方面描述宋代湖南诗僧的基本态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宋代湖南诗僧中寓湘诗僧远多于湘籍诗僧,且大多集中寓寺于潭州的长沙与衡山,籍贯与寓寺分布都极不平衡;在宗派方面,几乎所有可考诗僧皆为禅僧,且绝大多数属于临济宗;在诗歌类型方面,所存诗歌以佛门偈颂为主,真正的“文人诗”很有限,推衍至全宋,表明宋代诗僧虽有“士大夫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仍不离僧徒本位。  相似文献   

2.
诗僧灵一是一名天才的诗僧,其方外诗友广泛,他十分重视诗歌创作,在中晚唐诗禅文学史上具有振派澄源的历史地位和孤韵幽逸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的文字禅观念是针对当时禅门流行的"无事禅"和"无言禅"而提出来的。他借助包括佛学以外的儒道思想资源和经典言论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平常无事"的禅宗宗旨进行修正,为文字禅的有效性作出辩护。在文字禅理论的支持下,惠洪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述,包括佛教的经论注疏、僧史僧传、语录偈颂、禅宗纲要以及世俗的诗文辞赋、笔记杂录、诗话诗格、经书注解。惠洪能成为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人物,与其童年教育、禅门师承、社会交往、坎坷遭遇有关,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具备了融通儒与释、禅与教、诗与禅的眼光。惠洪的著述和文字禅观念对后世禅林影响深远,甚至在日本五山禅林文学里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目前尚无全面论述惠洪《冷斋夜话》文学思想的著述。本文认为,惠洪继承传统文论中重气理论,又赋予"诚"的新内涵;推崇具有天趣的诗歌,又重视作家的才力;虽为诗僧,诗论却表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重视诗歌的用典琢句,又强调方言、口语的意义;诗歌主张创新,诗歌评论亦重新意,善用对比论证,分析作家独特的风格。凡此种种,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僧题咏庐山的诗歌作品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现将二十一位宋代诗僧吟咏庐山的四十五首禅诗予以揭示,并作简要的考证说明,补充《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的缺漏,供读者采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晚唐苦吟格局中的诗僧的探讨,指出在当时诗坛苦吟之风日盛的情况下,诗僧能融入时流,促进苦吟之风,将苦吟变成一种生命的需要,其创作行为本身就体现出诗僧诗歌创作的热力。  相似文献   

7.
唐末诗僧皎然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准则,于是创作了《诗式》,使之能“庶几有益于诗教”,能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但是《诗式》对谢灵运的诗歌评价与对唐代诗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其特殊的诗歌创作手法及诗歌内容。毕晓普的诗歌及其诗歌创作手法体现了诗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观和社会意识。诗歌中使用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照,这种关照随着诗人社会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提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代士大夫自我意识的高涨,尤以政局稳定、文化承平的北宋中后期为最。折射在诗歌中,即是诗中突出的自我意识。在宋诗代表人物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笔下,诗中之“我”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自我意识最强者当推苏轼。苏轼在诗歌世界中的自我构建所彰显出的自我意识之强,超乎当时后世的诸多诗人,是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自我意识高扬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他的诗歌文本中有大量标识自我身份的自称。诗歌自称是诗人“自我”在诗歌中的审美投射,在苏轼诗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一致的情况下,苏轼作为性格丰富的地方官长和幽绝之地的幽囚之人所彰显的自我意识;二是苏轼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不一致的情况下,诗人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追寻、回归与超越。宋代以号自称的文化潮流,表现出士大夫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野完成自我的检视,从而追求社会的认同。与欧阳修、惠洪、杨万里、陆游等其他士大夫相比,苏轼在自我检视中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这在宋代士大夫身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很多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诗歌都有或多或少的接受,主要诗人有:苏门文人群中的苏轼、陈师道,同乡后学的洪刍、洪炎、徐俯、李彭、惠洪,以及受其影响的谢逸、谢蘧、饶节、汪革,南北宋之交的吕本中、陈与义、曾几,“中兴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江湖派”中的戴复古与刘克庄,他们都曾在艺术上受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熏陶,大多数人能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这使得江西诗派的诗歌不断自我更新,更好地自立于诗坛,并不绝如缕地影响到宋代以后,直至近代的同先体诗人。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近体诗主导诗坛的中唐,李贺诗作精妙,但他更着意创造古体诗。在声韵上呈现出一系列有别于近体诗用韵的特色,以尤韵为主,色调忧患。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两人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诸方面进行比较,可探知形成高、岑诗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业诗学主张推尊唐诗,不废宋诗.其诗歌创作主要取法唐诗,但艺术上又与宋诗有相似处.清初在吴伟业的直接影响下出现太仓十子,形成娄东诗派.其叙事诗的成就,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吴伟业不仅以其诗论,而且以其诗歌创作的广泛影响力参与到清初唐宋诗之争中.  相似文献   

14.
朝鲜高丽时期的诗学范畴基本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但这种承袭决不是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将中国古典诗学与自我的诗学创造性地"调和"在一起。从根本上讲,高丽诗学范畴的样态与中国古典诗学大体一致,也是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气"、艺术学意义上的"象"及哲学意义上的"道(风流)"所构成的三维动态的人文结构体系中展开与演绎的。三者之间的矛盾和相互运动,就幻化出高丽诗学范畴的不同样态。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在论及汉代乐府创制与生产的情况时,指出"朱马以骚体制歌",其中"朱"指朱买臣,"马"指司马相如。汉代文人有很多摹拟"骚体"的文学创作,司马相如在文学创作中对"骚体"有着较为熟练的掌握,骚体赋在他的赋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郊祀歌》十九章是汉乐府中的重要篇章,关于这些篇章作者的归属,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考辨,推测其中的《朝陇首》和《天马》(其一)两首大致可以认定为司马相如创制。  相似文献   

16.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创作颇丰,尤以诗胜,诗学思想亦独具一格。本文结合宋琬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儒家传统诗学、唐宋诗之争的态度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7.
黄药眠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具有诗歌天赋和诗人气质,经历了从夜莺到战士再到思想者,从具有单纯爱情的歌者到劳动大众的代言人,再到追求自由独立的个人的沉思者的诗路历程。他初入诗坛就光彩夺目,受到了创造社诗人王独清等人的高度重视。他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熟悉古今中外各种诗体和诗艺,特别是能将政治宣传与诗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诗的诗体建设和诗艺成熟做出了贡献。他早年的诗歌创作活动对他以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在重思想轻艺术、重视大我情感轻视小我情感的极"左"时代,能够维护艺术的纯洁性,重视人和人性。他的诗歌创作影响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学派的学术观念和治学方法。学界对诗人黄药眠的评价太低,今天承认黄药眠是优秀诗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郊、贾岛同是中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两人生活经历、遭际相近,且同以“苦吟”闻名于世,更兼诗风相似,再加上对当代和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故许多文学史和诗评家常将二人及诗作相提并论。实际上,孟、贾诗还有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同:从诗体来说,孟长于乐府古诗,贾则工于近体诗人苦吟来说,孟是为生活而苦吟,贾则是为艺术而苦吟;从对生活的表现来看,孟多是以批判的态度诅咒黑暗的社会与痛苦的生活,贾则是较多的欣赏的态度去艺术地反映生活;从诗风来看,孟诗为清奇僻苦,贾诗则为清深幽峭,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丘逢甲都是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相近而又各具风采。黄遵宪诗歌以其世界视野之大气,熔铸史实的诗史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丘逢甲诗歌以民族意志之强烈和诗情的浓郁,成就一代诗名。他们别创诗界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诗的过渡,成为诗坛统领级人物。  相似文献   

20.
鲜于枢,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生活于战争动乱的金元之际的仕宦之家,多才多艺。他的诗词豪放飘选,描写底层百姓极具个人特色,是元代代表性的诗人。同时,他是元代书法家中的集大成者,元初三大书法家之一,他作品中的复古之风以及他对书法创作的论述,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