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的“孰与”是个同形异构体,根据句法分布和语义类型的不同,可离析为“孰与1”、“孰与2”、“孰与3”。“孰与1”是介词结构,引介伴随对象。“孰与2”受“孰与1”句宾语前置规律影响错误类化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凝固化,最终成为一个动词性复合词充当全句谓语,表示比较。“孰与3”由“孰与2”进一步发展而成,作为关联词语用于复句,在表比较的同时兼表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笔者在偶然的机会中读到陈丽琳同志的一篇短文:题曰:“白日”与“白首”孰好?”(载《南充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读后颇感其说难信,所以,改易其题,以抒己说,并向陈丽琳同志及读者请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颈联“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自首”,中学课本作“白日”,这自然是有所本的,它来自《杜工部集》。此外,宋人一些版本如《黄氏千家注杜工部诗补遗》、《杜工部集记》、《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也作“白日”。但是另一些版本如清人仇兆螯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新解》  相似文献   

5.
“孰与”是动词性结构,其中的“孰”是疑问代词,“与”的作用相当于介词,合起来意为“与……相比哪个(谁)……”或“与……相比怎么样”。《史记》中“孰与”主要用来表示比较。一个句子用“孰与”来表示比较,典型的有三个内容:1.比较的双方,主要是人,有主体、客体之分;2.比较的某一具体方面;3.这一具体方面的高低、强弱、得失,我们称它为“比较的焦点”,多用形容词来表示,常常在“孰与”之后,也可以居前。《史记》中的用例,根据句中是否出现比较的主要内容,即比较的焦点或比较的某一具体方面,可以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6.
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对“孰与”句进行了今译,本文通过对“孰与”句常见句型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孰与”句的形成、结构和作用方文一一、“孰与”句的形成“孰与”句指含有固定结构“孰与”的句子,它主要用来表示比较,有时也用来表示取舍或反洁。这种句子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到战国时代已经用得相当广泛。春秋末期可举的例子极少。如: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规定的一项义务,其对应的是被容隐的权利,当代西方法律制度中的拒绝作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对应的是国家不得强迫公民来证明其亲属有罪的义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亲亲相隐不能适用于当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传播之争、"学"与"术"孰重是新闻教育领域极具争议的两个传统议题。当新闻学者担忧传播学化的教育正在吞噬学子的新闻理想与业务能力之时,传播学者则抱怨由于师资多为新闻学出身,传播教育正被新闻学化和技能化。另一方面,虽然"学"与"术"的并重是新闻教育长久以来的理想,但实践中由于时间、精力与资源的限制,新闻教学始终在"学"与"术"的光谱两端不断往复式调整。面对传统问题与新的挑战,当今的新闻教育改革既不能自乱阵脚地随意删改经典课程或添加新专业,也不可能在不动传统经典课程的前提下仅仅增加新课程。总体性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同时,尝试解决困扰新闻教育的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学生困惑“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孰优孰劣?”谈起,从语言学角度看,各种语言或方言本身并无使之好与坏,正与误的内在因素。对语言优劣评价的依据是社会标准,而并非语言标准  相似文献   

11.
阴阳精气说应用于古代医学之后,中医学即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人的生死,取决于阴阳二气的是否相互为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二气统一于人体,维系生命,则总而名之曰“人气”。“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是指由国家特定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立法意图、法律意识对法律内容所作的解答和说明。它上关法律的制定,下连法律的实施,是国家法制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国的法律解释工作比较薄弱,有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对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产生种种误解。作为有权法律解释的两个不同类别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二者之间既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各自具有特征,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和各自的特征,对法律解释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究系指谁?许多同志都说,“这是古代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态度从容闲雅”,其根据是“从‘遥想公瑾当年'以下六句是写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与上段的‘周郎赤壁'相应,不容割裂开来.”(见胡云翼同志注的《宋词选》)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对.近读郭沫若同志的《读书札记四则》,很有启发.郭老对“羽扇纶巾”的解释,才是正确的.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有没有结构上的“相应”或说是照应呢?当然有.但是我认为并非“遥想公瑾当年”照应“周郎赤壁”;而是下片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照应上片的“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14.
析“皇”     
本文在简要阐述汉字字族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皇"族字进行分析,认为"皇"应是"煌"的本字,本义当为"光亮、火光",并由此引申出"大"之义。以"皇"为母文而加注类属标志的孳乳字,都以"大"义为义核,和它们的母文"皇"有孳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析“德”     
本文论述了“德”的意义来源,以及围绕着“德”形成的系列词汇族类,力图探明作为汉民族哲学、伦理学核心的“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从语言到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6.
据传孔老二有一个弟子叫颜渊的对他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意思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真可谓“亦步亦趋”了。 两千多年前的颜渊五体投地地拜倒在孔老二的脚下,做他的忠实门徒,受到了人们的嘲笑。然而,翻开近代史,我们发现,那些奴颜媚外的儿皇帝,引狼入室的大汉奸,口蜜腹剑的政治骗子,无不三跪九叩尊孔丘,正襟危坐论“复礼”。袁世凯称帝复辟时,就曾叫嚣:“孔教之于中国,犹空气之于人类。”蒋介石也对孔丘奉若神明,吹捧他是“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二十世纪的当代,尊孔  相似文献   

17.
析“文”     
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通贯哲学、美学、文学的重要范畴,其义总括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形式之美。就其内涵历史地、逻辑地展开过程来说,它主要包括三大层次。一是哲学层次。其中包括自然之文和人文之文,指一切自然之物的能够被人感知的存在形式和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的一切形式。二是审美层次。其中又分为形文、声文、言辞之文、情性之文等人类创造的一切审美形态及其规律。三是文体层次。在中国古代历史地发展、形成的一切杂文学样式都谓之文。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利益机制下,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主要手段,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也是教育领域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除了我国历史传统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利益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使然。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风水”析     
不知咋的,迷信“风水”之风,近些年来又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 据《法制日报》载,揭阳县税务局长杨某,听“风水先生”就新建的局办公楼胡吹一通之后,加上恰好这时,在楼前连续出了几档子事,他自己也因骑车不慎摔折了腿骨,便对“风水先生”的话深信不疑。“越迷越信”,竟然先后请了三个“风水先生”到局里看“地理”、设神坛,拆掉刚花了五六万元盖起的大门、车库、传达室等,另盖“挡煞”新楼。结果,他不但没挡了“煞”,反而被“立  相似文献   

20.
析“田”     
西周金文中的“田”字是否包含超出“耕地”的其它含义,这从来为人们所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西周“田”与“邑”的异同及联系:1.二者虽形态不同,但都可带来剥削收益;2.“田”必定与一定的“邑”相联系;3.“田”的收获物全部归其所有者。由此认为:“田”特指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产品的耕地,被剥削者生产必要产品的耕地不在其列;为了实现剥削,“田”必然还包含一种相对较弱的群体人身控制关系;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土地占有制是说明“田”的特征的很好实例。然后以此观点解释了西周经济史上的两个问题:1.“贮田”,认为这只是对确定的被剥削者以确定的方式榨取剩余劳动的权力在贵族之间的转移,它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也不是改封,并非破坏西周土地制度的新现象;2.“公田”、“私田”,认为这只是“田”分配于不同等级贵族而呈现的不同形态,并不包含生产必要产品的土地。最后探讨了先秦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认为不应当以“土地所有制”来说明生产关系,相反,应当以生产关系、特别是剥削关系来考察、解释土地占有状况,由此可能为先秦经济史研究开出新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