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一莉 《理论界》2005,(5):206-207
因"没有"语法功能上的特殊性和逻辑意义上的多重性,所以在逻辑分析的实践中,含"没有"语词的判断形式常会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甚至误解.本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结合语法、语境和语义剖析,对几种常见含"没有"语词的判断形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中的“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化的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体现了作者主体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并具体表现为:爱国忧民的庙堂情怀;酒酣情浓的情谊书写;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淡薄名利的洒脱,应该说,通过文学加工"酒"超出了单纯的物质意义,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为新世纪小说的重要参构因素,体现出时代特色。本文从语境差视角切入,关注语境的不平衡,探讨网络参构下小说语境富具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审美现象。新世纪文学语言求新求异的"狂欢"趋势,使语境差成为小说语言富具审美价值的突出修辞现象。在对虚拟与现实空间语境、嬉戏与批判风格语境、荒谬与哲理逻辑语境不平衡现象的考察中,我们既寻求事物的对立,又寻求内蕴的统一,以期从深层挖掘网络参构下的小说语境差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同时拓展网络语言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分析的基本框架是:"符号—符号"的语法体系,是符号本身的逻辑架构;"符号—现实"的语义体系,是符号对现实的抽象;"符号—解释者"的语用体系,是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公民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分析模式,它通过公民成长的尺度(城邦民—市场人—私人—公共人)来评估社会的发展,表达公民成长的正当性及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概念的解释框架是:动态线脉——城乡分离、市场崛起、"经济—政治"分离、"私权—公权"分离、"经济—政治—文化"分离;静态要素——商业化、市场经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国家。  相似文献   

5.
王凤琴 《兰州学刊》2007,(12):189-190
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广告里,符号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五粮液酒的品牌创意,使我们在了解品牌、认识品牌、研究品牌的同时,提高我们在品牌创意中准确、恰当、有效使用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两大分野值得肯定,但他界定的“修辞”内涵必须重新解读。为此,重新探讨了消极修辞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提出消极修辞指没有相对固定格式的句式语词选择创造之艺术。具体有两个研究对象:其一是旨在适切语境、语体、语流的语境性措辞选择创造,其二是旨在达雅的文本内部措辞选择创造。其研究目的在于让受众能够切实把握该艺术,提高选择创造句式语词的能力,提高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群 《浙江社会科学》2012,(3):112-116,159
本文锁定夸张经典用例“飞流直下三千尺”,借助修辞学理论资源探究夸张构式生成理据,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夸张构式的构式义与组成部分意义融合的整体性,才能判断一个数量结构是属于常量、超常量还是夸张量,从而更充分地解释夸张义.夸张构式的修辞幻象特征,在物象、意象、语象的转换过程中体现.“夸饰恒存”与“象”思维及修辞幻象有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在讨论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时,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考察这两种意见,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墨家提出的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墨家是否有相当于语义"真"的语词,以及墨家是否有作为真值承担者的命题三个方面。墨家提出了"三表法"和"天志"作为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三表法"中的"本""原"两条已经潜在地包含了"真"观念。墨家辩学用以表达"真"观念的语词主要是"当","然""是"和"可"三个语词也可用以表达"真"。墨家辩学所说的"辞"在本质上就是命题,"辞"的"当"与"不当"也相应于命题的"真"与"假"。据此观之,墨家辩学具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观念。  相似文献   

9.
聚会、参加酒席是人们节日期间的传统活动。去年12月中旬,一男子因聚会迟到,随即在数秒内将一瓶白酒一饮而尽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一斤哥"的称呼诞生。随后引发拼酒效应,网络上出现"二斤哥""三斤哥"……"七斤哥",该男子在拼酒过程中曾向垃圾桶吐了两口,喝完后瘫倒在沙发上。如此大量饮酒是否存有酒精中毒的可能?人体有多大酒量?过年过节饮酒,如何避免喝多并尽量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专家表示,人的"酒量"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饮酒过量有抑制呼吸的可能,喝酒过程中大量喝水或吃水果有助于减轻醉酒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语词发源及语义演变的考察,可知各时代有不尽相同的"知识分子"概念规范。中国"知识分子"概念有其自身的渊源和特征,古代的"士"往往以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来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在社会变革中更强调自身的自由独立。  相似文献   

11.
试析英语“虚动词+事件宾语”结构霍曙霞1.“虚动词+事件宾语”结构及其修辞效果英语常用have,take,do,make,give等谓语动词引出描述主语的宾语,谓语部分的主要语义落在宾语上;汉译时,大部分谓语动词的语义不需译出。因此,这类动词被称为虚...  相似文献   

12.
在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时代中,人们对财富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逐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嬗变,形成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的属人性,把作为工具的财富理解为作为目的的财富,把对财富的占有意念化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以及对人性的复归。财富幻象主要表现为商品幻象、货币幻象、资本幻象、符号幻象等。"物化—异化—幻化"则是财富幻象生成的内在机制。财富幻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炼狱,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许锦云 《殷都学刊》2005,(4):104-106
语义问题是人们认识事物、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基本问题。墨家创造了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初步探讨了语义学基本问题。他们讨论了符号与指称关系,语词和语句的意义,注重对语义解释方法的提炼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词是由汉字、拼音字母、数字、英文四种符号系统构成的,具有凸显音响形象、运用隐喻转喻、跨认知域映射和事件概念化的认知特征,网络语词的语义识解策略主要是循音响形象求义、循认知域求义、循源事件求义。  相似文献   

15.
技术媒介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符号的文本化实践,也创构了“乐—图”互文的叙事新形态。罗兰·巴特对“图—文”关系的修辞定位为“乐—图”互文提供了身份参照,艺术史上乐、图共谋性的审美实践与知识生产为现代意义上的“乐—图”关系提供了经验形态。依据符号表意比重的差异,“图主乐从”与“乐主图从”成为“乐—图”互文实践的两种主要文本结构,其中两种符号释义指向的关联程度决定了这一结构模式的修辞属性。而“乐—图”互文对图像叙事感性特征的强化、视觉信息的弥合、图像符号的时空承接与转化以及预述机制的架构则代表了这一修辞意指的显性表征,它在佐证这一互文样式修辞身份的同时,对技术媒介治下当代艺术的释义实践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6.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7.
“到处”和“处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替换的方法对"到处"和"处处"进行区分,并指出二者在语义和语义搭配上的差异,以求对这两个总括类范围副词的语义作出更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名”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标记、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在《正名》中 ,荀子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具体探讨了命名的基本原则 ,提出并讨论了使用名称的原则与方法。因此 ,荀子的《正名》实质上是一篇系统论述语词符号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9.
周黎燕 《学术论坛》2006,11(4):176-179
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世界构筑了一个庞大、缜密、繁复的隐喻网络系统。隐喻,在沈从文的眼里,不仅仅是一种语词转换的修辞行为,更是用以传达人类理解世界、解剖生命符码的哲学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小说中的隐喻以语言的方式呼应着文学进入哲学的永恒诉求,在语义的转换之际“指引理性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从而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种颇具典范的文学型态。  相似文献   

20.
“裸~~”进入公共话语空间,不同程度地消褪了“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之“裸”.然而,人们并不介意“裸~~”类新语词中“裸”的本义的弱化或失落.相反,一些“无裸之裸”、“似裸之裸”仍在不断生成,它们进入话语交际,似乎没有遇到认知障碍.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数据库及《光明日报》、人民网、新浪网、百度为语料来源,解释近年高出现率和高生长性的“裸~~”.依次讨论:“裸”的语义转移、失落、泛化,及“裸”的语义修辞化建构的前提与空间、“裸~~”相关对应概念和认知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