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长华 《天府新论》2021,(3):封二-封三
2012年7月-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当地俗称“老官山”)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墓葬4座。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4座墓葬中,三号墓出土了1000余支医简和一具髹漆经脉人,这是四川省第一次发现简书,也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文献与文物。经研究证实,这些医简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仓公之医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到“太阳墓”遗址旅游的人不断增多,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加上盗墓者恶意发掘,使“太阳墓”这一曾经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遭受严重破坏,有关专家呼吁加大对“太阳墓”的保护。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古河道北岸的“太阳墓”遗址于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发现。古墓中间是由圆形木桩围成的墓穴,外围有若干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的7个同心圆,这些木桩同时形成以墓穴中心为端点的若干条射线,呈太阳光芒放射状。如此古墓共有数十座。经碳14测定,这些“太阳墓”已有大约38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4.
王宇 《阴山学刊》2014,(6):31-34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殷宪 《晋阳学刊》2008,(3):25-34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考,首次提出自平城直达定州进而南向中原的战略要道总称定州大道,而史书所载直道、莎泉道、灵丘道则是它的异名或分段修筑时使用的名称。从“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琳”的记述,对照同时期墓葬,特别是大同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官僚墓葬的形制,指出在北魏平城中后期,随着墓室的逐步扩大并向房室化、厅堂化发展,葬制也随之更多地再现着夙兴夜寐的现实生活。空旷的墓室替代了局促的棺椁,床榻、灰枕也给行将就木者以精神的慰藉。这种颇具生活意味的葬制可能与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以远的葬俗有关。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辽墓群中的五座墓葬进行发掘后,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木制家俱和特殊的葬制实属罕见。墓内保存有大面积的人物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有出行、散乐、茶道、蕃汉装束的侍吏和不同形象的彩绘天文图象等。宣化辽墓的发现,在辽代考古中是空前的,对辽代的考古和艺术研究是一次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考古》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刊载了一篇《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器物》的文章,其中有些考古发现与《易》学有关。但由于该文作者未从《易》学角度着眼,使一些在易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没有被识破其庐山真面。 笔者虽未亲见原物,但仅从该文的绘图与文字说明中就发现了几个绘有易图的器物,象这样的物证在考古发现中是少见的,益显其珍贵。 衢州市南宋墓的墓主是一位深通易学的儒官,名叫史绳祖。此墓正是史绳祖与继配杨氏的合葬墓。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下旬,衢州市王家公社瓜园大队社员挖地时发现了一座双穴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几件唐代的“告身”,如:“张无价告身”、“汜德达告身”:(均在新疆出土)以及“临川公主合身”(在陕西临川公主墓中出土)等,引起了人们对告身的注意,但多从考古角度加以阐述,以物论物。应该说,告身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机器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与官吏的任用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整个官吏制度,尤其是考选制度、俸禄制度以及官吏的“官”、“勋”、“爵”、“章服”等关系密切。舍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某些朝代授予某些人员的一种凭证。《辞海》简单地解释为“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  相似文献   

9.
熊家冢楚墓墓主身份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墓葬规模和规格来看,熊家冢墓应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一座楚王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楚王中,可以排除一部分楚王为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从人殉制度在先秦时期发展的历史来看,熊家冢墓主为春秋晚期楚昭王与楚惠王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从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材料与文献记载的内容所发生的诸多的关联性和耦合的现象来推测,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应是春秋晚期的楚昭王。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铜时代,特别是夏商时期近些年来考古发现的资料已很丰富,所以,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商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那一时期仍未被考古学完全证实。这个时期即所谓“大空”或“大缺口”,直至今日尚未被一处单纯的考古遗址所证实。因此,在我们对商代青铜器时期的认识中,它就算是最后的领域之一,对此,我们只能用假定、推理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元氏墓志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墓志,形成于北魏汉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墓主人的地位显赫,使得元氏墓志书、刻俱精,代表了北魏时期的书法水平,可与南朝书法相抗衡.元氏墓志在整个北朝书法中特色鲜明,与同一时期的造像记、摩崖等有较大区别,点画圆润,结构精整,用笔方圆兼施,其俊美秀逸的风格显然受到了二王行草用笔的影响.北魏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汉化政策,造就了元氏墓志在书法艺术、型制及文体方面新的成就,其书体风格在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大变革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书法艺术走向辉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王真保墓志,1972年3月出土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墓志拓片及墓葬情况,见《文物》1975年第6期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一文。王真保墓志的末尾署“大赵神平二年”的国号和年号,不见于文献记载;经秦、任二同志考证,认为属于北魏末年在秦、陇地区起义称帝的少数民族万俟丑奴。“神平二年”时当北魏考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我们以为这一推断是正确的。本文拟在秦、任二同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墓志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考求。纰谬处,望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南昌市海昏侯墓背景介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的墓主被确认为汉废帝刘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对研究中国汉代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乌盟凉城县崞县窑乡后德胜村附近的深山沟中,发现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墓中壁画内容繁富,色彩艳丽,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发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的墓葬都是极其秘密的,史称“秘葬”,是当今考古界苦苦寻觅的重要文物。这座秘葬墓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秘葬形式。特别是墓主人与家人在一起宴坎的“宴居图”壁画,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生活及其面貌特征和服饰。壁画所绘各种山水草木,神怪异兽以及野生动物,反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鲁东南地区以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临沂凤凰岭东周墓为代表的春秋时期殉人墓随葬青铜器组合与鲁南地区的滕州薛国故城1号、2号殉人墓、中原地区太原晋国赵卿墓随葬青铜器组合所做的比较研究,可见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与中原地区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差异性较大。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揭示出莒人及莒文化圈与周人及周文化未能形成像薛人与周人及周文化那样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自身特点相当明显。历史文献记载所反映出的莒、薛文化因素的特点与春秋时期鲁东南及鲁南地区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的考古发现能够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冯晖墓于1992年初因被盗而为世人所知,其壁画、彩绘浮雕、砖、墓志铭等件文物,皆稀世珍宝,既填补了五代考古空白,又补正了史缺。这是继前蜀王建墓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冯晖墓中的彩绘砖雕乐舞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77年,河南省博物馆文物队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在登封县告成镇附近的王城岗遗址,发现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墙基址(以下简称登封“小城堡”)。两年后,河南文物研究所在淮阳县平粮台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以下简称淮阳“龙山城”)。这是近几年来河南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其中,由于登封“小城堡”有人认为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系,在社会上引起了哄动。为了弄清这座城址的性质,曾于当年11月举行发掘现场讨论会。当时,绝大多数与会者,尤其是夏鼐等  相似文献   

18.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再次发现一座北周时期栗特人墓葬。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有围屏石榻或石椁的栗持人墓葬。出土围屏石榻一具刻图案精美,内容丰富。由墓志可知,墓主人名业,字元基,康居国王后裔,历任车骑大将军、大天主等职,卒于北周天和六年。墓志中的“康国”是汉魏隋唐时期昭武九姓胡国之一,都悉万斤,有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在栗特全境处于主导地位。志文中两次提到墓主任“大天主”之职,但史书中不见这一官职名称的记载。《北周书》中有“防主”、“副防尘”、“城主”、“军主”、“幢主”、“戍立”等官职。可以看出,“主”这类官职均为军旅的官职。志文中的“大天主”与此有何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楚灭越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三十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  相似文献   

20.
上海志丹苑水闸遗址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丹苑遗址是近年来上海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对古今地理位置的考察,专家认为它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水闸遗存,并可以确定是方志中记载的“赵浦闸”。至于水闸是建在吴淞江上,还是建在赵浦上,经对任仁发治水思想的分析,推测应是在吴淞江或其分水河上,而不是赵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