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族祭祀习俗与民族心理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心理是由众多的民族成员个体所构成的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它也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因此,民族心理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既具有其共性,又体现着个体性。民族心理的形成是个体聚合为群体的过程。这种聚合过程,受着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民族个体的身份特征加以分析不难发现,民族个体成员既是某一主权国家的公民,拥有"国家公民"的政治身份,也是某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单位,拥有"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比较而言,公民身份是所有民族个体都具有的共性身份,民族身份则是其个性身份;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往往要胜过民族身份,但强调其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其民族身份无关宏旨。鉴于民族个体双重身份之间的张力可能对民族国家政治发展构成威胁,协调民族个体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赋予具有差异公民身份的民族个体以差别权利,不失为协调民族个体双重身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黎丽 《青海社会科学》2005,(4):131-134,130
本文在探讨民族心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虽然分别反映在民族认识、情感、意志及民族能力、气质、性格方面,但一旦民族心理形成后,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比较客观,情感上比较接近,气质、性格相投,能力接近,表现在双方交往方面则是民族关系向着友好方向发展;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有偏见,情感上比较抵触,气质、性格相距甚远,价值趋向不一,那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就是民族关系向着隔阂、纠纷及冲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5.
利益与民族具有天然的联系,利益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利益是民族形成的驱动力,没有利益的因素,民族作为一种集团不可能产生;其次,利益推动着民族生活,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含有利益的内容.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反作用.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实现的工具;利益的实现是民族认同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民族心理与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又如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过一个描述社会结构的“五种成份公式”,这五种成份为:(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体现生产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谓明晰性与模糊性,对审美心理本身而言,是它固有的品格或特征;对审视这一心理结构的“旁观者”(他民族成员)来说,则是把握对象内涵与表现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民族审美心理的整体效应既是明晰的,可以捉摸的;又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线,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对象、条件为转移。它们是审美心理结构中多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的外化,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丰富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正> 具有两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生产力发展速度这么缓慢?从经济基础领域寻找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对生产力的影响. 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因素具有政治的、法律的等多个方面,以其整体的规定性对生产关系发生着作用。但是,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上层建筑的诸因素都有着自觉的和潜在的巨大影响,甚至于表现为一种更为内在的、无所不至的心理机制作用。所谓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传统  相似文献   

9.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藏民族的心理认同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和变化可塑性。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藏民族的心理认同。必须认识到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复杂性、作用的双重性,才能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妥善处理好藏区群众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回族文学与民族心理刍议伊言无论是把文学看作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还是把文学看作作家的记忆、志趣、感受和体验在语言文字中的自由表现,或是把文学看作人类个体之间进行精神交往的一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再创造过程,文学活动都可以视作一种心理现象,二...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交往中的个体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交往中的个体矛盾是指在不同的、个别民族成员之间,因涉及对方民族整体或民族特点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民族个体矛盾不同于民族矛盾,也不同于人际交往中的一般性矛盾,它具有直接性、突发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个体矛盾,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使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集中表现为犯罪组织形式的家族化、贩毒方式的网络化以及女性涉毒人员的大量增多。作为引发犯罪行为内在原因的犯罪心理,并非某一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形态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复合体,即为犯罪心理结构所驱动。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基础,因而对于犯罪心理的探讨,应将重点放在犯罪心理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的考察方面。本文归纳了新近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行为特征及毒品犯罪的现状,通过对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心理结构的动力性要素、特征性要素以及调节性要素的分析,提出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应采取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与民族心理关系初探张怀民民族心理是由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格、情感、爱好、风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总和。一般地说,民族心理为同一民族各个阶级所共有,它是一种最强烈、最广泛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共识与中国近现代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逻辑起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逻辑起点。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它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否则,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我认为,民族凝聚力就是民族内部形成文化共识而促使民族成员相互吸引、团结、统一的作用。文化共识及其作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它主要表现为在民族主体(民族成员)文化心理的观念层次上形成认同而产生对主体本身的作用。①由此,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文化共识是否形成和处于稳定状态是判断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否的根本标志,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发展的状况。这样,必须在界定民族凝聚力内涵的前提下,揭示民族文化共识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表征状况(内容的构成及其变化特点),才能真正弄清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因此,我们研究近现代民族凝聚力问题,就主要是揭示近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行为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认同特点,即民族文化共识形成的特点。我们知道,文化共识与文化一样不仅依赖于文化本身的传播功能而具有继承性,而且依赖于文化的实践性而具有创新性。因此,一般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随文化的发展而具有不同时期的文化共识,民族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著名的埃及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又说;“要在两个民族中进行比较,必须彼此文化程度相当,断不能拿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游牧民族相提并论。这种情形,有如以婴儿的思想和中年人的思想相提并论。”这些论述,为我们讨论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提供了钥匙。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审美心理的差异,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更多的因素在起作用。不看到这一点,那就很难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还会存在着差异。其次,对于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客观世界关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民族的全部客观过程,并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愈加色彩纷呈,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民族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民族关系的客观性质.人们在认识民族及民族关系过程中,形成了观念形态的民族关系,即民族关系定义,它与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作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民族定义形成的客观基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凝聚力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动能显然是与民族个体成员的素质和动能有关的,但更与该民族的凝聚力密切相连.稳固的、高强度的民族征聚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为现代化提供强劲的动力,促进现代化过程的有序进行.因此,巩固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必然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下,笔者就民族凝聚力与传统文化问题作些探讨.凝聚力指的是组织内各要素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一致程度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  相似文献   

19.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心理距离",它表现多样,主要来源于历史上的民族争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和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既对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内部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民族的深层次文往.所以,应对"民族心理距离"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20.
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是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把握和体验。不同的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社会角色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个体形成社会人的心理和实现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在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心理为个体心理所整合,内化为个体心理,另一方面某些个体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心理,使社会心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