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太祖朱元璋在得了天下之后,有感于历史上多次宦官乱政的教训,特地立了块铁牌在宫门口,上面铸了几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还规定,内臣不许识字,外臣不许和内臣有公文来往。然而,明朝的历史,最终被宫门口这块铁牌给嘲笑了。宦官乱政,在朱家皇帝们手上超过任何一个朝代,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成祖朱棣时代,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文化、军事就发展到鼎盛时期。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这个问题,发人深省。不管明朝亡  相似文献   

3.
黄波 《领导文萃》2013,(15):68-72
无法摆脱的幻灭感剖析朱元璋晚年心理,其中一个很突出的印象就是,随着年华渐老,这个不可一世的君王,居然产生了越来越浓重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个很显要的表现,就是他仿佛突然意识到了"帝力之微",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和虚弱,屡屡发出人生的悲鸣。这在向来信心满满,自起兵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登基后又以天纵之圣自居的朱元璋身上,是非常不寻常的。比如他铁腕反贪,重典治国,一度相信,只要帝国的政治机器按照他制定的轨  相似文献   

4.
河之洲     
太祖见陈友谅镂金床,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即命毁之。侍臣曰:“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太祖曰:“既富岂可骄?既贵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乎?其致亡也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同是评论陈友谅的镂金床,明太祖的话较之侍臣的话,说得更深刻、更透彻。“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言外之意似乎“既富而骄,既贵而侈”就不会取败了。朱元璋抓住侍臣之论的这种弱点,深入进行分析,指出“处富贵者,正…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6.
权力的奥秘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日凌晨三点,全国人民多年等待着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朱元璋崩殂。朱允炆登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朱  相似文献   

7.
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乃使温大雅复书日:“……”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相似文献   

8.
十年砍柴 《领导文萃》2005,(11):116-118
明洪武十五年,明朝发生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情,一个机灵的官员,从嗜血好杀的朱元璋刀下,居然苟全一条性命。《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丙申,录囚。上命御史袁凯送皇太子复讯,多有矜减。凯还报,上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曰:‘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上以凯老滑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这件事在《明史》中,亦有记载。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更是引用一些野史,将袁凯侥幸活命,写得很有趣。说到袁凯装疯,朱元璋认为疯子不怕痛,让人用锥子刺他的皮肤,袁凯强忍着,不喊痛。回家后,他用铁链锁住自己的脖子,疯言疯语。卸官回家后,…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11.
正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打击贪污腐败力度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在登基后不久便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抑制腐败问题。深层次分析,这些措施涉及法律制度、机构设置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是全方位的治贿策略,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一、抑制贪腐的指导性思想——重典治国与明刑弼教在诸多措施中,首先值得研究的是朱元璋的"吏治"思想,这是其一以贯之的指导性方略,在其综合化措施中具有全局性作用。总的看来,朱  相似文献   

12.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有着从乞丐登上皇位的人生经历。因早年久处社会底层,他对贪官污吏的横行无忌、违法作奸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登基之初即采用各种方法查处贪官、惩治奸吏,为反腐甚至不惜动用酷刑和特务组织。洪武三十年间,皇帝以近乎变态的手段来严惩腐败,本意是既要让犯罪官员承担高昂的犯罪成本,又规诫其他官员不要  相似文献   

13.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明史·海瑞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第5930页。  相似文献   

14.
夜读史书,看到《明史》中叙述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一些故事,颇受启迪。马皇后外号马大脚,因为曾与朱元璋同患难、共开国而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元璋称她为“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当时,马皇后随朱元璋同住军营,军中缺粮,她从养父家把烧饼揣在怀里带回给朱元璋吃,竟因烧饼热而烫伤皮肉;平日,她总是备干粮肉脯供给朱元璋,从未短缺,自己却常饥饿入眠;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天天打仗,她率领将士们的妻妾驻扎江宁(今南京),亲自缝纫衣服鞋袜,以供军需;陈友谅侵犯龙湾,朱元璋率兵抵抗,她又把钱财都拿出来犒赏战士。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  相似文献   

15.
胡长明 《领导文萃》2008,(21):61-66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6.
漫话典当     
典当 ,是抵押人以一定的财产为担保和抵押权人进行借贷的商业信用活动 ,也可以说是一种抵押的交易活动。按典当名称 ,又分为典、当、按、押、质、代六种。经营典当业的商号通称“当铺”。我国历代对“当铺”的称谓不同 ,有“质库”、“质肆”、“解库”、“长生库”等多种名称。“当铺”中规模较小而取利重者 ,称“押当铺” ,亦称“小押典”、“小押当”。在乡镇中 ,领用典当之款以作资本 ,押得物品再转于当铺者 ,称为“代当”。在旧中国 ,大型典当曾有典铺、当铺之分 ,前者不仅接受动产 ,还接受不动产作抵押品 ;后者只接受动产作抵押品。我…  相似文献   

17.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崇祯帝的悲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天灾人祸频传。当时的崇祯皇帝面对这种山崩地裂的局势,曾思有所作为,他为了摆脱阉党的控制,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人处死;并平反冤狱,革除弊政,天下事似有可为。但崇祯帝才能平庸,对臣下以重刑控驭,加上赏罚不分,凡事诿过臣下,甚至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臣僚人人自危,不思有功,但求无过。崇祯乃不得不再重用宦官,委以军事、财政等大权,朝政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18.
良吏多,能亲民,上下就和顺,政治就清明,这是汉唐之世治理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汉唐之世多良吏,他们是治世的能臣。所谓"能",不是指执法严苛、峻刻,而是指顺应民意,施政宽和。"治民所以便民",凡利民者行之,凡害民者去之,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受惠的百姓在良吏们离任后,仍感念不止,正如史书上写的,"所居民富,所去见思"。以理乱绳的耐心治理"乱民"汉宣帝时,勃海郡(辖境包括今天津  相似文献   

19.
东汉的13个皇帝,只有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人践祚,其他要不是弱冠登基,就是在襁褓孩提中拉来算数。而且除了最后一个禅位于曹丕的献帝享年54岁之外,其他没有一个活到40岁。桓帝去世时年36,灵帝34,也算得长寿。殇帝、少帝、冲帝、质帝都没有机会庆祝他们的10岁生辰。因此洛阳的政局,总是受宦官、女后和外戚的操纵。  相似文献   

20.
四两拨千斤     
在双方的对局中,要善于观察形势,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找到了,从容发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西汉初年,刘邦的军队被匈奴大军包围在白登山,欲退无路,欲战不能胜,形势十分危急。最后,陈平不费一兵一卒,只是“搞定”了一个女人,就巧妙地解了汉军之围。他是怎样解围的呢?情况是这样的。西汉初期,匈奴仍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刚刚做了皇帝不久的刘邦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师南下,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不想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匈奴兵的阵势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