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及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是指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在内的一切社会影响力.事实上只要有群体和组织生活的地方就必定产生权力现象.从国家与社会二元区分的角度可把存在于一个民族国家之中的权力区分为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两种类型.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权力是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是社会权力的保障,两者形质相同,存亡相依;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制衡关系.一种社会形态的有序运行过程本质上表现为一元的政治权力和多元社会权力的博弈和统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演进与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村外部权力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二元——一元——二元”阶段的演变,文章以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为视角,以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社会权力为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权力结构的这一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合理重塑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关键环节: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农民自治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及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权力的制衡。  相似文献   

3.
科层制与大学的二元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存的二元结构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显著特征,大学的学术层次越高,二元化的特征越明显.大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局限性,只有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实现大学内部权力结构优化,才能保证大学管理的高效、科学、民主.  相似文献   

4.
近代社会有着权力分化的理论土壤,理论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看法但没有被理论家、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在现实中也并未被人们发现和认可.在权力走向分化的过程中,伦理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作用,但近代社会前后,人们多时都在偷换二元权力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伦理作用实现统治目的,以至伦理一直在抽象层面发生着可有可无的作用,即使至行政伦理形成也一样.而当人们认识到权力二元分化的事实后,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伦理意蕴并理解行政伦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按照教学和科研发展规律,对行政权和学术权科学整合,形成新型二元权力分离、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高校运转效率.在实施中应注意:规范行政权力,确立学术权力,建立新型学术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力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是现代国家不可也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治权力合法性界定入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合法性理论的渊源,指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与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构成了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合法性是一种没有权力的权力.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必须注重执政合法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国家权力来源于社会,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了使国家权力不被少数人滥用,以社会制约国家权力十分必要。但在国家与社会一统化的阶级社会,阶级国家和国家权力被异化,社会屈从于政治国家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要实现社会制约国家权力,必须以社会力量的壮大以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为前提和基础。文章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的国家—社会分权结构以及发展社会组织等,是实现社会制约国家权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说,权力形态经历了个人权力、社会权力到国家权力的演变过程,通过权利这个基点对这个演变过程进行考察,社会权力的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就更加凸显。为了权利的实现,出现了个人权力的联合,即社会权力;为了共同体内全体人民权力的实现,出现了国家权力,即社会权力的特殊演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运行需要动力与秩序.管理既可产生间接动力,又可营造良好秩序.充分发挥权力性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有利于解决社会与组织良性运行的动力与秩序问题,并直接关涉管理的效能、管理过程的和谐和新的管理理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