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东亮 《江汉论坛》2012,(2):129-133
杨绛的《干校六记》和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在新时期以来关于干校的写作中是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堪称"干校文学"的双璧。两部文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往事的选择性叙述,呈现出"回忆诗学"的审美特征,在自我意识、写作姿态和文体风格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两部文本躬身自问的思想姿态和"温柔敦厚"的审美表达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政治场域中别具一格,其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吁求也可以视为在民主、理性等宏大叙事之外的另一种启蒙。  相似文献   

2.
谢锡文 《江汉论坛》2008,1(4):126-128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当众多的作家选择为历史车轮助力时,废名却以坚定的反进化论立场和反现代性叙事,铺展开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别样思考--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这种与主流话语相对峙的边缘性姿态,使废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排斥被贬抑的地位,然而废名的意义或许正在这种对峙性的姿态中,当他孤独而执着地关注着时变与永恒时,他为世人留下的"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也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闻故事化现象的出现,新闻故事写作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叙事也引起了新闻从业者及新闻研究者的重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没有相一致的地方?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哪些根本的分歧?新闻叙事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吸收文学叙事的优长?本文就此问题作了一系列尝试性分析,以期对当下新闻写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马学永  刘香 《东岳论丛》2022,(9):111-120+192
张炜的《你在高原》是“高原式”的创作,既体现为孤傲的写作姿态,也体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与“史诗性”的内容形态上。在道德叙事的具体路径上,作者以“流浪”为线索,让主人公在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幽暗的心间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海间进行精神的漫游,体现出极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从写作立场和写作内容来看,《你在高原》具有比较明确的公共伦理属性,体现出鲜明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也形成了“雅正”的文学规范,对当下小说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此欢乐童年》是奥威尔晚期写作的回忆性自传散文,这篇散文蕴含着作者强烈的反特权意识。论文通过分析他对学校教师鞭子教育的憎恶、对阶级差异和阶级特权的反感、对强者规则的挑战来透视奥威尔对权力的批判态度,从而认识到奥威尔的这种反特权意识与其后期的反集权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有助于理解奥威尔创作中的权力情结,以及贯穿奥威尔一生写作的有关权力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写作?》是法国哲学家,小说家萨特写作的理论文章,属于他的专著《什么是写作》中的一章。为萨特的最高写作纲领。文章主要从有关作者与读者、写作与阅读、美与审美的各对关系,阐明了个人写作活动的社会性和严肃性。他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论述,带有明显的思辩性质。 作者为什么要写作呢?萨特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他认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抉择”。这个抉择就是:任何人从事写作都不是为了自我。为什么呢?首先,写作完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鞋匠可以穿上他自己刚做得的鞋,如果这双鞋的尺码符合他的脚,建筑师可以住在他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然而作家却不能阅读他自己写下的东西”。作者能揭示或描写客观事物,却不能揭示自己创造的产品——文章或作品。一个写作者,不可能对他自己劳动的成果一作品表示相当的冷漠,认为它是与己无关的纯客观事物。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决定生产规则,衡量尺度和标  相似文献   

11.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迹;它是作者"为己的写作",充满密实堆积的典故,且有着中产阶级的立场,但它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一种政治知识分子写作;作者以"少布"情怀高唱"青春万岁",以"闷与狂"证明着"不老的心态",展现出一种革命青春型人格,却也存在着语言概念化自动化、叙事无故事少细节、抒情狂飙化高蹈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作为湖北籍的创新意识强烈、在全国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黑丰是出道较早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黑丰又是一名教师,《离家》以诗的形式向人们述说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唱出了世纪末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作为一名诗人,他是带着诗人的幻想、伤痛与忧愤离家的,时代酝酿了诗人的尴尬与漂泊。通过《离家》,诗人试图对自我在这个时代的痛苦挣扎作隐喻性的叙事,"旅人、血涌、断绝、破碎、酸水"等意象群隐含着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强有力的揭示。全诗体现出90年代"个人写作"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大江健三郎的反战小说《个人的体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能获得此殊荣的原因,就是通过简单的故事让人们反思战争带给日本的灾难和教训,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的写作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背景选择上独具匠心该书作者在写作背景上进行了精心选择,特意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广岛这个遭受了巨大战争劫难的城市之中。在二战期间,为了迫使日本  相似文献   

15.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12,(6):117-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曾作为一种对宏大叙事反拨的写作姿态和方式,风起云涌,如今却从喧嚣走向沉寂,面临着危机与困境;而宏大叙事在屡遭病诟中,也并没有解体。通过对"个人化写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和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认为,"个人化写作"与宏大叙事并非截然对立,在多元并存的文学时代,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写作境界。  相似文献   

16.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11):123-125
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以美国9.11事件作为历史背景,运用人物变形、历史事件并置、文本嵌套等后现代叙事技巧,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融合起来,表明作者通过小说叙事重述历史的反叙事批判立场.德里罗在小说中使用反叙事策略重新书写历史,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人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恐怖分子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美国的极权政治,展现了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7.
一、从神话传说看作者的创作心理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它却嵌镶在一个神话故事的框架中.虽然神话的分量不很多,却是完整的、贯彻始终的结构.即从补天被遗的石头故事开始,经过人世的一番磨砺,最后"石归山下",以结全部《石头记》. 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所亲见亲历的事敷衍而成小说,而他的写作主张又是"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为什么偏又引进了一些他自己也认为是荒唐无稽的仙幻的内容和情节呢?实在令人思索.  相似文献   

18.
《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涓生是故事积极的述说者,在他虔诚的忏悔之外,还存在另一个声音为自己辩解;子君则始终沉默在故事的背后,她丧失了对故事指示性的控制,处于消极、被动的尴尬境地;作者鲁迅的叙事态度无论是否与涓生的叙事态度保持一致,小说的叙事方式都客观地展现了人物灵魂的最深处。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在其哲学写作中,很少使用例子和故事,这是不是对他异性的一种缩减,从而与他对他异性的倡导背道而驰?因为故事或文学,比起哲学论述更加多义,更加他异,也更能表现道德两难问题。故事、叙事这一视角,提供了一条重新理解列维纳斯思想的路径,涉及其思想中“言说”与“所说”的关系,以及言说的“述行”等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对“故事”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在他的哲学论述中又可以发现某种隐含的“叙事”,以及后期对于这种“叙事”的刻意消解。通过对故事、寓言与现代寓言之间的辨析,可以发现一种列维纳斯哲学与卡夫卡式现代寓言以及《塔木德》解经之间共通的可能性。对于哲学与叙事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伦理地阅读列维纳斯”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9-260
<正>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年)所著的《黑暗之心》,其蓝本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主要讲述的是水手马洛给人们带来他在非洲冒险的故事。该部著作是叙事性框架的典型作品,然而从道德伦理角度展开对作品的研究,通过对作品叙事层次的伦理学解读,深入阐述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沉沦——光明与黑暗的关系。《黑暗之心》作品的叙事层次,首先是库兹的个人经历,其次是马洛对库兹追寻的历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