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兴起推着互联网金融加速革新.农业众筹作为互联网金 融在农业领域的一种实践创新,具有金融补充、产消合一、资源整合的理想功能,但其现实发 展受制于信任、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存在市场信任度不高、融资规模偏小、运行专业化不足等 问题.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信任和安全问题,故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嵌入有利 于化解农业众筹现实困厄、优化农业众筹运行流程.但在推进“区块链+农业众筹”融合创 新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相关法律风险等.因此,对 其加强法治监管势在必行,在法治监管进路上,建议引入“监管沙盒”,平衡创新激励与法律 规制;强化功能性监管,兼顾平台管理和业务监督;采用区块链节点监管,协同规则治理和技 术自治.  相似文献   

2.
当前,区块链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其在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基于2016—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区块链信息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块链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发现:公司披露区块链信息显著提高了股价崩盘风险,支持了区块链信息披露的概念炒作假说。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公司或管理层出于资源获取和个人私利等动机操纵区块链信息披露,降低了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了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涉足区块链产生的股价崩盘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国有公司和非高科技公司;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内部治理效率会有效抑制公司涉足区块链所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因此,应该警惕区块链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通过优化内外部治理机制保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区块链技术与电子证据的结合是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化应用又一创新,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认可了区块链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区块链电子证据产生的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补足电子证据一些先天性弱点,但不论从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认定还是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不予采纳的理由,区块链电子证据的优势并不明确。过分的推崇工具的先进性而忽略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无益于法律与技术的相互结合。区块链电子证据存证作为一种法律工具,应当理性回归其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区块链作为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和关键技术,不仅能为营商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营商治理上也有助于推动信任模式与管理机制的重构与优化。在区块链赋能的技术诠释与功能识别基础上,从区块链多中心属性促进营商政务环境的秩序重构、共享属性促进营商政务环境的理性进化、信用属性实现营商政务环境的法治规范以及数据整合属性推动营商政务环境的治理协同等四个方面,阐释和梳理区块链在营商政务环境建设中的先导性价值,明确区块链在营商政务环境中的场景建构逻辑,即内外协调一致的底层逻辑、资源利用的效率逻辑和风险控制的监管逻辑。从理念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提出达成跨层级的区块链共识性意见、建立多元参与的区块链合作治理机制、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的速率演进、释放区块链赋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创新供给等区块链赋能营商政务环境的可行进路,以期推动政府角色和职能在营商政务环境中的转变,促进营商治理结构扁平化改革,提升营商政务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依然存在治理主体的角色模糊、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区块链与社区治理创新理念有着高度的耦合性,把区块链思维引入城市社区治理,有助于破解信任困境、凝聚社区共识、推进共享共治,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区块链赋能社区治理,必须发挥政策优势,完善区块链治理架构。“链上社区”凝聚共识,推进城市社区善治;智“链”百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增信助力筑“心桥”,增强社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区块链技术的载体和应用产物,ICO在发挥现代商业拉动经济模式转变的同时也滋生许多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传统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采取“一刀切”式的限制立场,这将导致传统刑法理论和法条规则与新型网络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张。面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传统刑法的理论和立法在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ICO行为法律属性的解读、ICO与其他犯罪行为的分界等方面都未加以明确。中国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行为的刑法创新规制宜进一步突出对“募集对象”的规制路径;以非法经营罪作为刑法规制ICO行为的兜底条款;并结合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形分别进行刑法认定,以完善ICO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7.
司法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任机制,在推进诉源治理、提升审判效率、实现司法便民、深化司法公开、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已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司法区块链作为智慧司法的重要环节,必须秉承传统司法的人文底蕴,坚守司法的本质属性,以实现数字正义为建设目标。从应用价值、建设目标、必要性三个维度,可对司法区块链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检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例如,系统安全风险,可能造成新的诉讼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建设”“建用脱节”,部分应用场景不利于权利保障,与司法被动中立的属性存在一定冲突,部分应用可为其他信任机制所替代,等。唯有坚持去中心、开放式的架构设计,以人的权利保护为中心,规范限制司法区块链的多维应用,形成司法区块链与其他信任机制之间的良性协同,方可最终实现司法区块链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司法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任机制,在推进诉源治理、提升审判效率、实现司法便民、深化司法公开、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已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司法区块链作为智慧司法的重要环节,必须秉承传统司法的人文底蕴,坚守司法的本质属性,以实现数字正义为建设目标。从应用价值、建设目标、必要性三个维度,可对司法区块链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检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例如,系统安全风险,可能造成新的诉讼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建设”“建用脱节”,部分应用场景不利于权利保障,与司法被动中立的属性存在一定冲突,部分应用可为其他信任机制所替代,等。唯有坚持去中心、开放式的架构设计,以人的权利保护为中心,规范限制司法区块链的多维应用,形成司法区块链与其他信任机制之间的良性协同,方可最终实现司法区块链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各种外源融资模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财政补贴重“面”略“点”、信贷融资结构欠佳、股权融资过于集中、商业信用融资“断链”“短链”。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股权融资变量却与被解释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他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不相关。基于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的优化要以创新改革财税支持模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以区块链技术嵌入信息平台,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以股权激励促进研发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技术链创新发展反哺产业链,加固产业链韧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字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态结合的新产物,对初创企业的融资行为和技术创新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2—2021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和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创业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和讨论了数字金融对初创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初创企业的激进式创新,抑制了渐进式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初创企业金融化,拉动了激进式创新,挤占了渐进式创新。进一步考虑初创企业外部环境后发现:初创企业所处行业的高科技密集度加强了金融化对激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但对金融化与渐进式创新的关系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则弱化了金融化对初创企业激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和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区块链英语是近两年一个日益流行的ESP领域,根据不同的读者群表现为不同的专业程度。专业程度高的区块链文本具有知识复杂、语言风格严谨的特点,科普翻译者应当思考如何将晦涩的区块链知识处理成读者乐于接受的科学内容。在总结翻译实践经验后发现,采用变译策略可使译文更符合新媒体语言“通俗易懂”的要求。结合现代科普的几大目的“寓趣于理”“贴近读者”“概念形象化”“降低专业难度”和“与读者对话”分析,具体可采取增译、减译、译写等变译手段,来打造出更具趣味性、更易于理解的新媒体科普译文。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型城镇化拆迁安置区占地面积广、居住人口密集、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江苏靖江新桥镇创设了“365”模式。实地调研发现,该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对居民进行计分化、网格化、奖励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居民参与度低,公共意识淡薄等问题,并借助区块链理念完成了信息流向资金流的转化,保障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拆迁安置区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365”模式是将区块链理念应用于拆迁安置区治理的成功实践,有效解决了拆迁安置区治理中的基本矛盾,给全国相似拆迁安置区的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双链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运行机制,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经营。农户参与后生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农作日效益显著提高。农户参与先是在少数最初采纳者取得实效后逐步增多的,这是直接参与型,在基地打工的为间接参与型。农户决策模式有求变创新型、利益优先型和跟风随大流型。农户决策机制的着眼点集中在多赚钱、有指导、代垫本和包销售等几方面。影响农户决策的因素很多,公司的运行绩效和服务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城市基层民主的形式是“居民委员会”,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实践的创新,“城市社区”延伸和取代了“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即城市社区从“法律上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建设的政府领导——政府领导与居民自治的双重属性”的变化,推导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的法律地位可能的两个趋向,即社区自治的归位和政府领导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型,区块链技术进入了规模应用阶段,对区块链进行立法规制成为法律体系新一轮更新的重点。对区块链的规制可分为区块链关联法与区块链专门法两部分。一方面,这一规制延续了既有网络法体系,体现为既有法律框架中各部门法通过个案形成对区块链进行规制的个别法律规范,新的区块链专门立法受既有网络法上位规范和立法原则的约束。另一方面,区块链可以保障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辅助法律实施,其应用中潜在的多重风险与挑战决定了相关立法规制必然要突破既有法律框架。区块链立法规制中尤为典型地体现出网络法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两种进路具体展开,对应于哈特所分类的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  相似文献   

16.
多渠道零售能产生“顾客锁定”效应,但该效应往往由于顾客对多渠道零售系统的采纳意愿低而不明显.文章探讨了影响顾客采纳多渠道零售系统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网络购物经验不同的顾客之间的差异.通过建立多渠道零售系统的采纳意愿模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438个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四个维度(省钱、便利、探索、娱乐)对多渠道零售系统采纳意愿的影响和网络购物经验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感知价值能通过多渠道零售系统使用态度显著影响顾客对该系统的采纳意愿;网络购物经验显著调节“省钱”与“探索”对多渠道零售系统使用态度的影响,而对“便利”“娱乐”与多渠道零售系统使用态度的关系未起到显著调节作用.零售商可采取措施强化顾客对“省钱”“探索”“便利”“娱乐”的感知,从而促进顾客对多渠道零售系统的采纳.  相似文献   

17.
区块链应用于普惠金融领域创新的实质驱动力究竟因何而生,是研究普惠金融实现中区块链相关法律问题的前置命题。由金融投资者的利益追求转向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在投资者驱动金融创新领域内并非一种新现象,只是该需求经常容易被忽视。通过指明金融创新现象背后的成因与逻辑关联,对于进一步充分合理运用区块链,实现普惠金融、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分析区块链普惠金融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框架。  相似文献   

18.
区块链技术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为了探明在区块链技术和思维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机制与模式,以厘清当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局限为基础,结合对区块链技术特征的分析,探索区块链技术对构建透明高效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并根据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得出区块链技术可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权益确认与物流证明、支付清算、数字票据管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未来竞争的关键,“双循环”与创新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将“双循环”和创新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厘清“双循环”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双循环”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创新如何促进“双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双循环”需要构建多层次创新系统、打造全要素创新类型、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作为支撑。从“双循环”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市场竞争、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市场整合推动创新,国际循环通过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从创新促进“双循环”的角度来看,创新通过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稳链强链补链促进国际循环。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同时坚持以创新持续赋能“双循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农业产业链的“卡脖子”现象、供需脱节和利益分配不均、农产品全流程追溯困难等问题,在梳理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和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结构、安全防篡改、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可验证、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构建农业产业链双循环格局并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在属性和结构上具备耦合性;第二,以公平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基础,通过多主体协作模式打造畅通的产业链内循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第三,以可验证可溯源的信任共享机制为核心,建立农产品全流程溯源体系,包括农产品溯源内部联盟链和外部联盟链,实现产业链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