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区位于民族走廊地带,是多元文化接触区域,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各大教派并存,并与苯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谐相处的局面.康区还保留有其他藏区消失的宗教派别,为其他藏区少有.以往的研究中,宗教学者运用历史方法,重点研究康区宗教传播史.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康区宗教及其与族群、社会研究的成果不多.今后可在康区多元宗教与地方历史、族群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体系的整体关联、宗教与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中,挖掘多元宗教在康区社会历史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呈现的多重维度和象征意义,探讨多元宗教与社会秩序互动变迁的动力和过程,进而丰富康区宗教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康区,既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历史地理区域之一,也是当今藏族三大方言区之一。它是与其它藏区有着紧密有机联系但又独具特点的藏区重要组成部分。康区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它藏区的特点,除了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条件所决定外,同时也与康区藏族的来源及形成历史有密切关系。正确认识康区藏族的这些历史特点,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康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拟对康区藏族的形成历史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3.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新龙藏区居民普遍信仰本教和藏传佛教。传入新龙藏区境内的主要藏传佛教教派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现在新龙藏区的婚姻嫁娶以自由婚姻为主,择日而隆重嫁娶。也有不少人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婚嫁。新龙藏区的丧葬有塔葬、天葬、火葬、土葬、水葬五种形式。葬法有一定的等级界限,塔葬只限于著名的活佛和喇嘛,而一般平民主要是土葬、水葬、天葬。  相似文献   

6.
西藏政治文明建设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一建设进程必然会受到作为西藏社会主要宗教信仰的藏传佛教的影响.从正向作用来看,藏传佛教上层人士是西藏社会政治领导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藏传佛教的教化思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藏传佛教组织对社会秩序有稳定作用;藏传佛教的信仰活动对社会情绪有宣泄与抚慰作用;藏传佛教的信众更乐于社会安定;活佛转世制度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但是,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历史影响、部分信众与国外达赖集团的联系以及佛教出世思想对现实世界的疏离等,也会导致它与西藏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反向作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一书系统性地对藏区的宗教、文化和生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和生态的多方面影响,注重藏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视从宽角度、多层次审视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期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使藏族地区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以其内容广泛的信仰、知识与价值体系和历史上形成的政教合一等体制,影响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逐渐内化为藏族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在当代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心理的影响依旧十分强大,并进而影响着藏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利美”,也称“利美运动”,是19世纪兴起于康区的由藏传佛教著名学者降央钦则旺波、贡珠云丹嘉措等倡导和发起的一场宗教文化复兴运动。“利美运动”虽然是藏传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展开的一次互动、调和与对话,但它以开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促进了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对话。本文通过对“利美运动”的历史追踪与文化分析,对这一运动蕴含的丰富学术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提出了摒弃宗派偏见,在沟通与对话中建构中华宗教文化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信仰在老年信徒社会支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突发地震灾害后宗教的支持功能的变化.调查表明,四川藏区藏传佛教老年信徒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有:家庭成员、亲戚、邻居、寺庙神职人员、地方政府等.不同的支持来源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支持又在不同层面上调节着藏传佛教老年信徒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宗教信仰对老年信徒来说仍然提供着常态生活中的归属、慰藉以及危机状态下的心理补偿功能.但在宗教世俗化、行为理性化的背景下,宗教对于老年信徒的支持在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推进四川藏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文化,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但开发相对滞后的四川康北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及滞后原因,提出科学推进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藏区的复兴与青海丹斗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发祥地。经“三贤哲”、喇钦·公巴饶赛等佛教大师的不懈努力,在这里招徒建寺,积极传法,为多康地区培养了众多的佛教僧徒,并逐渐形成了佛教复兴与传播的中心,进而又为卫藏地区培养了佛教复兴骨干力量,从而带动了佛教卫藏乃至整个藏区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俄巴是藏族地区民间的宗教师,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他们既成家继嗣,又专营宗教,可谓"兼职宗教师"。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探讨了俄巴群体的特征、培养和传承方式、活动场所、宗教仪式及其社会影响等。作者认为俄巴最能体现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特征,他们不仅是佛教民间化和本土化的典型个案,也是藏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近代康区陕商在汉藏互动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代初期以来,陕商始终在康区汉藏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不仅在于陕商善于把握商机,构建起层级式的商贸网络,扩大与藏区社会的商贸接触面,还在于陕商重视文化与社会交往在汉藏族际贸易中的作用,通过尊重、效仿藏民生活方式和频繁的社会接触与互动,推动贸易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陕商扮演着向康区传播汉文化与吸纳藏文化因素的双重角色,客观上推动了康区汉藏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5.
试论卓尼大寺在安多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尼大寺是安多藏区一个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在推动、引领安多藏区文化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卓尼大寺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着安多藏区的寺院教育,还影响着安多社会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规模庞大,寺内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完善,成为格鲁派的势力中心,在藏区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模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维护藏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与蒙古族的民间宗教相结合 ,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腾格里神 (天神 )崇拜、灵魂观念或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火神崇拜、山神以及“敖包”崇拜等 ,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 ,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被佛教化  相似文献   

19.
藏区社会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空间样态,且信仰社群的分布多与寺庙形成一定的聚落,因此,寺庙的社区类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宗教社会特质具有重要性.按照在全国五大藏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划分了藏传佛教寺庙分布的4种典型社区样态,说明其分类依据并描述了4种不同地理类型的社群及其信仰生活的环境概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类型、社群分布、宗教虔信度及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定位之间的联系,以期为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提供一个宗教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藏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藏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藏区自然环境脆弱、以高寒农牧业产品为主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深刻的现实,鼓励和调动当地人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以藏区实际为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区特点的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