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村反贫困中,我国经历了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再到攻坚扶贫、精准扶贫的政策变迁。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验包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领导与社会动员相结合、普遍帮扶与重点攻坚相结合、宏观规划与配套措施相结合。进入新时代,应当充分认识贫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全新的理念和举措对农村贫困进行精细化治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农村扶贫工作中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赵泽虎  杨满仁 《理论界》2007,(11):30-32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增大;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文化贫困共存;脱贫难度加大,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等特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贫困问题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制度或国家政策的政治性干预、社区贫困文化的再生产、教育的实践逻辑等构成了农村贫困的根源,而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经济危机、土地制度与政策调整、过分的财政依赖和现代化的意外后果带来了农村贫困的再生产.事实发现,重视穷人的主体性参与、增加和完善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国家强制性干预发展的逻辑和未来战略的重新定位等能有效应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和贫困问题的加剧使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养老贫困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要负担主导作用,但是单独靠政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以合作治理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基础,寻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市场、个人等社会力量合作,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救助网络体系,可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区域贫困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兰州学刊》2004,(1):114-115
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区域反贫困的过程。甘肃农村贫困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贫困特征 ,使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成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区域贫困的特点、区域贫困的原因后 ,提出了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对策 ,主张通过树立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和小流域治理 ,发展旅游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途径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区域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在中国3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不管哪个朝代,只要农民稳定,国家也就稳定。农民的饥荒与战乱、贫困与起义,成为中国历代历朝所面临的问题。到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开始萌动,国家的政治系于农村,系于农民,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农民领袖和资产阶级政治家,对于解决农民问...  相似文献   

7.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德元 《人文杂志》2002,(1):150-155
农村垄断的市场结构、残缺的土地产权、公共产品对农民的排斥和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 ,造成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 ,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必须从变革现行的农村经济制度入手 ,开展“制度扶贫”。  相似文献   

8.
农民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现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新特点,原本的开放式扶贫已经不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其独特的优势,是解决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不仅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而且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需要,还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抓手。然而,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识别难、相对贫困群体持续增收难、精神贫困问题较突出和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等现实问题。新发展阶段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问题出发,制定适宜的相对贫困标准,提供相对贫困群体可持续发展保障,提升相对贫困群体内在动力,切实建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中国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大扶贫"格局开始形成,但贫困问题面临新的特征:贫困问题已经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为主转变为相对贫困为主,长期性贫困为主转变为短时性贫困为主,因病致贫和因灾返贫人口成为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世纪传统的反贫困战略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农村贫困新特征,建议要对中国反贫困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