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这是在当代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标点手段,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其特点在于: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偏离语法规范,最大限度地在诗歌中少用标点符号,最有效地利用诗歌出现的极为有限的标点符号来实现作者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2.
书面语言的语气停顿是书面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从表达者和阅读者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需要。因此,作为对书面语言语气停顿标示的标点符号就成为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从书面语言的历史演进轨迹的角度,论述了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精确表达的必然选择,认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是“准文字”,指出了标点符号在修辞方面的文字功力。认为标点符号具有组织构造语言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则,标点符号特别是点号的正确点断对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表达具有语法学意义。从语法学的角度解读了点号的层级关系。指出恰到好处地使用标点符号应该是编辑出版领域工作人员的业务修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论《三寸金莲》的标点手法曹石珠中篇小说《三寸金莲》不仅在内容上别具特色,而且在超常运用标点符号方面机抒独出,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用。本文就该作品超常运用标点符号谈一点看法。一《三寸金莲》超常运用标点符号的突出特点是,匠心独运地运用标点符号的相对零形式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诗歌的韵律格式,词汇和标点符号特点以及修辞三个层面来分析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代表作"Richard Cory"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标点修辞的隐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点符号在修辞作用上具有隐含性,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说标点修辞没有什么特殊的显性标志。即使是修辞作用很强的某个标点,如果仅仅把它当作古代的“句读”一样看待,也未必就会妨碍句子基本思想的交流。不然,古代诸多文不加点的作品,何以至今读起来还津津有味呢?这就是说,标点修辞  相似文献   

6.
修辞虽然属于符号形式层面,但是它深刻影响到意义的表达.网络公共事件中的修辞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修辞,而非文艺修辞,因而其表达主体始终推动着修辞行为的展开,并根据各自的不同意图选择修辞策略,进行符号建构.当事人的修辞意图是利益取向的,网民试图通过狂欢实现对话意图,国家和媒体所表达的则是具有合法性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宏观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7.
修辞研究要关注社会 ,关注社会人 ,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 ;擅长于介入的修辞应建构修辞研究新的话语系统 ;修辞研究应该是智慧的研究 ;修辞研究应该涉及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修辞哲学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批判传统修辞学专注于表达形式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修辞的本体性质作出新的阐释,并从修辞的表达内容、修辞的认识特点和修辞的建构行为三个层次构想了修辞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鲁迅如何通过该作品描绘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阿Q个性特点分析等。本文关注的重点有二:其一,借助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叙事"、"叙述者"概念,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功能及参与叙事程度,阐述鲁迅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确立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其二,本文依据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读者建构理论,探讨处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述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论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修辞交流,以实现对该作品叙事策略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修辞形态繁复,喜用多种特殊修辞,并将其放置于阶级关系体系中完成修辞的言说功能。通过特殊修辞,给对立阶级以足够的强词夺理的话语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强力揭示他们被社会淘汰的不可更改的历史命数。《共产党宣言》 的结构形态是全景敞视主义的,共产党人观察他者的视角是全知全能的,这可从共时性全景敞视和历时性全景敞视两个维度加以解释,它映射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体验、精神结构和思维方式。《共产党宣言》的言语形态是压制性的,共产党人和他者建构的是对话关系,而不是对等关系。它把话语权力变成一种民主的、节制的、自律的权力运用,但其言说本质是封闭的、完成的。它看似在多声共语中建构协商的机制,实则在开阔的话语空间里强力达成话语的论定性和权威性,以此承担意识形态统摄和政治纲领化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群 《江淮论坛》2012,(4):172-176,171
结构性夸张构式参与语篇生成,是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的修辞元素,控制着语篇叙述路向,使之定型为特定样态。其下位类型封闭性夸张构式与开放性夸张构式都起到支撑语篇结构.影响语篇生成全过程的作用。因为母题链的参与,情节单元多寡不定,叙述长度增加等因素影响,结构性夸张构式与词汇、句子层面的夸张有很大不同,更多地表现为修辞诗学层面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七一庆典”表征之维的符号修辞结构,以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空间符码的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音声体系,组构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非表征之维的具身实践,以代表性和全民性相统一的主体参与、程序性和叙事性互构的过程情节、具身性和沉浸性集聚的身体姿态,进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统合表征与非表征双维共振的修辞功能,以叙述性、调节性、表意性话语的运用,在情感、精神、价值空间的仪式展演中强化“五个认同”。  相似文献   

13.
徐书墨 《理论界》2006,(1):80-81
本文从修辞的定义与功能入手,提出修辞的逻辑论证功能,并从西方古典修辞理论和中国传统修辞理论的角度对修辞的逻辑论证功能进行考据。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工具论》以演讲术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修辞式推论的证明方法;先秦各家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中也体现出他们鲜明的修辞理论。这两方面都证明了修辞具有逻辑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14.
已有学者认识到: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喻,含有认知和思想成分、它积极地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如果说比喻具有认知的思维功能,这究竟是怎样体现的?如何把"比喻具有认知功能、参与到思想过程当中"落到实处,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下,本文欲略人所详,而详人所略,即在目前学者提出了问题、但未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比喻延伸,是一种思想修辞,或者说是思想修辞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又可细分为显性比喻延伸与隐性比喻延伸。作为一种思想修辞格,比喻延伸具有创新价值,它在范式转换的创新思维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5.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它具有较为系统的修辞理论形态,为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修辞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思想资料。本文从修辞原则,字、句、篇、章的修辞,以及修辞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当前文章写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论述了刘勰修辞理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理论探索和实证应用两方面对15年的国内外有关认知修辞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爬梳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的认知属性、认知修辞框架的建构、特定修辞格或语言现象的解读几方面展开。认知修辞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上还有发展空间,可以将"修辞"的两种属性合二为一,扩大其研究单位,探索综合性、普适性的研究框架,引入实证性方法,重视从话语接收方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启光 《学术研究》2000,(6):124-128
汉语短语是汉语句子修辞的重要“板块”。本文认为,今后不仅有必要深入汉语短语的静态研究,以进一步弄清汉语句子构建的真实面貌,而且有必要开拓汉语短语的动态研究,以把握汉语句子修辞建构的又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新闻标题制作中已有研究理论和观点,分析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新闻标题制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通过具体实例,研究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包括修辞、熟语、标点符号等方法,最终探讨如何制作出能够入眼入心、富于审美意念及情境美感的优秀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20.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事件现场报道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的转型,即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像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即使在Web2.0时代也富有某种"革命"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