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回忆鲁迅生平的文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趣事,值得玩味,不妨简记如下: 一九二八年一、二月间,鲁迅先生寓居上海,终日忙于著述,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战斗。但此时在杭州的青年学生中却盛传鲁迅到了杭州的消息,还有人说亲眼看到鲁迅先生在杭州孤山苏曼殊坟前题了诗句。鲁迅知道此事就写信让许钦文、川岛调查一下。想不到真的在西湖畔的一个小学找到了这位“鲁迅”。这位“鲁迅”也姓周,是小学教员,听说有客慕名来访,  相似文献   

2.
张显凤的《母亲的缺席与隐秘的伤痛》称《朝花夕拾》中衍太太扮演了少年鲁迅的"母亲"兼"情人"角色,这个观点是断章取义,不能成立的。母亲在鲁迅的回忆中一直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并对少年鲁迅产生重大影响,鲁迅也没在小说中表达怨恨母亲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尊敬的日本友人增田涉于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了。一九七六年八月,即鲁迅逝世四十周年前夕,新华社记者从东京发出一则电讯:《增田涉回忆鲁迅》。在这篇洋溢着中日人民友情的报道里,增田对鲁迅的深情怀念,对中日人民反霸、友好事业的坚定立场,至为感人。鲁迅和增田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史上难以忘却的一页。回忆他们之间的友好情谊,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反霸、友好事业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萧军、萧红友谊深厚,双方互通书信有50多封。关于鲁迅与萧军、萧红来往信件总数,1946年许广平编辑出版的《鲁迅书简》统计为54封,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年版《鲁迅全集》统计为53封。以上两种统计,萧军本人的回忆和著作与相关文献说法不一,但都没有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核对相关资料,本文确认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统计的误差出在许广平、王仰晨对1935年3月底到4月初鲁迅致萧军的三封信的统计上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来,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可以有53封、54封、55封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巴金以作家的身份,以后辈和学生的心情,以回忆和鲁迅的交往为中心,以亲身感受为基础,认为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赞同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赞扬鲁迅的硬骨头、爱憎分明和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肯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金的鲁迅观有三个特点:鲁迅“他的杂感也是光芒万丈的”;“跟先生来往的许多青年在先生身上也产生了好的影响”;揭露鲁迅死后被歪曲、利用的严重现象。可惜,巴金未曾予以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6.
林雪芬 《南方论刊》2008,(12):84-85,83
经历了人生的辗转和创痛,社戏对于鲁迅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异于儒家道统的文化因素以其狂欢姿态给他提供了新的生命状态的可能。和现实的惨淡喧嚣不同,回忆中的社戏具有久远迷人的温暖,是鲁迅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的基调,是一般的回忆抒情,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这个问题,关系到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评价,关系到对鲁迅那个时期的生活、思想、战斗的理解和评价,很有必要弄清楚。联系鲁迅所处的时代,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战斗风格来看,尽管它是以回忆作为素材的,但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于现实战斗的需要,以战斗为目的的。这就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的驿站,他只记住了两个,除了一个日暮里之外,“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据许寿裳在《〈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中回忆:鲁迅“有一次,从仙台回东京,为的要去瞻仰明末大儒朱舜水的遗迹,忽然中途在水户下车了。鲁迅说水户是“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其实不确;水户的朱舜水遗迹为何,许寿裳也未言明。据朱舜水的日本弟子安积觉所撰《明故征君文恭先生碑阴》一文的记载,朱舜水是死在“江户驹笼之第”。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东京第一高  相似文献   

9.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全国文化界,特别是文艺界都积极进行各种纪念活动。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和上海地下文化活动时期,都间接地和鲁迅先生有某些联系。在解放后五十年代,我曾应严文井同志的约稿,写了一篇简短的纪念文章。值此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又写了这篇既是纪念又是回忆鲁迅先生的短文以表示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忆念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波艇》是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底支持和帮助厦门大学学生组织文学团体泱泱社所办的一个文艺刊物。因年久失传,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极少,因此有些回忆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文章,甚至当年泱泱社的成员所写的回忆文章,写作时因未见留存的《波艇》实物,在谈到《波艇》时也难免有欠缺或失实之处。现将《波艇》作一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这是胡风同志在狱中,由监狱当局所转要他写的有关鲁迅先生葬仪的材料,所以多半以回忆事实为主。他早些年也写过这类材料,不过我们没能留下底稿,无法核对,但经我们两人共同回忆,基本上是无大差错的。这不是一篇回忆文章,所以许多沉痛哀悼之辞和文艺性的描述等都尽量减少。但仍有一些议论和感想,抄录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广州的经历成为鲁迅生命中不容忽略的一段体验与回忆,同样对其革命思想的流变也不无助益。当鲁迅身处广州时,他有其独特的观察体验方式,也有其敏锐的批判和沉思视野。一方面,他能够输出其锐利的观点,点评广州,另一方面,他又可以冷静自省,通过内倾来思索自我的认知水平。广州是鲁迅进化论轰毁的场域,也复杂的呈现出鲁迅对国民政府的彻底绝望,但同时,这并非是鲁迅革命思想的飞跃,乃至走向共产主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是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鲁迅强大的创作动力,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F0004-F0004
本书以充足的史料详尽描述了鲁迅生前与十余位中国现代知名女作家的交往事迹,包括许广平、冰心、丁玲、陈学昭、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谢冰莹、白薇、杨之华、草明、萧红等。该书立足于鲁迅日记、书信,以及女作家们的相关回忆。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鲁迅与女作家们交往的全过程,再现了女作家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水平、政治立场而产生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鲁迅印象”,凸显了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卓越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许多位老师之中,章太炎是其中最为鲁迅所尊敬的一人。鲁迅在逝世之前不久,还提到了他,并作了深刻的评价,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道:“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版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  相似文献   

16.
回忆与断想     
《社会科学》的编辑同志向我约稿,说是和鲁迅先生生前见过面,通过信,有过交往的人,如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要求我给他们的刊物写一点纪念的文章。是的,我和鲁迅先生生前,的确见过面,通过信;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后这四十多年中,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写过纪念的文章,虽然这些东西毕竟都是很粗浅的。不过,在这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伟大日子里,我还得尽自己的可能写一点有关鲁迅先生的回忆与断想。  相似文献   

17.
周建人同志在百忙中写了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我们阅读鲁迅作品和研究鲁迅生平创作,都有极大帮助和启迪,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文学史料。但其中有个别观点似乎欠妥。如《鲁迅回忆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中有关鲁迅与瞿秋白的关系的论述即为一例。现就此问题略抒己见。《鲁迅回忆录》在谈到鲁迅与瞿秋白关系时写道:“鲁迅认为那些口头上说得漂亮、实际上并不实行的空头理论家是‘毫不足靠’的。他对……瞿秋白看法就是一个例子。……后来鲁迅在编《海上述林》时,只收瞿秋白的翻译,而不选他的文章,这就证明马克思主义者鲁迅对瞿秋白是有所保留的。”这里,周建人同志认为,鲁迅觉得瞿秋白“毫不足靠”,对瞿秋白“有所保留”,主要  相似文献   

18.
鲁迅晚年的回忆散文创作,作为鲁迅生命最后的辉煌,社会压迫、精神孤独及重病缠身给予其强大创作动力。同时,准确全面的知人论世、缱绻的师友深情、孤绝的复仇姿态又构成了这些作品深邃的人文内涵。而炉火纯青的表达方式,深沉悲怆的美学风格,精粹生动的语言魅力构成了这些散文醇美精湛的艺术特色。对于这些散文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深入鲁迅晚年的艺术世界打开探索之门,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朝花夕拾》的文化意蕴龚钢,赵妙青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探索,始终是与国民灵魂、心态、性格的改造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思想课题。鲁迅写于1926年的回忆性的散文《朝花夕拾》,从某一角度看,也正是从“立人”的目标出发,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向国人进行文化启蒙的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朝花夕拾》文本之间,流淌的是鲁迅复杂而深沉的自我情感。当这些情感被审美之镜所照亮时,作者看到了自己回忆的现实指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温暖,也看到了生命历程中一段悲伤的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