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作为一种原体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核心,是人的真智慧.然而,在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现代化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幸福感渐去渐远.爱被"唯理化"的生活形态扭曲,爱的本源被异化;爱被狭隘、变态的思想情感囚禁,爱的本质遭到践踏.现代社会面临着"爱"的危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爱的教育,培育爱的信念;营造爱的氛围,丰富爱的实践;弘扬爱的精神,提高爱的能力.只要人们能够打碎自身精神上的枷锁、突破外界的层层障碍、享受深厚的情感交融的协调、不断升华精神境界,现代社会就能处处感受到爱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薛琳 《中文信息》2013,(5):41-4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作为一名教师,要领会“爱”的精髓,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给予的爱,并懂得回报爱,却并非易事。10年多的从教经历,让我对如何爱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大爱无涯——冰心的写作境界与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提出的“爱的哲学”,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想,她基于这一哲学底蕴的文学创作,是从道德层次切入时代人生的理想探索。这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在文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具有启迪人的主体意识,增进人的社会感和完善并引领人性的进步意义。其饱蓄人文情怀的母爱礼赞,表现了热爱生命与自由的深远内涵,是女性自我回归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切关注,亦成为女性文化建设的典范性尝试。将礼赞母亲、珍视童真、皈依自然三者有机联接的审美形态,反映了冰心文学世界的内在逻辑,喻示了其爱的精神所通连的深广天地,而她独特的文体创造,则是实现其意识的社会化、表现爱的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早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深刻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浅薄直露的"白而不唱"到对话关系的初步安装,从伦理陈腐的"殉情旧戏"到道德革新的"家庭新戏",从废弃程式的粗疏随性到整饬舞台的文本定型,考察早期话剧文本样式的深层变革和现代转型,能够从文本转换层面为早期话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围绕"先觉者的爱","遗传与救救孩子","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些主题,两位作家在"爱的启蒙"方面皆以思想性著称,他们并非只热衷揭露问题,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都怀有盼望并引领方向,爱的主题都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易卜生剧中的爱多是伦理之爱,男女之爱,要拯救的是个体的人。鲁迅呼唤的则是人道主义的爱,无我的爱,要拯救的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吴必健 《理论界》2020,(5):38-44
基于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理论,对弗洛姆的两个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一是针对"爱主要是给予不在得取"(Love is primarily giving,not receiving.)的观点反思爱的动机。爱的普遍动机在于得取被爱,这是由人的生存需求和社会本质决定的。被爱是去爱的根本动力,这才有助于人们在爱上积极主动给予。二是针对"博爱是一切爱的基础"(The most fundamental kind of love,which underlies all type of love,is brotherly love.)的观点反思爱的基础。博爱作为所有爱的基础,其非排他性与性爱的排他性存在矛盾。爱的基础不是博爱,而是自爱。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自爱,才有能力实现其他形式的爱。以自爱作为爱的起点,不仅有利于培养爱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使人走向成熟成就爱,使爱作为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具有人道主义和现实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视觉是人的诸多知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知觉形式,其核心品质就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选择性倾向,而意象是视觉活动的唯一形态。视觉意象的五大基本特征显示出,其对于文学艺术创造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族是一个爱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独特的"花儿"这一艺术品种。"花儿"凝聚着土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神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崇高境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花园中的一束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人都说"茶禅一味",可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且融入生活。印象中老一辈人喝茶,手捏一撮茶叶放进搪瓷缸子里,用开水焖开,喝的时候发出"嘶……啊"的满足声,似乎生活这般才过瘾。但对爱茶又上班的人来说,在办公室摆一套茶具不切实际,因此养生壶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小熊养生壶YSH-A18R1小熊养生壶YSH-A18R1的外观简约时尚,色调沉稳。高硼硅玻璃壶身,耐冷热冲击不易破  相似文献   

12.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13.
李丕洋 《船山学刊》2005,(4):52-54,60
"哲学"一语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指"爱智慧",而"哲"字在汉语中,是聪明的意思.从字义上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迪智慧的学问.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根本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如何追问哲学?这问题再一次使我们面对古希腊人为"哲学"所作的命名.古希腊"爱智慧"经历的断裂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它以分裂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与存在的对立为框架走上了一条知识论的道路.由"爱智慧"确立起来的传统哲学,是一条哲学之路,它塑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三大梦想(存在论梦想、知识论梦想和逻辑学梦想).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正是建筑在这类爱智梦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一则"不锈钢杯泡茶危害身体健康"的消息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而后又有人指出不锈钢杯泡茶并没有传言中那样可怕。一时间,许多经常使用不锈钢保温杯泡茶的人不禁疑惑,到底该不该用呢?泡茶泡药都不建议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茶碱、芳香油和多种维生素,只宜用80℃左右的水冲泡。如果用保温杯泡茶,使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恒温的水中,就如用温火煎煮一般。茶中的大量维生素被破坏,  相似文献   

16.
"爱"是人类本性之所需,无论是宗教性道德还是世俗性道德都赋予"爱"以伦理合理性。"爱"的伦理合理性主要来源于它能够把人从分离状态中重新聚合起来,使个体由个别性的存在成为普遍性的伦理存在。据此,我们应当重申"爱"的伦理合理性,恢复"爱"在伦理世界中的地位,并挖掘"爱"的现实价值,重建人类"爱"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帮助人类走出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相分离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和艾略特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现代主义作家,都用爱情来观照人和社会,都认同现代社会是无爱的荒原,但对于造成荒原的原因和走出荒原的出路有不同的理解。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指向的是行尸走肉占据的精神荒野,生活的意义纯粹是肉体性的,只有欲的泛滥没有爱的胜利。劳伦斯的荒原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人性为物所役,物欲控制一切,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美好的爱也因此不复存在。在出路的选择上,艾略特重视精神,而劳伦斯更重视本能、肉体和性。艾略特希望恢复过去的信仰与文化价值,重建基督精神。他认可传统的力量,相信秩序。劳伦斯则宁愿回到原始文化中去,因为在那里蕴藏着现代为物所役,为抽象的知识所困的人们无法得到的神秘的生命源泉。艾略特用来拯救荒原的爱是一种精神之爱,对纯洁的信仰的爱,而劳伦斯明白地告诉世人男女之间的爱———相互平等独立的男人和女人通过性达到生命源泉的交融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周全德 《齐鲁学刊》2008,1(1):32-35
儒学和基督教均对人类婚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基督教以"诛心"式的禁欲扭曲两性婚爱的完整性,而儒学则以对自然性爱的宽容奠定了两性婚爱的心理审美化基础。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探求带有理性主义的特征,而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追求则被打上情感伦理及意象美学的印记,换句话说,西方爱的传统是在爱情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爱的习惯则是在人生中获得爱情。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单向度人"概念。"单向度人"特指现代工业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由此造就了"单向度人"。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做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天性,但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却并不是很多。多数父母只是把自己的爱体现在对孩子生活的关心上,而在学习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多数表现为严格要求,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厌学,个别孩子甚至因此仇恨自己的父母(孩子杀害自己的双亲的事件在中国已发生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