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霍梅尼之后的伊斯兰共和国一直强调其外交政策倾向“东北”,即前苏联和东亚。伊朗把重点放在东亚是因为,它的宗教领袖们一直将霍梅尼反美和反以的口号作为伊朗革命的象征而高呼。我将从意识形态、安全和经验角度,来考察霍梅尼之后第二伊斯兰共和国对东亚的外交政策。伊朗对东亚的依赖与伊朗国内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此外,自从伊朗的军事力量在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受到削弱以来,东亚国家的武器转让一直对伊朗很重要。进而,由于伊朗经济的萧条。同已取得令人瞩目进展东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从伊朗保持  相似文献   

2.
1979年霍梅尼革命后,伊朗从一个亲西方、世俗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从而对伊朗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当代伊朗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其发展设置了政治背景,是当代伊朗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的来源。1989年的宪法修订为后霍梅尼时代伊朗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从拉夫桑贾尼到哈塔米再到内贾德,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政权更替在一定程度上是伊朗政权性质中政治与宗教因素的较量。如何找到宗教与政治的平衡点,将是伊朗政治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历史分析法,指出: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发生,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从中看到了壮大反以阵线的希望,而霍梅尼也从援助巴解组织看到可以对外"输出革命",双方关系急剧升温.但是,巴解与霍梅尼伊朗之间的友好是短暂的,1979年底双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到1983年已经非常紧张.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一是二者在意识形态和终极目标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差异;二是在如何处理与阿拉伯国家间关系上二者立场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两伊战争;三是与伊朗国内外激进力量的关系往往也置二者关系于复杂多变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伊朗问题是国内中东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中东学界对伊朗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关于伊朗政治发展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尚付阙如。经过长期积累,伊朗研究逐渐成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的特色研究方向。蒋真在伊朗政治问题研究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其著作《后霍梅尼时代伊朗政治发展研究》于2014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它以后霍梅尼时代的伊朗政治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期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教义理论在伊朗国家建构中的实践,对后霍梅尼时代伊朗政治的演变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兹就阅读心得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70年代 ,伊拉克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海湾崛起 ,正值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先是对伊朗革命进行仇视宣传 ,诱导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战争 ,而后在战争中扶弱抑强 ,借机“渔翁得利”。接着 ,美国又诱导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借此对其进行打击 ,以便把这一阿拉伯核心国家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而达到美国变海湾为自己内湖的目的。最终的结局将是小布什来圆霍梅尼的梦 ,伊拉克将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协调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伊朗的老大难问题。礼萨.汗国王时期的西化改革,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斯兰共和国也在艰苦地寻找协调这对环节的结合点和平衡度。本文试图通过对比礼萨.汗的改革和霍梅尼的全面伊斯兰化政策,得到一些协调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积极借用欧盟外力平衡美国压力,多次化解了核危机,避免了联合国的制裁和美国的军事打击。伊朗成功引入欧盟外交斡旋机制得益于其近代历史上传统的“第三国外交”战略思想。关于伊朗“第三国外交”,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系统分析和专题研究得很少;本文旨在阐述和评析“第三国外交”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过程、历史影响以及伊朗处理核危机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8.
伊朗核危机是推行反强制性外交的典型案例。在详尽解读其幕后动因的基础上,具体探究伊朗的反强制性外交措施及其成效,可以加深认识强制与反强制这组逻辑关系的动态进程。同时,从本案例中概要简析反强制性外交的合法性特征,则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把握此类事件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1979年,伊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神权政体,这一体制决定了伊朗外交的特殊性,实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影响了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的政治格局,随着伊朗政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外交政策也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巴列维上台伊始为平衡大国在伊朗的竞争,选择美国作为抗衡英苏的第三国力量,其后对美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着现代化的开启,伊朗外交逐渐向全方位外交转型。巴列维运用"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平衡外交战略、地缘外交战略和石油外交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巴列维时期的外交战略为伊朗成为地区强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其王朝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11.
伊朗宗教领袖和由伊斯兰法学家组成的监护委员会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和监护者,也是全国宗教的最高领导。伊斯兰教与政治高度融合。宗教在领导政府的同时其管理也制度化、官僚化,同时也存在伊斯兰教的相对独立的内部自我管理。伊朗对国内的少数宗教执行控制、容纳和保护政策。伊朗政府对异端宗教巴哈伊教坚决镇压,把宗教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边缘化。总而言之,伊朗的宗教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是政府管理和宗教自治相结合,集权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相结合,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何宗强  李婷 《国际论坛》2012,(2):32-38,80
奥巴马上台之后推出了"公共外交2.0"政策,试图用网络科技来提升公共外交的效用。本文以传播学和国际政治学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美国网络外交的战略意图,并结合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评价其实际效用。本文认为,美国实施网络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心灵沟通,减少传播噪音,丰富外交手段。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实践表明,美国借助网络媒介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策主张,但仅凭网络沟通和政治作秀,难以达到赢得他国民心的目的。美国利用网络媒介占据信息传播的高地,达到了塑造舆论环境、扰乱他国秩序的目的。美国网络外交与传统外交相互配合,软硬兼施,实践了"巧实力"外交战略。美国网络外交是一种廉价但可能高回报的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6年3月伊朗核问题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给联合国,伊朗核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和伊朗的冲突也随之升级,战争的威胁再次降临到伊朗人头上,伊朗的国家安全正处于危急之中。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伊朗国家安全环境一直比较恶劣,这更加重了伊朗目前所面临的压力。对伊朗而言,企图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对抗或制衡美国的策略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成效,其自身的力量也不足以在战场上战胜美国。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伊朗的国家安全只能寄托于现政权在核问题上做出妥协,这也是目前伊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伊朗核危机与中国石油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核危机中,伊朗凭借其地缘、能源“优势”大力开展“政治性能源外交”,与美国展开“能源博弈”,这一状况将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突破能源“困境”,中国需要做出一些“战略性”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5.
民主改造伊拉克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用改造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通过在"大中东"实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观和政治制度改造伊拉克,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进而改造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置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政治文化于不顾,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民主理想改变阿拉伯世界,实现整个中东地区的"民主社会"转变,结果造成灾难性的"水土不服":伊拉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美运动,恐怖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秩序混乱,伊拉克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16.
1979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伊朗外交政策经历了受意识形态支配到受国家利益支配的演变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由此到彼的单向"进化",尤其是涉及地区重大问题时,这两种因素是共存的甚至是叠加于伊朗的外交政策中。是以意识形态为重,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 ,伊朗一直探索本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 2 0年的实践 ,伊朗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经济制度上国际性代替民族性 ,国际化超过民族化 ;文化领域内民族化超过国际化 ,民族性和传统性占压倒优势。伊朗的现代化成为带有强烈的伊朗伊斯兰民族主义色彩的混合型模式 ,是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化与国际化、宗教与政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1978-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并不仅仅是由各种经济问题引发的。其革命的领导者之所以发动革命,是因为伊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改革来适应新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朗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