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认为文学起源于“道”。而学术界对“道”的含义多失其解。本文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含义先后不同 ,首段指自然之道 ,二段和三段前半指神道 ,三段后半指社会政治之道。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是 :文学起源于圣人上秉天意、下合自然创作的《六经》 ,而《六经》同时又阐发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人伦道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船山学刊》2000,(2):109-109
训诂笺注,六经于易犹专,探羲文周礼之精, 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 元明两代一先生。郭嵩焘题湖南岳麓书院船山祠联  相似文献   

4.
王通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通,字仲淹,殁后其弟子私谥文中子,是隋代大儒。著作有《续六经》等,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文中子中说》(本文引此书只注篇名),这是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由其弟子薛收、姚义整理,最后由他儿子王福畴编订行世。这是我们研究王通思想的依据。一、中道,一以贯之王通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中道”。王通说为学“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魏相》)。批判刘炫谈六经多杂,指出“一以贯之可矣”(《周公》)。其弟子薛收也说:“大哉!夫子之道,一而已矣!”(《天地》)阮逸在(《文中子中说序》中说:“大  相似文献   

5.
三代以上。治与学本诸已。而天下有治功。三代以下。治与学不本乎身。而天下无治术。岂今人果不及古人耶。由其所以为治与学者。未得其本故也。中庸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论语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孟子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又曰。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以天下之大。而化为寘诸掌中之小。岂故为是大言耶。盖固有运于掌中之道在也。孔子之语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语子贡亦然。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曰忠曰恕。其为词也二。而以此释一贯。何耶。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忠恕待人。其视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三苏关于道、情、性话题的论辩进行阐述,从三苏以人情为旨归而解经出发,通过六经的人情之辩、与朱熹的道性论辩以及儒释道三教融突这三个方面来凸显三苏的心性哲学。面对心性理气的时代核心话题,苏氏父子不离其中,为心性的性情之学寻求形而上的支撑;其道、性、命、情、善,融突而和合,构成了苏氏理论思维的逻辑系统;其学虽杂于道,禅两教,但仍归宗于儒家圣人之道。苏氏蜀学在理学思潮中虽居非主流,但亦为推动理学思潮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孔子以承担斯文自命,而斯文在孔子之前,则是尧舜之道与三代礼乐,其实践的主体为帝王,其实践的方式则是制礼作乐;孔子不得其位,只能以教(具体说就是六经的整理)承担斯文,由此而导致了斯文的结构性变化,斯文具有道、教、经三个层面,合之方能见斯文的总体。  相似文献   

8.
“道器合一”与“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思想的核心理论。从道器与经史之辨的视域,探究章学诚的经子关系论,可以展现乾嘉义理学的新变,及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文章围绕经子关系命题,一是阐发章学诚“道器合一”论与“六经皆史”观的哲学意蕴,二是揭示其“六经正名”观前提下的传记还原论,三是疏证其“六经皆史”观前提下的经史子关系论。由此,藉以阐明章学诚对汉学与宋学的双向排遣和兼采,及其对晚清回归原典运动及诸子学复兴的影响,从而说明章学诚开启了“后乾嘉之学”。  相似文献   

9.
刘宗周提出"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把"慎独"说与经学结合起来.认为"人心有独体",主张读经书以求吾心,强调"六经"之教皆以阐发人心之蕴.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当时不良的学风、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慎读修养,使人人从善去恶,以解救世道之弊.刘宗周批评了朱熹和王阳明不讲慎独的弊端,认为"四书"、"六经"之道即是慎独,把经学与慎独说结合起来,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他融会经学、理学及心学,对宋明理学加以系统的总结和融会贯通,体现出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春秋公羊学”家董仲舒在上汉武帝“天人三策”中,建议以儒家学说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导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①“雄材大略”的汉武帝基本上同意了他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②“六经”,即《易》、《诗》、《书》、《春秋》、《礼》、《乐》。从此,儒家学说遂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儒学也由以往子学的一种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化,是儒家政治设计中将其政治理念推行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治理,感应于民众人心的根本途径,也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双层结构模式的必然选择。教化的途径有:修己以安人,即感化之道;富之,教之,即利导之道;以刑辅教,即强制之道;神道设教,即麻醉之道;使之,由之,即愚民之道。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民"易使",使其不犯上作乱。  相似文献   

12.
以图解经,是宋人的一大创造。理学家以图解《周易》,以图解五经,杨甲等编撰《六经图》,使后世以图解经盛极一时。后世其书之流传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碑本,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再到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收书本一种,而碑本则无存。新发现之碑本有拓片12大张,三百余图,与书本比较,无论图与说,皆有不同。兹为述于后,以饷同道。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章学诚理论体系中“六经皆史”的命题,歧见迭出。本文则从史之含意、六经之地位等角度澄清了一些误解,认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史”是指阐述先王之道的“撰述”;章学诚不仅没有贬低《六经》之意,反而通过系统化论述强调了六经的崇高地位。文章还对“六经皆史”说之渊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六经皆史”说与庄子的有关论述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15.
书曰。惟皇降衷于民。若有■性、性者道之源也。其性一。其道岂有异同哉。特患人不能尽其性耳。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释迦牟尼以大慈悲大愿力为道言仁也。其无上正觉。彻悟色空。知天也。耶稣主教世。亦慈悲也。大开性灵。与上帝一贯。亦知天也。穆罕默得以乐施善贷为义。亦博爱也。其排斥异教。则为我之义也。大抵宗教所主持。必假仁义为途径。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正路也。未有旷安宅舍正路。而能引动人者。而其经典所传讬始。往往有种种灵异奇怪之事。使人惊疑而不敢信者。推原其故。亦由儒者之误解古书。不能徵信。而使索隐行怪  相似文献   

16.
论语载孔子言。『人能弘道。非弘人。』朱子说。『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张子说。『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许多讲家。都以此两说为根据。大体上固然不错。但是道乃空空洞洞。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名状之物。人与道有什么关系。人如何能把道廓而大之。朱子并未言明。张子之说。虽然稍进一层。惟尽性的  相似文献   

17.
学不切于躬行则顺之无以导天机之和逆之无以消气质之戾。圣人修道之教所以致中和之化也。凡示人学诗学礼学文。皆举一端为言。其总论学则成己成人。为人道之大。躬行实践。推诸天下以化无形之大乱。何者惟孝弟忠信。则实践于躬而得诸心征诸人。此说乐之所由生而乖戾之所以平也。论语开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之为言效也。犹泛也继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初也。切矣犹未实指其事也实指其事云何。则孝弟忠信而已。此有子曾子所以引伸于后也。何则凡效先觉之所为或诗或礼或文艺。  相似文献   

18.
自祖龙焚书而古籍几不能存于后世。其幸而获存者。则以有孔壁之藏故也。然则是藏也。岂非天人相感。圣道存亡一大关键哉。何以不藏易也。知其以为卜筮之书。现医药之书所必不焚也。何以不藏诗也。知其为民间歌谣所习。而无庸藏也。且三十六郡之分。独留卫辉不与卫为天下之中。而国风独多于卫。人尚中声而传习之徒独众是以三百篇之言。早留于天下。其在百家之言存于私室。焚之或有不能尽其为天下公言。煌煌如尚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者。概为灰烬矣。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之晚出。则全以藏于扎壁故也。知孔壁一藏为存六经特典。而其不焚者。则亦不藏。此间天人相感之故匪易易也。而后世之陋儒犹欲破坏孔壁中书。噫其逆  相似文献   

19.
阴符经解义     
上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一大曰天。颠而上也一大之物目天。观其道也。天道运行而因时。乾乾不息也绘阳之理。动静之几。始终的循环。本乎混元正一之(?)。承其德而法之。元于首而行之道斯至矣孔子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范围天下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运于气。迭生五行。行之以道。为荣克而成。行于非道。生取败。克去害。五常不  相似文献   

20.
朱红  王绪琴 《兰州学刊》2012,(12):15-20
法家学说以人性恶为理论前提,主张任法治世,故视其为"恶人学说";儒家学说则以人性本善为基,强调道德仁义,着意于为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之人建造和谐生活的秩序,故视其为"常人学说";道家学说则主张用自然无为之道教化民众、经营人生,超越而远识,故视其为"圣人学说"。三家人生哲学当互涵统摄,兼取并用,方是人类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