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壮语词汇里反映出来的壮民的感情表达特点、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作者认为,壮语词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学习掌握壮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必须了解其内含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霞山"是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行政地名,因霞山村得名,但"霞山"本身的含义和民族属性都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就是汉语地名,但是经过考证,它实际上是一个壮族地名,就是壮族地名"下山"的不同写法而已。从粤语看,"霞"与"下"存在同音关系,而且在该地区古代有"霞山"与"下山"两个地名同时存在。"霞山"壮文本作"hazgodau",因节省音节变作"hazdau"。"霞"指茅草,"山"指桄榔树,"霞山"原本就是以茅草和桄榔树命名的一个古村落。  相似文献   

3.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麽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4.
从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壮族人民选择服饰色彩的图腾崇拜的观念根源,及色彩组合搭配的审美需求和标示个体社会归属的功能,为现代色彩设计提供根植于民间的启示,开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婚姻家庭是最能体现性别关系的社会基本形式。与稻作文明相联系,壮族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都是男性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壮族妇女的地位高于当地汉族妇女。从神话传说所透露的远古信息来看,到了人猿揖别之后,壮族的婚姻家庭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与此相应的两性地位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从“双轨制”运行的婚姻制度,还是从不成熟的父权家长制来说,都存在较多“性别平等”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壮族巫师群体散布于各地民间,与正统的宗教团体组织相比,其组织形式是松散的,但是,有其特殊的民间组织形式。另外,巫师有独特的行头和巫具,在壮族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南沙区地名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重性。广州市南沙区位于珠江的入海口,是历史时期由河流泥沙淤积和人为围垦,加上海水潮流的顶托而最终形成的。南沙区许多地名都带有地区特征,有着本地区的命名规律,反映着南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9.
10.
壮语地名中壮文化最容易流失的是一地二名,其次是意译。音译最便于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也要注意"雅化"也会造成壮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壮族麽教从越巫发展而来,虽然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成壮族特有的民间宗教形态,但是,麽教仍保留有浓厚的巫术、巫医、巫卜、巫法等原始巫文化观念及信仰,具体表现在麽教超度亡灵、禳解祈福法事仪式以及麽教经书中。  相似文献   

12.
当代壮族的聚居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对藏区地名的形成或者命名的几种主要情况分别加以介绍,并诠释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一是描述地理位置、形状的地名;二是表明自然资源和地理实体的颜色等特征的地名;三是反映历史事件、军事活动等情况的地名;四是反映藏族的崇尚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地名;五是以部族名、人名、动植物名等命名的地名.  相似文献   

14.
壮族巫文化与壮族麽教文化、鸡卜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青蛙文化、师公文化、道公文化等一起是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巫信仰和麽教信仰则是壮族原生型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壮族巫信仰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绍兴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靠语言传承的 ,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 ,因而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也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的部分活化石。本文探讨绍兴地名文化 ,从地名的语言特点入手 ,进而试图揭示绍兴地名命名的理据以及地名之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来,我国学术界在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布洛陀文本解读、布洛陀田野调查和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当前,伴随着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文化与生活或实践理性等角度出发是拓展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陈丽琴的《壮族服饰文化研究》,探索了壮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和壮族服饰的方方面面:一、男子和女子服装的样式;二、制作工艺;三、民俗惯制;四、人类学考察——标识记忆、认同、生存空间;五、美学透视——造型、图纹、色彩、审美进程;六、保护与发展——遗产、境遇与传承。总之,溯服饰源流,扬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新疆的突厥语、汉语和蒙古语地名从其音节结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等方面作了分析,并论及新疆的多语混合型地名现象。  相似文献   

19.
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人们遵循一定语言规律而组成的一部分专名词汇。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存在着大量的包括藏、蒙古、土、撒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语地名 ,以及由两种以上民族语构成的混合地名 ;同时 ,因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而引起的民族和部落的迁徙所形成的一地多名和一名多地现象屡见不鲜。文章对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人被“文化”入手 ,考察壮族先民思想文化的萌发 ,阐述壮族社会原始文化风尚的特点 :已学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已懂得制造和使用舟船及牛、马车 ;在制度文化上还未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产生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 ;在风俗习惯上推崇断发文身和“拾骨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