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壮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壮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很有必要通过教改实验,探索适合壮族地区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中国壮族地区这一特殊条件的英语教学法,促进壮族地区三语(壮语、汉语、外语)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汉语普通话的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分析壮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及应对策略,对提高壮族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及汉语普通话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族、南方少数民族的悠久交往,壮语方言及其口语,汉、傣等邻族语言的同源及底层,地名的"化石"特性,民族习俗的文化内涵及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今壮语"板"与今汉语"蛮"的历史渊源再次进行了考察.认为壮语"板"原为古代壮族先民的族称,汉语"蛮"最早只是"板"这个古代壮族族称的音译而非古代汉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5.
壮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社会、语言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群体特征,如英语素质普遍较差,语音语调带有一定的壮语特色等。影响壮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语言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二者给壮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改变这种状况、寻找可行性对策作必要的前提准备  相似文献   

6.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霞山"是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行政地名,因霞山村得名,但"霞山"本身的含义和民族属性都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就是汉语地名,但是经过考证,它实际上是一个壮族地名,就是壮族地名"下山"的不同写法而已。从粤语看,"霞"与"下"存在同音关系,而且在该地区古代有"霞山"与"下山"两个地名同时存在。"霞山"壮文本作"hazgodau",因节省音节变作"hazdau"。"霞"指茅草,"山"指桄榔树,"霞山"原本就是以茅草和桄榔树命名的一个古村落。  相似文献   

8.
方块壮字文献不仅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具有很强的语料真实性,是壮语辞书编纂的宝贵材料。其对壮语辞书编纂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条目增补,丰富壮语辞书的条目,仅《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就可供《壮汉词汇》增补将近3000个壮语词,可供《古壮字字典》增补4000多个方块壮字;二是释义补充,完善壮语词汇和方块壮字的义项;三是书证补缺,为原有条目提供来源明确、语料真实的书证。如果能够全面汇释方块壮字文献中的字词及语料,可大大提高壮语辞书的质量,也可深化壮族古籍的整理与壮语本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歌的审美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主要表现在人情美、意境美、哲理美、风情美、绘画美、音乐美、形式美等等。从壮语实际、社会和生活环境、民族心理、审美观、歌唱历史、良操美德诸方面入手 ,可以洞见壮族民歌审美价值的成因。优美的壮族民歌在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语际转换.要成功完成从壮语到英语的翻译,深入正确解读壮语原著是基础,把握好英译的总体性原则是关键.<布洛陀>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壮族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具有鲜明的口头传唱特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艺术思维,通过英译向世界推介该史诗必须把握两大原则:深入理解原作,展现史诗原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西林地名主要来源于壮语北部方言,也有汉语、苗语、瑶语及壮语南部方言来源,多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也有聚落、方位和动植物特征、特别场合方面的名称,西林地名演变具有数量增多、汉语地名增多等特点,地名还折射了西林地区社会、历史、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表现思维的符号,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语码转换和思维方式转换的交际活动。壮语重具象思维和集体本位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和个体本位思维的差异是进行壮族典籍英译中需要处理的最突出的矛盾。在壮语和英语两种思维之间进行适当转换,能有效避免硬译、误译或错译,提高英语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4.
壮族女性是壮族纺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她们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纺织文化的同时,自身角色也在被纺织文化不断地塑造着。纺织文化已成为壮族女性角色认同的标志和能干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壮族女性杰出的劳作和交际方式,对壮族女性有着双重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推行使用壮文的情况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总人口为3732.93万人。其中壮族人口为126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3.8%。主要聚居在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南宁、柳州、桂林兰个市。壮族人口高度连片聚居,壮族聚居和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面积占全区面积60%以上,重要的资源也在这些地区。壮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讲壮语,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千百年来,壮语一直是壮族人民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县以下的壮族地区群众都是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只有居住在县城的壮人才兼通一些汉语言。尽管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  相似文献   

17.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着壮族的一代代人,而当代壮族大学生大部分生于壮族地区、长于壮族地区,对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品质无不深深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笔者在展开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了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代壮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镇安故地即今广西靖西、德保、那坡三县全境和天等县的向都、把荷、都康、上映,大新县的下雷、硕龙、土湖等乡镇,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镇安故地民间信仰巫风颇盛,并以其信仰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鲜明性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家聚焦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