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郭凤莲     
我们在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室,采访了郭凤莲。她向我们介绍了大寨的变化,大寨人的变化。她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 历史的召唤 郭凤莲现任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副主任,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她虽已年过半百,但时间的风雨并没有冲刷掉身上的劳模风采。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郭凤莲算不上土生土长的大寨人。1946年她出生在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村。小的时候常在大寨村的姥姥家住,她同  相似文献   

2.
今日郭凤莲     
<正>郭凤莲是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赫赫有名的"铁姑娘"队队长。她45岁那年临危受命重返大寨,凭着智慧和坚韧,率领大寨人艰苦创业。目前,大寨集团拥有十余家企业,数亿元资产,2012年总销售额近20亿元。蛰伏十年重返大寨1980年9月,郭凤莲接到山西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你被调离大寨,工资定为行政24级,工龄从当天算起。郭凤莲被组织分配到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栽了几年果树后,又到昔阳县公路段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不管栽树还是修路,郭凤莲都把它当作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光环中走过来的郭凤莲,如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坐镇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领导旗下年总收入约1亿元人民币的10家企业,是响当当的成功女企业家。适度得体的淡妆、精巧的手机,很难让人想象她已年近60,更难让人把她和当年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4.
黄海 《中华魂》2012,(23):56-58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  相似文献   

5.
大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红极一时,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以陈永贵、郭凤莲、贾进财、宋立英为代表的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大寨人民以其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大寨精神享誉全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大寨,走近大寨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宋立英老人,共同感受大寨精神,感受大寨的过去与现在……  相似文献   

6.
黄友义 《山西老年》2010,(10):26-28
◆纯真年代◆1946年郭凤莲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3岁时失去了母亲,此后在大寨村的姥姥家长大。小学毕业后,她就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中。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深一层含义的自觉追随和自我回归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8.
今日大寨     
在列车上,当我向邻座打听去大寨的路时,听者没有立即回答,他仔细地端详了我的眼神,才缓缓地说:“现在去那里的人不多了。”经我观察,的确,在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去那儿的。 说起大寨,在当今一股中年以上的人眼里和脑海里有一幅抹不掉的画面:社员在光秃秃的山上劈山开石,顶着北风,啃着像石头一样硬的窝窝头。那时,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全国各地的人们,还有第三世界的朋友,不远千里前来“取经”。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胜利闭幕了。我参加这次会议,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回顾我县几年来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发展过程,深深体会到:建设大寨县,根本在路线。抓住基本路线这个根本,革命就前进,面貌就大变;否则,必然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生产也上不去。我县位于大别山南麓,人平田地不足八分,而且山穷水恶,灾害不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没有认真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只学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因而基本上是山河依归,面貌未改。常年有四、五万人外流搞副业,抓现钱。每年都要吃国家供应粮一千二百多万斤。  相似文献   

10.
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同二大队以大寨为榜样,经过几年奋斗,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学理论与学大寨的关系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学习大寨是什么关系?开始有些人搞不清楚,把学理论与学大寨对立起来。有的人怕讲学大寨冲击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有的又看不到学理论的重  相似文献   

11.
无论怎样评说,大寨这个名字都是无法从一代国人的记忆中抹去的。当年大寨曾经何等辉煌!大寨曾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喜剧。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过大寨的达20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也有30多人。  相似文献   

12.
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运动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兴起而且迅猛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学大寨,教育革命如何跟上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步伐,这是当前摆在教育战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东风吹进了我校。在即将投入到这场热火朝天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的时刻,我们学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革命的实践,围绕着大寨经验和教育革命的关系,认真讨论了教育为什么要学大寨,怎样才能把大寨经验学到手,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搞清楚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寨新闻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山西日报》的新闻报道为主,对长达20余年并影响了那个时代历史进程的关于大寨的宣传报道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总结,认为1956—1966年是对大寨的正确报道时期,1967—1978年是对大寨的歪曲报道时期,1979—1981年是对宣传大寨的反思时期,1982年至今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大寨客观报道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大寨,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学习的榜样。我们同二大队以大寨为榜样,经过几年奋斗,改变了落后面貌。最近,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永贵的家     
太行山上,虎头山下的大寨村,有个叫“寨垴”的土梁,那里有两孔土窑洞,是土改时从地主手里分的,这两孔土窑洞就是陈永贵的家。从土改到合作化,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把旧大寨变成了新大寨,陈永贵的家由土窑洞变成新石窑洞。后来,这个家又由大寨搬到北京。  相似文献   

16.
再访大寨     
此次去大寨,对于我是旧地重游。60年代,是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去大寨学习的。这次去主要是看看大寨这些年来的变化。 车在马路上飞驰,过了昔阳县城,不大一会儿,就进了大寨,我一眼就看到了镶在村口门楼上的“大寨”两个鲜红的正楷大字,心里涌起了一句真诚的问候:“大寨,你好!” 车子直接开到了虎头山下。沿着逶迤曲折的山路,顶着炽热的骄阳,我一步一喘地向虎头山爬去。登上山顶,放眼虎头山,只见山头尽是青翠欲滴的松柏,路旁尽是婆娑起舞的杨柳,山腰尽是枝繁叶茂的果树,沟坡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好一幅绚丽多彩的山乡画卷! 说起虎头山,原来这里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就是一些乱糟糟的杂草和荆棘。勤劳勇敢的大寨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干精神,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山地上造出了“三保田”、“海绵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五年九月,华国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报告。这个报告,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精辟地总结和阐述了大寨的根本经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指南,也是揭露和批判王张江姚“四人帮”的锐利武器。《报告》指出;“在农村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建成大寨县的根本保证。”这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寨人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苦干实干。在战天斗地中大寨不仅被中央立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孕育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回顾、审视大寨精神,思过去,其曾激荡起中国人心中战胜困难的豪情。看今天,它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自力更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9.
1963年冬天,我在太原人民大礼堂听了一次陈永贵的报告,十分震撼。这位头上扎着白毛巾、肩上挂着旱烟袋的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竟然不拿讲稿、没有提纲,一口气讲了近三个小时。他讲大寨大灾之后的"三不要"、"三不少",讲得那么自信、那么豪迈;他谈大寨的"三跑田"变成"三保海绵田",说得那么真切、那么感人;他说改天换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又是那么规模宏大、那么壮观!听讲的人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滚滚向前。在这令人欢欣鼓舞、精神振奋的大好形势下,我校社来社去班的部分工农兵学员,满怀革命豪情举行座谈,畅谈大好形势,畅谈雄心壮志。一致表示,我们是乘农业学大寨的东风,肩负着党的期望和贫下中农的委托上了大学;交流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经验和为革命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体会;表达了为农业学大寨而来,为农业学大寨而去的胸怀,下定了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