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名研究是姓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名研究与文字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名不只是区别人与人的符号,同时又是文化的镜象和观念的折射。以往对汉以前的人名研究不够。汉以前的古文字资抖中有许多人名资料,可以与典籍中的人名进行对比,进行各种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保留着许多远古文化的遗迹,因此,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还是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本文主要从古文字考释和古文献解读两个角度分析了民俗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方言的姜亮夫先生说:“今江浙亦谓小儿为鹿,俗造囡为之”。这个判断大体上是不错的。而且这个“囡”字俗造的时间大约就是明代,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就曾有顺天举子李鸿在卷子上写了这个“囡”字。而被当时的吏部郎中高桂在皇上面前参了一本。据说调查的结果是认定李鸿写了错别字,但实际上如果仅仅是一个写错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经学史上,关于"禘"的理解历来就存有分歧,尤自郑玄、王肃以降。至唐代《五经正义》颁之国胄,世人治经唯郑之从。然而,民间也出现了以赵匡为代表的新的学术动向且开宋学先风。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虽采赵匡之说,但因朱子不满程子解"禘"而程朱之判已明;虽然学宗朱子,但是以吴澄、陈澔为代表的门人后学对"禘"的理解也有区别。因此通过对"禘"的研究,可以一窥朱子学在经学领域,尤其是礼学研究方面的精微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维吾尔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概况牛汝极我国维吾尔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师冯家先生开我国回鹘文和突厥文研究的先河,为我国突厥语古文字文献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性论著有:《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刊》丙种第1号,1953年6...  相似文献   

6.
释“子衿”     
一章曰“青青于衿”,二章曰“青青子佩”,《传》云:“青衿,青领也”,“佩,佩玉也。”案以佩为佩玉,诚是;然以衿为衣之交领,则与“青青子佩”殊不类。衿乃古人腰间所系大带。《豳风·东山传》“施衿结帨”,《释文》曰:“衿,系带”。《汉书·杨雄传》“衿芰茄之绿衣兮”,注引应劭曰:“衿音衿系之衿。衿,带也”。《后汉书·杜笃传》注曰:“衿带,衣服之要”,字又作紟。《说文·系部》云;“紟,衣系也。”《释名·释衣服》云:“妗亦禁也,禁使不得解散也。”上举数例足证衿当训为带。大带亦有装饰作用,《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曰:“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饰物佩玉,以丝绳系大带之上。诗言衿、佩,衿也佩也皆为饰物。闻一多《风诗类钞》云衿作给,“紟是系佩玉的带子”,非是。《方言》卷四“佩紟谓之裎”,郭璞注云“所以系玉佩带也”,当为闻氏所本。知此诗“衿”非系玉绶带而为束腰大带者,先秦典籍绝无称举系玉绶带以美人服饰之例,称举束腰大带以美人服饰之例  相似文献   

7.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文字资料在古音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文字资料为判定形声字声符提供依据,古文字资料可以揭示形声字声符的来源.古文字资料有助于古韵部关系的确定,古文字资料为细化古音分期提供文字篡础.古文字资料有助于揭示古音中的方言差异。  相似文献   

9.
古文字资料在古音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文字资料为判定形声字声符提供依据,古文字资料可以揭示形声字声符的来源,古文字资料有助于古韵部关系的确定,古文字资料为细化古音分期提供文字基础,古文字资料有助于揭示古音中的方言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0月11-12日,“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和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100多位代表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10月11日上午,会议开幕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说: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注引) 旧注都将“归我子”释为:“还我的儿子来!”(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可是古代典籍中从来没有禹的其他儿子夭折的记载,禹怎么会要上天“归还”他的儿子呢? 今按,此文“归”字当是“馈”字之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人观念中,明代“前后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士祯为代表的“后七子”)的复古似乎是中国文学史上色彩黯淡的一页,评论家们每每提及,也多流露出鄙薄的神情,以为充其量是一陈腐的形式化运动而已,无甚可观处。然而,这种倾向性的评断与实际情况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下面,拟就自己的研究体会,谈谈对“前后七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地子”是我国唐代的一种地税,过去唐代经济史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很少注意。致使对“地子”的概念及其发展、演变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产生一些误解;本文即试图从文献记载及相关文书资料的相互印证中,就“地子”的征收范围、方法及其演变作一考释。一、“地子”的征收范围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古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王珏 《兰州学刊》2008,(3):195-197
《论语》中,指代孔子可用“子”、“孔子”、“夫子”。通过对《论语》的行文体例分析,我们发现特指孔予的“子”’没有用作宾语的用例,而“孔子”、“夫子”则有。由此,我们推知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中,指代相同的一组词,其所处位置与它们的表意内涵有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有志者无不在知识的路上苦苦求索,每个人的求知之路却不尽相同,而我所跋涉的是一条崎岖坎坷,既有艰辛又含欣慰的自学之路。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熏陶下度过的。五十年代初,我十一、二岁时,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是新式的,而家庭教育则纯粹是旧式的。由于父亲深受十年私塾的影响,极为古板,总希望儿子也能和自己一样,注重“国学”,通晓经传,所以四书五经我每晚必渎,甚至有些章句必须熟读成诵,方可入睡,虽然当时并不甚懂,但  相似文献   

17.
阿兰豁阿是成吉思汗远祖孛儿帖赤那第十二代孙,即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朵奔蔑儿干之妻。阿兰豁阿生五子,其幼子孛端察儿蒙合黑是孛儿只斤氏始祖,亦即成吉思汗的十世祖。 阿兰豁阿是一位贤慧的母亲。历史上她被”当做有政治见解的可尊敬的妇女而写入史册。”在《蒙古秘史》第一卷里,共用68节文字简述成吉思汗的祖源~22代人的历史时,关于阿兰豁阿就有18节文字的记载。其中,阿兰豁阿用五支箭作比喻,教育其五子要“同一友和”的训言,寓义深刻,教益颇深,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蒙古民族当中,影响很广。  相似文献   

18.
吕俐敏 《兰州学刊》2007,(8):199-201
本文从"(容)"字不应当隷定为"(虎)"谈起,论述了异构字的三种隷定情况,认为异构字隷定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別对待.  相似文献   

19.
一看题目,或许您要问: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怎能和诱子读书挂上钩?其实,以笔者之见,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键是如何认识,如何处理了。 “瞒天过海”以禁促行 针对孩子平时对我们摆放在书架、床头等明处的书刊不屑一顾的特点,我和妻子趁孩子不在家的  相似文献   

20.
子夏氏“西河学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夏是孔门中的高足,孔子去世时,他才二十九岁,又一直活到战国初期,其后迁居魏国,讲学西河,做过魏文侯的老师。西河成了他传播学术思想的场所。曾子曾经责备子夏说: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这段话不但透露了子夏和曾子都在孔子死后移居西河,同时也揭示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洙泗学派及其后以子夏为代表的“西河学派”之间的亲缘和变异的关系。可见孔子死后,儒家形成鲁、魏两大派。作为魏派的子夏氏之儒曾经对儒家经典做过一番整理工作。《论语》由他与仲弓撰辑,《诗》、《易》由他传于后人,《诗序》由他写成,《春秋三传》由他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