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唱本指来大胸部分词曲(主要是慢曲)的摘唱,后来演唱慢曲(词)等也称小唱,是宋元时期一种艺术歌曲品种。今人误将清代扬州的小唱(今称扬州清曲)同元代小唱扭合在一起,于是得出“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小唱”的错误结论;而正确的答案是,扬州清曲是源于明清小曲的地方性曲艺品种。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次出现“善才”,其一是序文“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其二是诗中“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等多种选本,对序文的“善才”解释为“唐代对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元镇(琵琶歌)“铁山已近曹、穆间”,原注目:“二善才姓”,可见“善才”在当时确为曲师的通称。但是,多种唐诗选本对“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与“秋娘”相对的“善才”却未加注释,此处的“善才”并非“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而是特指,是指中唐时著名的琵琶师曹保…  相似文献   

3.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社会习俗等,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具体到镇江的地域文化来说,它不同于周边地区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的“吴文化”和扬州的“维扬文化”,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历史悠久、南北兼容、东西并蓄、宗教多元、文武兼备和隐士文化等等。由于镇江位于长江和江南运河的交汇处,因而,也是长江文明和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一、与扬州发展的差异比较(一)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1.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差距。近年来,镇江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十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448.42亿元,年均增长13.4%。与扬州相比,“十五”期间,镇江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扬州1个百分点。在均量对比中,镇江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均GDP“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高于扬州1.2个百分点,2006年,镇江人均GDP达38229元,高于扬州14245元,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6.
清人对散曲文体的认识,因受前代词曲观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称谓。经文献考疏,相关称谓有十种,可分为从“词本位”衍生的词、词余、小令、叶儿,以及从“曲本位”衍生的乐府、散曲、散套、曲、南北曲、清曲两大类。各称谓之间的范围与所指不尽相同,仍需具体辨析。研究结果表明:清人对散曲称谓多沿用元明两代,且没有形成共识,展现出清代散曲成熟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点;以词称曲作为清代散曲的主流称谓,一定程度反映了清词“中兴”而清代散曲衰落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
沪宁地区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相关性研究谢文蕙沪宁地区系指沿沪宁铁路和长江下游的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三个地区。全区土地面积46644平方公里,人口4330万,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六个省辖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及其所辖的20个县级...  相似文献   

8.
金缕衣     
【注释】①《金缕衣》:原系乐府近代曲辞,即隋唐间的杂曲,以其生于隋唐间,故谓之近代曲。②杜秋娘:关于本诗的作者,有人认为是李琦,有人认为不可考,有人认为是杜秋娘。《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从后者。③金缕衣:应理解为用金线纺织的衣服。④堪:可,能。直须:应当。  相似文献   

9.
杜牧的《杜秋娘涛》序中说:“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诗中写道: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蛾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后面自注说:“劝君莫惜金缕衣……李锜长唱此词。”也有人说,是李锜爱听杜秋娘替他唱这首词。就杜牧诗中的“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两句来看,应该是杜秋娘替李锜唱的。 李锜是一个骄奢淫佚的藩镇割据者,他的姬妄很多,杜秋娘不过是“千蛾眉”中的一个。杜秋娘端起杯子替李锜唱《金缕衣》,无非是替他助兴,劝他尽情淫乐而已。试看《金缕衣》全诗:  相似文献   

10.
镇江扼江河之交。发达的水运促进造船业的发展。镇江造船行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据史籍记载,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八月,“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1)。据(元)胡三省注,十二州是: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括(丽水即处州)、江(九江)、洪(南昌)。润州就是承担造船任务的十二个州中的一个。唐德宗时,李希烈反,镇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镇江市)韩幌“闭关梁,修坞壁,造楼船战舰三千,柁以舟师,由海门(焦山以东江面)大阅”(2)。  相似文献   

11.
一、《西洲曲》考证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医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生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家人郭茂情的《乐府诗集》。郭街清把它归人“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  相似文献   

12.
扬州音乐,包括清曲小唱、说唱音乐、十番音乐、歌舞音乐、昆腔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清康乾盛世再度汇聚成南方中心,特别是乾隆时期,达到辉煌巅峰。这种盛况,除了京都,全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与之匹敌。  相似文献   

13.
润扬长江大桥的构建,镇,扬两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联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两城市经济发展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而全”的“个体”,则应是“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综合体,城市经济的统筹安排,加强协作,首先就需要进行两城市的区域经济功能定位,确立各自经济的专业化发展定向,本文认为形成扬州以易流通为主,镇江以工业为主的地区专业化分工,是发挥区域经济系统整体效应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4.
润扬大桥建成后 ,镇扬两个旅游城市将连为一体。镇江的自然旅游资源最具优势 ,江、山、林、泉、洞为特色 ;扬州的人文旅游资源最为丰厚 ,古、文、水、绿、秀为特色。两市的旅游业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本文着重对镇扬联手开发古运河旅游风光带 ,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通过对镇江、扬州、常州三市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揭示镇江农业的综合实力,分析镇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后制定镇江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迷楼考     
扬州北五里,有旧观音山寺,寺踞蜀冈东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但官修史书对此无只字记载,地方志虽有所记,而语焉不详,且有牴牾。如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称:“摘星楼在城西七里观音阁之东阜,即迷楼故址。”①而在此之前,乾隆年间修的《甘泉县志》却称:观音山寺“即古摘星亭址,俗传为隋迷楼故址者讹也。”②唐人韩偓所撰《迷楼记》为官修史书外有关迷楼的记载,但全文只字未提到扬州。从文末“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见迷楼,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乃命焚之’”等句来看,韩偓所记的迷楼当在长安。因此,有人就对扬州之有无迷楼,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7.
“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的镇江新一轮发展的重点是在产业结构、空间规划、城市布局、社会建设、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实现优化。投资是与这五个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且投资增速也是近年来争议较大的问题。本世纪以来,全市投资增速在2004年达到阶段性高点35.2%以后,呈逐年下滑态势,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8.2%和22.9%,2008年1—4月份为22.7%。对投资增速的争议,既有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也有周边城市仍然保持高位运行的压力(如苏锡常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总量,通泰扬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速),但更多的是反映出对镇江发展阶段认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明初,在镇江至九江的江洲上就近砍割芦苇,由工部执掌,以上供物料的方式供应朝廷之需。由明迄清,长江中下游的江面芦洲经历三次重大制度调整:第一次,弘治元年(1488),主要针对镇江至九江段芦洲。南京工部设立芦政主事,在剥离各类芦洲后,对大部分芦洲征收芦课,正式确立芦政制度。其间经历芦柴的折银化等过程,芦洲之征亦从上供物料转变为“课”;第二次,嘉靖二十七年(1548),朝廷重新整饬芦政体系,芦课以原额的方式仍由南工部执掌,其他大部分芦洲租课上交户部管理,充作边用,此次清查涵盖整个长江中下游江面芦洲,在此过程中,“洲”变为“洲田”,但由于芦洲仍然保持着官有属性,芦课的“租课”性质并未改变;第三次,自顺治三年(1646)开始,芦课在江宁芦政衙门专司与地方官征解藩司间数度摇摆,至康熙十年(1671),最终形成全归户部管辖,由地方官征解藩司的格局,芦课由“课”转变为“杂赋”。  相似文献   

19.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相似文献   

20.
扬州地方文艺作品(评话、清曲、民间传说等)中保存了丰富的扬州方言词语,很有研究价值.本文对其中的部分词语进行解释.并举出用例,以此为扬州地方文艺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并为欣赏者提供词语理解上的一点帮助.本文体例如下: 一、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了首字声母为零声母的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