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诗作者同林徽因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 ,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优美的诗句后面藏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由《再别康桥》这首诗 ,可以见出徐志摩先生的思想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关雎》与《再别康桥》自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从诗歌主题、意象选择、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比照两首诗作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对于《关雎》的承继绝不仅仅是在用典,这两首相距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在艺术精神上是如此默契,《关雎》的情意、《关雎》的美穿越了时空,在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了一次完美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对徐志摩的认识是从这首诗开始的,是在初中的课本上。但对他总就没什么了解,所以与他的“初识”也就随着《再别康桥》的结束戛然而止了。  相似文献   

5.
一部好的作品,其魅力是永存的,它会让人百读不厌,永远唤起人们审美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次到英国重游康桥后,归途在南中国海上所写。徐志摩作为中国文坛上极富有特色的“布尔乔亚诗人”,于1920年至1922年曾在英国有名的康桥(今通译“剑桥”)大学留学过二年,在那里真正开始了他喜爱的文学事业,并有过一段美好浪漫的个人感情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在康桥的停留时间尽管短暂,但其灵魂一生一世都没有离开.他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我所知道的康桥》是对《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的再现和重塑.《再别康桥》是对《康桥再会吧》、《康河晚照即景》、《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再现和重塑.到《再别康桥》一诗,康桥才最终凝定为徐志摩“灵魂之伴侣,理想之明珠”.《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可叹的是,俄顷之回忆,却成了不死的时间,刹那的永恒.这也正回答了为什么只有《再别康桥》成为了经典,而其他诗文却没有这份荣耀的真正原因.因此,要想解读《再别康桥》,离不开徐志摩有关康桥的诗文及其它相关文字.  相似文献   

7.
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1931年11月27日,赵景深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写了《志摩师哀辞》。文中记叙了1926年春天作者访问徐志摩的情景,在谈诗时,“问他对于自己的诗所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他说是无题。”(《新月》四卷一期)《无题》收入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首诗为什么被作者自己喜欢,我想大约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与诗魂。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8.
《再别康桥》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再别康桥>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这首诗在意义单元层面上极富表现力.诗中拥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动人的意象,这也就最终构成了诗的象征意义一种执着却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全诗在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诗化人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回答.诗化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自由、彼此相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诗化人生的求索、感悟和体验.诗歌以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为开端,随后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而结束.全诗各节基本上都是逗号、分号和句号,但有两处使用了感叹号,一处使用了问号.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浪漫气质的形成与文化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前,一曲《再别康桥》不知醉倒了多少人,诗中悠迥魅人的音乐性语调,倾述了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现译剑桥)的一往情深。徐志摩年青时曾在康桥留学,离别之际写了《康桥再会罢》。数年后,他出国漫游重返康桥,又添一曲《再别康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志摩对康桥如此梦魂萦绕?若纵览他的一生,便可窥见到康桥对于他  相似文献   

11.
统编中师语文《阅读和写作》第一册《再别康桥》一诗的课后练习和教参,讲诗人在再别康桥时,“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依据是什么?据其分析看,他们的依据是诗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而同套教材第二册“基础知识”,又把此句作为“比喻”例句。孰是孰非?师从于谁?学生常有发问。 为此,我们不妨再看看《再别康桥》。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难得的知己”,“精神依恋之乡”,与之作别,难免回味与之在一起的生活,倾诉  相似文献   

12.
无法潇洒的“再别”──《再别康桥》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再”字入手,通过作者前后两次去英国剑桥大学的不同经历,分析比较两次“来”,两次“在”,进而体味两次“别”的完全不同心态,力图穿透诗行表层的滞洒、飘逸,揭示全诗内涵的无措、无望、无奈情绪,进而以诗人郁闷,迷茫,孤寂的创作心理,从一视角展示本世纪20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冲撞中的中国知识者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3.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诗,也是徐志摩的人。他曾经“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而五十多年来,他的生命和他的名字一道,早已成为一段回忆了。人的生命本来就充满了种种不合常态的、偶然的因素,并不永远合乎逻辑。当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诗人、作家或学者时却往往一定要试图逻辑地、合理地为他“定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5.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渥斯对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一诗创作的影响 ,在于三个方面 :审美视境、语言风格、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滁州西涧》并非一首纯粹纪实的诗歌,它描写了诗人韦应物春末时节在滁州西涧的所见所闻,并巧妙地将无奈和伤感融入了景色描写之中,句句皆景语,又皆情语,情景交融得十分紧密。本诗流露了诗人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忧愤,又有对时代风雨的感叹,还有对自己无所作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有暂时走出郡阁逃离繁忙公事的释然,情感基调总的来说是凄凉无奈的。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诗形式的营造及贡献———从《死水》和《再别康桥》看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形式尤其是新“格律诗”的贡献要了解《死水》和《再别康桥》的意义,我们需首先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历史上“新格律诗”的产生及其背景。从多种意义上来看,如有人所说,诗歌都是一种“在自由和限制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从早期白话诗运动兴起时胡适所提倡的“诗体大解放”(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与“旧传统”决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胡适《谈新诗》),到郭沫若的火山爆发式的自由反叛诗歌,中国现代新诗在其…  相似文献   

18.
读徐志摩     
第一次接触到徐志摩,是从一部电视连续剧里,演绎他与三位女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说理不清,至少在年少的我是这样认为。后来,渐渐读到一砦名家的诗,其中就有徐志摩那首朗朗上口的《再别康桥》那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朵芙蓉,  相似文献   

19.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告别大楼     
陈世旭 《老友》2008,(11):20-21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别了,大楼,谢谢你这些年来的容留。说起来,我们的缘分是从我的少年开始。那时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