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洲哲学史上,对人性复归的呼唤,是霍布斯那个时代的主题,于是人性问题也成了该时代哲学家的关注点。培根提出了:人是自然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霍布斯沿着墙根开创的认识道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论证了人性(包括平等、自由、功利、理性)的“合理性”,提出人生而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公开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人造国家”反对“神创国家”,以君权人授”反对“君权神授”,对当时西欧资产阶级思想起着积极作用。霍布斯的人性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利己之心…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3.
张西虎 《社会科学家》2005,3(3):168-170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但人文主义者并不一定反对信仰,更不一定反对宗教。  相似文献   

4.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代。周代的启蒙,突出表现为以“人的觉醒”取代了殷商的“神本”蒙昧。周代“人的觉醒”的思想启蒙是从对“人”的本性、作用、地位的自我意识开始的。它涉及人的生死论、平等人性论、人性内涵论、人性价值论、人性作用论、人的地位论。周人普遍认为,“人”为“精气”所生,是有“智虑”的生物。人性相同且平等。人性包括情欲与理性二重性。人的情欲本性是恶的,人的天赋理性是善的。情欲虽恶,但作用也大,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只要合理引导,就能产生利国利民的积极力量。理性向善,使人成为道德的生物、劳动的生物、社会的生物、万物的主宰。因此,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周代关于“人性”的思考系统深刻,体现了人对自我的全面觉醒,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三十年代前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关于文艺阶级性的论争。《新月派》梁实秋首先发难。他在《文学与革命》中宣称:“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一概都是以人性为本”,“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梁实秋完全抹杀了人的阶级属性和文艺的阶级性,主要在于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而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首的左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学转向” 本世纪初,西方哲学历经了“语言学转向”,它作为“认识论转向”的逻辑结果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主题的转换。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认识论转向”,而康德雄心勃勃的“纯粹理性批判”正是以宣称对人类“知识”,“理性”作了彻底的“批判”考察从而完成了这一转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让“人性”成为人的认知可能的基础,一是“理性”成为人的认知可能的根据。这两个思路的逻辑结果最终使“纯粹理性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与语言批判。 按照第一个思路,康德把抽象的“我思”、“先验的自我规定为“人性”,把一种逻辑学的人当作人的认知可能的基础,因而认识论被归结为解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样,一方面,“人性”被抽象化、逻辑化了,脱离了与人的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历史上,个人主义最早表现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造成了西方早期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17至19世纪,是个人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维坦”体系,强调人类利己和目私的本性。洛克从  相似文献   

9.
阶級論是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論的基础和核心。現代修正主义者搬出了虛伪透頂的“人性論”反对文艺上的阶級論,企圖从根本上挖掉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論的牆脚。他們鼓吹抽象的“人性”“人类共性”,把实际上是腐朽的資产阶級人性說成是一切文艺的“基础”,从而达到为資产阶級复辟开闢道路的目的。霍松林先生在“文艺学概論”(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以下引該書文只註明頁数)中系統地宣揚了这种超阶級的“人性論”观点。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理性主义文化,即以“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对立为重要规定的文化,现代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对这一文化及其矛盾的现代理论表征、反思和批判。现代人本主义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逻各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以丰富的人性取代“冷酷的理性”;现代科学主义则批判传统理性的“努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经验世界,以谦虚的理性取代“狂妄的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总体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传统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生存与理性的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论转向是从单向度的逻辑理论转向人的存在的丰富性 ,而不是从理性转向非理性。理性的原本含义是存在论的而不是技术论的 ,犹如“逻格斯”和“理念”的原初含义是存在论的而不仅仅是认识论的概念一样 ,理性的概念大于推理的概念而基本等同于人性概念。理性既包含了人性中追求确定性的知识论维度 ,又包含了直观体悟和超越创生的生存论维度 ,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就是知识的建构与生存论的破解与创新相交替的过程。生存与理性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这对于处理现实的理性霸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两难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14.
常新 《人文杂志》2023,(4):99-109
启蒙是在人类发展史诸多领域中展开的心智开启活动,在宗教领域反对教权主义和正统,争取宽容与理性;在政治领域,反对特权和专制,争取思想自由和权利的平等;在自然科学领域,反对神学非理性和权威主义,主张科学的理性和经验主义。启蒙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为思想界和学术界所承认,但同时也受到质疑和诘难。面对现代性问题和政治领域“自由”所呈现出的种种镜像,有必要对启蒙本身进行反思,让启蒙保持自身的超越意识和批判向度,对“祛魅”的世界进行再启蒙。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焦虑”与后现代性“肉欲”双重压力下,如何讨论人文精神?本文探讨了有限性视域构成性,即具体而实在的生成性,人文精神的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在精神的活动中通过理性而阐明而理解,而理性之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的运动则揭示了自身的可理解性。在人性、认识能力和生命等主题中,有限性的人文精神在西方近现代化中具有构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性理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础,他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影响了整个俄罗斯哲学的发展。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性中内在地具有非理性的东西。这是他批评科技理性对人的主宰,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扼杀的出发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中提出的“自由还是面包”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和东西文化冲突史上的转折地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伟大历史意义,已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估定。在救亡、变政、启蒙的近代多重奏中,新文化运动在其作始主要的不是变政,也不是救亡,而是思想变化上的启蒙。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改造国民性),摧毁旧传统,重建崭新的现代华夏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学批判中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标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实质上是用近代科学理性精神来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精神来反对传统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风靡欧洲的一场哲学运动。它以关注生命体验,复归人性为核心,倡导积极自为、勇于超越的自由意志,反对人性异化和理性束缚。作为活动在30年代美国文坛的青年作家,沃尔夫通过《天史,望故乡》,在艺术家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中,展示了生命个体对时间、命运、死亡和空虚等具有本体意义的焦虑,倡导了探索生存、超越生存的积极自为的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1,22(6):110-113
慎到发展了彭蒙、田骈的学说 ,认为宇宙“大道”通过事物的具体规律“理”表现出来 ,人类之“理”是自私的人性 ,君主因循人性自私之“理”建立法律制度。这一法理学说 ,构成了慎到法律思想体系的核心 ,是其崇尚“名法”、反对“德治”的理论依据 ;展现了早期黄老学派“道生法”命题的基本思路 ,是“道”、“法”结合的逻辑枢纽 ,为该派进一步融合诸子百家 ,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骨架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创作上尽量避免不道德的题材;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从而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推崇在理性节制下所产生的文学的力量.从这种新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想出发,苏雪林对当时文坛的种种流弊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看法,但由于道德、人格等概念有太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导致她在某些作家作品上的判断产生偏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