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李延安一”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沦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定义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定义在称呼此种语法现象时所用术语不同,尤其是“词类活用”的“词类”内涵模糊,所指不一;不能区分开活用与本用、兼类,常用的词频统计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谓的词类活用的条件,只不过是拿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作比较的产物,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未涉及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致使在其范围的确定上意见不一;把词类...  相似文献   

4.
使动(原名“致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学界的“传统剧目”,谈述论著不胜其数,本来无甚可谈;可读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1988年4月第2版)一个“单元知识和训练·基础知识”——“词类活用”(385—393)及各册(包括高初中)文言文注释,感到其中有几个提法可商榷。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个旧的说法。我国自第一部科学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创立字(词)类通假说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关于词的转类问题有种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有三,即依义定类、随义(用)辨类、词类活用。三说主张各异,但理论基础是一,即均依据西方语言特点,认为词类跟句法结构成分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名词跟主语、宾语对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外延仍然模湖不清 ,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不属于词类活用的问题看成“词类活用” ,如词类的兼用、动词形容词的代用、谓语宾语之间特殊的语义关系等等。本文对这三方面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它们不属于“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言实词的活用,语文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里,笔者再就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词性活用”或“词类活用”不等于“词的活用”.众所周知,文言实词的活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性(或词类)的活用,一种是语法功能的活用。古汉语的词性虽然较活,但是,一个词总有它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而临时用如另一类词,这就是词性的活用,或叫做词类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说的提出是研究者在语法观念上以外律中,以今律古的结果,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活用”说要想建立,必须从理论上规定“本用”、“活用”、“兼类”的区分标准,但这些标准根本就无法建立,使用“词类活用”说进行教学实际上也是姑妄言之,应当通过对汉语语法的每一个子系统进行多角度的微观考察,对其族系生成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排序,树立起历史的观点,彻底抛弃“词类活用”说,排除它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带来的烦扰  相似文献   

9.
说“军”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11.
一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学说提出,始于清末民初的马建忠。他之前,虽有唐代陆德明、宋人黄震、清人王夫之等的论说,但都零碎,不成系统。《马氏文通》则有系统的分析,并以“字类假借”的术语命名。1922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取消马氏属于“六书”假借的实字借为虚字类别,修正术语而命以“字类活用”,确定原则,为以后关于词类活用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陈氏以后,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学初探》及《古代汉语》中,三次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到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别减少为八条,直至1985年唐启运先生《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将词类活用的条例由马建忠的十四条缩小为:“一、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珠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运用中,存在着把"词类活用"概念外延扩大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古代汉语教材中"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具体体现,目的是把"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表达得更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的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现今语法界判定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标准一般有两点:一、词类活用不是一个词所固有的基本功能,而是它的临时性功能;二、所谓词关,就是词性,词类活用是某一个词在具体场合中改变词性的灵活用法。但是,这种认识与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创的词类活用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陈氏判定词类活用的依据是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15.
浅论词类活用现象的实质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中 ,特别是先秦古籍中 ,词类活用的情况较多。近数十年的研究家一般认为 ,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 ,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 ,即是词类活用。述其成因 ,则曰一是古汉语语法欠精密 ,一是词汇量小。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未为完备。本文以全面认识“词义”为基点 ,跨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分析阐释了词类活用的实质 :词的理性义和语法义运动的一种未定型现象。造成词类活用现象的原因 ,本文根据文言的内在要求并联系修辞学理论 ,以为一般均出于积极的表达需要 ,是有意而为之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文言文《柳敬亭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句中的“目”字,《中学古涛文译注》(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注为: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一般动词,还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读写月报》1992年第9期)一文中却认为是一般动词,而不是词类活用。同一个词,说法不一。其啜因是鉴别的方法不同。到底应该  相似文献   

17.
上古时期,词汇的数量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表达的意思多,这样,一个词往往要顶后来的几个调用,它们不仅要表示自身原有的意思,还要表示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其它意思,于是形成了最初的词类活用。在这种词类活用中,名词的动化用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手”字的动化用法又显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名词活用辨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会经常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比如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其中有一种情况学生们却常常是不置可否,老师们备课时也常有争执,即:是名词用作动词,还是名词用作状语?特别是在《促织》(高中语文第四册)一文中有两个句子“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成名)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同样一个“笼”字,就有一个用作动词,而另一个用作状语。《书博鸡者事》(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也是这种情况。究竟怎样区别,道理何在,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区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类活用”说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倡导者是陈承泽。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它不同于词的兼类;使动用法固然可以用使成式词语解释,但也不能因之否定它的存在。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在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词类活用,几乎每本古汉语著作都要谈到,但是对于词类活用的原则、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兼类词的活用以及有些语法现象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等问题则谈得不多,或者谈得很笼统。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